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目光更遠,誰能多看幾步,誰就將笑到最後。
會下棋的人都知道,在對弈中,決定勝負的關鍵是你是否能比對手多看幾步棋。有的人走一步看一步,遇到水平相差無幾的對手還可互有勝負,倘是遇到高手,結局隻有失敗。
我們常常聽到關於某人有水平,某人智商高的談論。那麼,何為水平?社會分工不同,各業有別,行行出狀元,各有其水平可論。但是,其中有一個共同的東西,即所謂隔行不隔理,所謂觸類而旁通,所謂舉一而反三。就是說,行行可以抽象出來一個共同的所謂水平,即思想、思考、思索的能力。就像與人對弈一樣,主要在於你能看多遠。
我國的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在錯綜複雜的政治軍事環境裏,紛紜亂世生活之中,塑造了眾多個智多星的形象,而出類拔萃的典型便屬諸葛亮了。從中,我們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目光的長與短,看一步與看兩步、三步、多步,其結果明顯不同。一是失敗,一是勝利;一是千萬人頭落地,一是“鞭敲金打響,人唱凱歌還”。在現實的工作中、生活裏,這種可以類比的事情多而又多。
在典型事例中找典型事例,還是從諸葛亮智鬥司馬懿談起吧。孔明五出祁山,每次均與懿鬥智,司馬懿常常是仰天長歎:我不如也,孔明智在我先,孔明真神人也……即使孔明偶爾失算,也還要“較變通之道於將來”。
空城計是怎樣唱出來的呢?還不是孔明看了三步,而司馬懿隻看了一步麼。孔明看的第一步,懿統率大軍兵臨城下,“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第二步,“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此九十五回開篇便埋下了伏筆,即司馬懿請先鋒張遼至帳下曰:“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孔明自己也說:“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第三步,“司馬懿必將複來”,因而設了許多伏兵和疑兵。懿知曉西城乃空城之後,仰天歎曰:“吾不如孔明也!”不如什麼呢?比孔明少看了幾步。
“夫兵者,詭道也”,誰目光長遠,誰能多看幾步,誰勝利的把握就大些,損失就少些,甚至還可以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我們生存的這個社會就好比戰場或是棋局,我們在這個社會上的生存就好比戰爭或是對弈。其間,誰的目光更遠,誰能多看幾步,誰就將笑到最後。
隨著我們漸漸的長大,我們開始對事物有著更深層次的了解。嬰兒們可以為了雞毛蒜皮的事而號啕大哭,因為對他們來說,滿足此時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而我們成年人則應該有更為廣闊的眼界。可是不幸的是,就是有一些交易者用嬰兒的眼光來審視交易。每一個交易都變得十分重要,生死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