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與失敗是一種挑戰和考驗。適度的失敗與挫折,可以幫助人們驅走惰性,促使人奮進。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超越自然的奇跡多是在對逆境的征服中出現的。”
挫折助人成長。人的成長過程是適應社會要求的過程,如果適應得好,就覺得寬心和諧;如果不適應,就覺得別扭、失意。而適應就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動機、追求和行為。一個人出生時,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正是通過鼓勵、製止、允許、反對、獎勵、處罰、引導、勸說,甚至身體上的體罰與限製才學得舉止與行為的適應和得當,學會在不同環境、不同時間、不同對象、不同規範條件下調整行為。反之,從小無法無天的孩子,一旦獨立生活就會被淹沒在矛盾和挫折之中。
如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從童年開始便多災多難,在母腹中隻呆了七個月就早早來到了人間。後來,天花又把他變成了麻子,猩紅熱又弄壞了他的眼睛。但他憑著頑強、堅毅的品德發憤讀書,學習成績遙遙領先於他的同伴。後來因父親欠債使他失去了讀書的機會,他就邊自學邊研究天文學。在以後的生活中,他又經曆了多病、良師去世、妻子去世等一連串的打擊,但他仍未停下天文學研究,終於在59歲時發現了天體運行的三大定律。他把一切不幸都化作了推動自己前進的動力,以驚人的毅力,摘取了科學的桂冠,成為“天空的立法者”。
人生難免會遇到挫折,沒有經曆過失敗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巴爾紮克說:“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晉身之階,信徒的洗禮之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深淵。”
生活中的失敗挫折既有不可避免的一麵,又有正向和負向功能;既可使人走向成熟、取得成就,也可能破壞個人的前途。關鍵在於你怎樣麵對挫折。
挫折增強你的意誌力。現在的青少年長期生活在被服務的環境中,從進小學到讀大學,直到工作選擇,都由父母去承受壓力,因而他們對各種困難體驗都不深,缺乏忍耐力,沒有堅強的意誌,一且遇到挫折就被擊垮了。實際上生活中許多輕度挫折,是意誌力的“運動場”,當你大汗淋漓地跑完全程,克服了生活的挫折,就會獲得愉快的體驗。心理學家把輕度的挫折比作“精神補品”,因為每戰勝一次挫折,都強化了自身的力量,為下一次應付挫折提供了“精神力量”。
要認識到,挫折的價值,就是刺激你奮起,隻有當你失去信心時,你才真的被打敗了。
逆境是達到真理的一條通路。不懂得在痛苦中豐富和提高自己的人,多半是愚蠢和懦弱的。對我們遇到的麻煩和問題,既不回避,也不沮喪,而是多想辦法,這樣才能使自己與智慧結下緣分,成為生活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