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智上說,沒有多少人不懂得“人無完人”的道理,也沒有多少人不知道對待批評應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平時,我們不難聽到或看到人家使用“歡迎批評”一類的詞語,甚至自己也不止一次地用過。但實際上,一旦有人果真提出批評時,受批評者往往就會像遇到電擊一樣立即縮回,采取拒絕、逃避的形式為自己辯護。
這種經曆和體驗,你、我、他大概都不陌生吧!麵對批評,人們腦子裏首先想到的多半不是自己的過錯,而是“大家跟我差不多,你為什麼單和我過不去”;“你不拿鏡子照照自己,有什麼權利批評我”;“我哪裏得罪了你,你何必這樣”;“你無情,別怪我無義”等一類的反應。
因此,如果批評者是你的上司,你即使不便頂撞幾句,也可能耿耿於懷,在工作中消極抵抗;如果批評者是你的同事,你即使不大發雷霆,也可能會報以諷刺挖苦,或伺機找茬;如果批評者是你的同學或朋友,你即使不和他爭吵一番,也可能會責怪對方背叛了你,並把你們之間的情誼打上句號。
然而,不幸的是,拒絕批評並非意味著可以免受批評,而且還會失去許多忠育善意的勸告,以及可能斷送他人對自己的信任和友誼。一個人如果老是拒絕批評,那就無異於說自己以“完人”自居。這顯然害多益少。
走出這一陷阱的辦法,單靠籠統地告誡自己下次要虛心接受批評是缺乏約束力的,而應該把問題具體化,並分兩步來解決。
1.要耐心傾聽批評。
當別人對自己提出批評時,你既不要急於反駁、辯解,或阻止,或拂袖而去,也不要嬉皮笑臉,滿不在乎,或漫不經心,假裝糊塗。既不要輕易斷言批評者懷有惡意、敵意,居心不良,或故意挑剔,對人不對事而大動肝火,也不要驚惶失措、再三道歉,或無地自容,低聲下氣,把自己看得一錢不值。而應該保持自然大方的表情和姿勢,認真而耐心地聽完對方的批評,然後用自己的話簡明地概括出他批評的大意,並問他是不是這個意思,還有什麼要補充的。
在傾聽批評的過程中,如果你感到自己快忍不住了,可立即這樣提醒自己:“我非完人,別逃避,別發火,別害怕,聽完再說。”當然,剛開始這樣做的時候,你也許會覺得不習慣,甚至感到委屈、窩囊。這是可以理解的。
一般說來,批評者並不能從批評中獲得什麼好處。相反,可能還有所失。如果他提出的批評是誠懇、善意的,則利於你改正缺點或錯誤;相反,如果他出於惡意、敵意、動機不良,那他便暴露了自己,便於你早做準備並尋找對策。怕就怕別人對你早有意見,心懷不滿,表麵上又對你一副笑容,明著讚揚,卻在背後搞鬼,或在關鍵時刻突然對你發難。
2.要學會接受批評。
要是你無法容忍別人的批評,慣於采取這樣或那樣的方法拒絕、逃避批評,那麼,將心比心,你就明白自己沒有批評人家的權利。因此,首先要有能夠接受批評的胸懷。其次,要有接受批評的勇氣。
如果別人發現了你的缺點、錯誤,批評得有道理,你不要拒絕人家的好意,更不必擔憂接受批評便矮人一等。拿出勇氣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你下次也許就不會出現類似的差錯了。
3.要有接受批評的智慧。
要是別人批評得有道理,但方式、方法不對,你可以把它改為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方法來理解;如果別人批評錯了,你也宜先表示謝意,然後再做必要的解釋。
至於對那些為了發泄個人的嫉妒、怨恨,糾纏早已結束的往事,或懷有其他惡意的批評者,你當然既有權提出正告,也有權拒絕接受。
聰明反被聰明誤
大至什麼是人、什麼是宇宙,小如單細胞的變形蟲和原子核等問題,都有人喜歡誇口說:“我最在行了!”會這麼誇口的人,其實並沒有什麼內涵。
有些事物越研究反而越迷惑,所以,謙虛的學者不會輕易地承認自己在行。如果事事誇口,無異於承認自己的研究不夠成熟。
歐幾裏得在幾何學下了“兩點間的最短距離為一直線”的定義,可是,由平麵的地圖上所標示的飛機和輪船的航線來看,卻是以曲線為最短距離,直線反而是長距離。為什麼呢?因為地球是圓的。
所以,惟有當實測麵是平麵的,歐幾裏得的幾何學定義才能成立;相反的,若物體為球麵時,這個定義就無法成立了。
“柱子是天花板的支柱”的定義也是如此,若以有平麵的天花板的立方體建築物為前提,這個說法就可以成立,因為,天花板和柱子可以區別出來。
相對地,若是拱形的建築物,天花板和柱子的材料及結構都相同,就分不出何處為天花板,何處為柱子了。
“界限”是人類為了方便而確定的,自然本身並無“界限”,就好像候鳥會因季節而飛越國境,在天空中自由飛翔,而草、樹、蟲也都不受界限的束縛。
“定義”也是為了行事上的方便而定的,因此,東西南北和上下左右等方位,事實上在地球是根本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