正文 第11章 不中聽的話——咽下怨氣,才能爭氣(1 / 1)

阿光今年剛從大學畢業,他學的是英文,自認為無論聽、說、讀、寫,對他來說都隻是雕蟲小技。

由於他對自己的英文能力相當自信,因此寄了很多英文履曆到一些外商公司去應征,他認為英文人才是就業市場中的績優股,肯定人人搶著要。

然而,一個禮拜接著一個禮拜過去了,阿光投遞出去的應征信函卻了無回音,猶如石沉大海一般。

阿光的心情開始忐忑不安,此時,他卻收到了其中一家公司的來信,信裏刻薄地提到:“我們公司並不缺人,就算職位有缺,也不會雇用你,雖然你認為自己的英文程度不錯,但是從你寫的履曆看來,你的英文寫作能力很差,大概隻有高中生的程度,連一些常用的文法也錯誤百出。”

阿光看了這封信後,氣得火冒三丈,好歹也是個大學畢業生,怎麼可以任人將自己批評得一文不值。阿光越想越氣,於是提起筆來,打算寫一封回信,把對方痛罵一番,以消除自己的怨氣。

然而,當阿光下筆之際,卻忽然想到,別人不可能會無緣無故寫信批評他,也許自己真的太過自以為是,犯了一些錯誤是自己沒有察覺的。

因此,阿光的怒氣漸漸平息,自我反省了一番,並且寫了一張感謝信給這家公司,謝謝他們舉出了自己的不足之處,用字遣詞誠懇真摯,把自己的感激之情表露無遺。

幾天後,阿光再次收到這家公司寄來的信函,他被這家公司錄取了!

證嚴法師曾說:“一般人常說,要爭一口氣,其實,真正有功夫的人,是把這口氣咽下去。”

人往往隻看得見別人的過錯,看不見自己的缺失,麵對別人的指責,也常不加自省,反倒以惡言相向來掩飾自己的心虛。

不中聽的話是一把銳利的劍,可以刺穿你的心髒,但是你也可以伸手握住它,使它成為你的利器。

言者無意,聽者有心,一切在於你如何用心來麵對人生的挫折,你可以反駁別人的批評,斥責別人的無知,但這樣並不會使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提高,反而得不償失。

隻有痛定思痛、反求諸己的人,才可以化幹戈為玉帛,知過能改勝過學富五車,千金也難買。

麥金萊任美國總統時,因一項人事調動而遭到許多議員政客的強烈指責。在接受代表質詢時,一位國會議員脾氣暴躁、粗聲粗氣地給總統一頓難堪的譏罵。但麥金萊卻若無其事地一聲不吭,聽憑這位議員大放厥詞,然後用極其委婉的口氣說:“你現在怒氣該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沒有權利責問我的,但現在我仍願意詳細解釋給你聽……”說罷,那位氣勢洶洶的議員隻得羞愧地低下了頭。

的確,在生活中,遭到別人的指責和抱怨的事常可碰到。遭人指責抱怨,是件極不愉快的事,有時會使人覺得很尷尬,尤其是在大庭廣眾麵前受到指責,更是不堪忍受。但從提高一個人的處世修養角度講,無論你遇到哪種情況的指責,都應該從容不迫,對者有則改之,錯者加以耐心解釋,泰然處之。為擺脫指責的尷尬局麵,不妨采納心理學家提出的以下建議:

保持冷靜。被人指責總是不愉快的,麵對使你十分難堪的指責時,要保持冷靜,最好暫時能忍耐住,並作出樂於傾聽的表示,不管你是否讚同,都要待聽完後再作分辯。因對方的一兩句刺耳的話,就按捺不住,激動起來,硬碰硬,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易將問題搞僵,將主動變為被動。

讓對方亮明觀點。有些指責者在指責別人時,往往似是而非,含糊其辭,結果使人不知所雲。這時,你可向對方提出講清問題的要求,態度要和氣,如“你說我蠢,我究竟蠢在哪裏?”或者“我到底幹了什麼傻事?”以便搞清對方究竟指責和抱怨你什麼,讓對方及時亮明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一策略往往能有效地製止指責者對你的攻擊,並能將原來的攻防關係轉變為彼此合作、互相尊重的關係,使雙方把注意力轉向共同感興趣的問題。

消除對方的怒氣。受到指責,特別是在你確實有責任時,你不防認真傾聽或表示同意對方對你的看法,不要計較對方的態度好壞,這樣,指責完畢,氣也消了一半。即使當你確信對方的指責純屬無稽之談時,也要對其表示讚同,或者暫時認為對方的指責是可以理解的。這會使對方無力再對你進行攻擊,相反,你卻可以獲得更多的機會和時間進行解釋,從而消釋對方的怒氣,使隔膜、猜疑、埋怨和互不信任的堅冰得以化解。

平靜地給惡意中傷者以回擊。也許,大多數指責者並不是出於惡意而指責別人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確有極少數人為了其個人目的而對他人進行惡意中傷的。對於這樣的尋釁挑戰者,應該堅定地表示自己的態度,不能遷就忍耐,更不能寬容而不予回擊,但應注意態度,以柔克剛。這樣,會使你顯得更有氣魄,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