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低調做人的外在表現(7)(1 / 3)

謙虛為一種以退為進的人生謀略。古人稱:“鶴立雞群,可謂超然無侶矣,然進而觀於大海之鵬,則渺然自小,又進而求九霄之鳳,則巍乎莫及。”在做學問時,隻要以謙字鋪路,你就會在人際關係上做到遊刃有餘,將來才會對自己、對社會盡到責任,也一定會有所作為、有所成功。

有些人的謙虛多少有些虛偽成分,因為他是一種謀求同情和請求幫助的方法。謙虛的人將自己的野心藏起來,將自己的欲望隱化去,正如一個富足的人手持大碗身著破衣向人乞討一樣。謙虛的人也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一方麵,欲求利益而又不能公開爭權,另一方麵還要爭取一個不計名利的好名聲,這兩種對立的人生需求構成了人格中的兩個方麵,而正是由於兩重性格的存在,有些人的謙虛品質便有了無限的外延,以至虛偽。假設你的公司招聘一名女秘書,你問應考人“是否有豐富的社會閱曆”,她說:“我經驗不足,還要鍛煉提高。”那麼你就弄不清她究竟是真的閱曆不足還是一種謙虛的姿態,但無論是哪一種你都會覺得很受用,因為她給了你一種弱者的態度,她讓你覺得你有責任幫助她。

謙虛是為了體現一種廣泛的品德,同時又能使自己獲得一種容易受到同情的人際地位。長期的道德壓迫和人身管製使中國人養成了憎恨強者、同情弱者的思維定勢,這也是一種逆反心理。假設有兩個人發生衝突,圍觀者支持哪一方呢?要這樣決定:看兩者身份而同情低賤的;看兩人的年齡而同情年老(或年幼的;看兩人的性別而同情女的;看兩人的態度而同情膽小的;若有一方哭起來,那必定得到廣泛同情而無疑。

中國有句古語“槍打出頭鳥”,中國的古訓也說“謙受益,滿招損”,這裏“打出頭鳥”和“損”人者都是那些有能力扶植和打擊別人的人。在中國社會中你如果不謙虛就會遭到別人的嫉妒,引來群起而攻者有之,暗地中損人者有之,所以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山突起則丘陵妒”。鋒芒露盡,就要“先竭”,被“先伐”。尤其是中國社會,更是如此。有多少人因才華出眾或遭貶,或丟命。漢代楊修就是因“滿”而招損,因“秀”而招“摧”的典型。

楊修才華橫溢,思維敏捷。有一次,曹操曾建造一園,造成後,曹操去看時,沒有發表任何意見,隻揮筆在門上寫了一個大大的“活”字,眾人不解,隻有楊修說:“門裏添個‘活’,這就是‘闊’了,丞相嫌這園門太闊了。”眾人這才恍然大悟,工匠趕緊翻修,曹操心裏非常高興。但是當他得知是楊修把他的意思“翻譯”出來的時候,嘴上不說,心裏卻已經開始妒忌楊修了。

又有一次,塞北送給曹操一盒酥餅,曹操在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字便放在一邊。楊修看見後,竟招呼眾人把這一盒酥餅分吃了,曹操知道後便問為何這樣?楊修回答說,你明明寫著“一人一口酥”,我們怎敢違抗你的命令。曹操心中更加妒忌楊修了。後來,劉備攻打漢中,曹操親率四十萬大軍迎戰,於漢水對峙日久,曹軍進退兩難。一日,廚師端來雞湯,曹操正若有所思,見碗底雞肋,心有所感。這時夏侯入帳請教夜間號令,曹操順口說:“雞肋!”於是,“雞肋!雞肋!”的軍令便在軍中傳開了。楊修聽到這個號令後便命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撤退。夏侯聞訊一驚,忙把楊修請到自己帳中詢問。楊修說:“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不舍。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來日魏王必班師矣。”夏侯仔細一想,覺得很有道理,也命令軍士打點行裝。曹操聞訊,不由暗歎楊修的心計,殺楊之心更甚,於是以擾亂軍心的罪名將楊修斬了。你看,無論你天分多高,不講究謙虛的策略,總會遭到妒殺的下場,而像諸葛亮那樣德高才敏卻能夠自謙,這才是施展宏圖所應具備的素質。

三人行,必有我師

一個人要是沒有知識或學識淺薄,表明他心靈的空虛。現代娛樂生活豐富多彩,有酒吧、茶座、舞廳、遊樂園等等。在緊張繁忙的工作之餘,去娛樂場所放鬆放鬆,鬆弛一下緊張的神經,這也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精神上娛樂的同時,千萬別忘了心靈上也需要時時吸收食糧,也就是說要用知識來充實自己的心靈,也要到知識的海洋中去瀏覽瀏覽,你會發現“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你會發現知識的海洋中竟然也樂趣無窮!

求知,最令人憶起的是孔老夫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它是講:哪怕是偉大的人物,也有他的缺點和不足;哪怕再平凡的人,也有他的長處。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要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就是一種學習,同時也拜人為師。

20世紀60年代,一位剛從大學畢業分到中國科學院電子研究所從事語言聲學工作的陳明遠,他就郭沫若發表在《人民日報》、《人民文學》上的白話詩寫信給郭老,措詞極其尖銳地批評說:“讀完那些連篇累牘的分行散文,人們能記住的隻有三個字,就是你這位詩人的大名。編輯同誌大概對你的大名感到敬畏,所以不敢不全文登載;但廣大讀者卻對你的詩名寄托希望,所以不能不表示惋惜,甚至因失望而導致嘲笑挖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