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對張居正始終形成一種掣肘力量,即使去職回鄉後,仍潛在地對張居正構成威脅,使張居正在政壇上不敢掉以輕心。正因為寫足了高拱的強悍與心黑手辣,才突出了張居正深藏城府,喜怒不形於色,卻綿裏藏針的個性,才體現出張的謀略和後發製人的厲害。張居正遠不及高拱宮裏宮外勢力強大,但他巧妙地利用幾個看似弱勢卻很關鍵的人物,十歲小皇帝的母親李貴妃、陳皇後,小皇帝的大伴宦官馮保,甚至是宮裏一幫太監和侍女,用眼淚和哭訴來煽情,以情攏住了小皇帝,也使李貴妃動了惻隱之心。隨著高拱的出局,登上了首輔之位的張居正開始了十年的柄國生涯,張居正和高拱的一升一貶,一進一退,一榮一衰雖定錘於一日,其鬥智鬥勇卻貫穿全卷,正是這漸趨緊張的爭鬥情節和精彩紛呈的場麵吸引著讀者,也對張居正這一人物有了清晰的輪廓。
《水龍吟》這一卷在前台重墨渲染的大事,是寫由實物支付京城文武官員月俸銀所引發的權爭。最終是處在困境中的張居正控製了局勢,並借機掃清了障礙,開始了萬曆新政。《水龍吟》因圍繞著事件著筆,又隨處生發,因此鋪展世相結實具體,細節描摹細膩生動,整個過程寫得豐厚飽滿,文采斐然,是文學色彩最濃的一卷,但在詳寫和略寫的安排上卻有失輕重。胡椒蘇木折俸引發的風波寫得過於鋪排詳盡,而那些對刻畫張居正人物性格及治國才能至關重要的事件,諸如治理整頓十八衙門,盡數更換不稱職的部院大臣;二是進行京察,提拔或降黜三品以上官員,在京城樹立起遠勝於高拱的威權;三是通過擬票間接地控製朝綱政局等卻寫得有些不足。尤其是這第三件舉措對刻畫張居正最為重要,行使擬票權是明代首輔的特權,也是張居正巧妙施展權術達到改革目的的殺手鐧,這本該重寫和詳寫,書中卻幾筆代過,使這一卷隻見事少見人,張居正的形象未能得以大的提升。
第三卷《金縷曲》在書中所占的份量相當重,可以這麼說,真正使張居正的形象樹立起來,並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這一卷。《金縷曲》著力描寫了張居正因大力推行新政,整飭吏治,改革賦稅、懲抑豪強所激起的各種社會衝突,通過朝野上下、宮廷內外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充分展示了張居正老成深算、多謀善斷的政治才能。而且也通過敘寫張居正一係列具體的施政措施,全麵立體地完成了對這一曆史人物的重塑。
張居正認為,“國家興亡,重在吏治;朝廷盛衰,功在財政”。為理順財路,充實國庫,他陸續施行了各種開源節流的措施和手段。改製稅政,將十大稅關脫離地方而單獨建製,由戶部直管;查堵織造局龍袍織造用銀的漏洞,大幅削減額度。稽查賜賞過多過濫的子粒田,並進行征稅;治理爛了一百多年每年耗銀百萬的驛遞製度;在全國清丈田地追繳大量私田的逃稅。為整肅吏治,推行“考成法”,為官員設置“考功薄”作為獎勵和罷黜的依據。針對匪患猖獗實行嚴厲的“冬決”,用重典治亂。借將士冬服偷工減料事件,懲治和震懾皇親國戚等等,張居正這些利在後代的大力整頓,疏通了推行萬曆新政的障礙,開創了國家社稷的新局麵。但苦心經營並未使張居正全得到好名聲,因其不講情麵矯枉過正,而被人認為是鐵麵宰相,法峻義薄,甚至是陰騭毒辣。父喪本該回鄉丁憂守製三年,張居正為了國家社稷,為了不使他嘔心瀝血的萬曆新政的實施半途而廢,而選擇了奪情盡忠,卻被誤解為貪戀祿位,因而遭到他深為倚重的士林們的強烈反對。實際上,張居正所推行的新政,所涉及的方麵不論大小,都遭遇到巨大的阻力。他的改革雖有益於朝廷,有利於百姓,卻得罪了勳臣貴族、豪勢大戶、皇親國戚,官吏士林,甚至包括擁戴自己的政友,還有從小一手輔佐起來的皇帝。
《火鳳凰》以張居正命運的大起大落作為開篇和結尾,在整體構架上采用了升降式的結構。作為大明王朝開國以來最有權勢的首輔張居正南歸葬父,其享受的待遇規格已與帝王無異,禁兵千餘名隨行蹕護,一百名鳥銃手作為前導以壯聲威,旌旗瓢飄,冠蓋如雲,車駕如簇,浩浩蕩蕩。沿途百官送往迎來,坐著自古未有的三十二人抬雕欄黃緞圍簾大轎,真是風光占盡,其顯赫之勢,達到人臣之極。但數月後的結局卻孤淒悲涼,剝奪爵號,收回誥贈,家被抄,墳被毀。家人或蒙怨而死或發配充軍,他提拔信任的大臣被盡數替換,所有與他有關係的人都遭到徹底清算。在這種上天落地,榮辱升貶的極端對比中,更能映襯出張居正的悲劇,以及官場風雲翻覆的險惡。
張居正的政績大都集中在關乎社稷蒼生的財政和吏治方麵,幾年新政大見成效,使吏治清明,國庫豐盈,呈現出盛世之兆。但張居正也看到了潛在的危害,既各地府縣兩級官學中的生員已翻至八萬多人,不僅免課稅,還享受朝廷配給的廩膳,不肯鑽研經邦濟世的實際學問,卻沉於玄談狂思。而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的書院,已成為對抗朝廷新政的堡壘,講壇幾乎變成抨擊政局的陣地,不僅聚集了大量的讀書人,而且一些反對改革的地方官員也參與其中,借書院之講壇,攻擊萬曆新政。於是張居正開始著手整肅學政,裁汰生員。重點是治理講學,查禁全國私立書院,從意識形態上加強控製。這事主謀的是張居正,而在前台處理武昌學案的,是他最為信任的循吏金學曾。但查禁書院,殺死一代鴻儒何心隱,使張居正失掉了士林的心,也為後世留下了話柄。熊召政從方方麵麵寫足了張居正的治國措施,不論大事小事,他事必躬親,為國家大業,鞠躬盡瘁。而且也寫了張居正不因人廢言有錯必糾的勇氣,比如聽政敵高拱言揭開遼東大捷殺降冒功的真相,不懼得罪皇上和自己的政友,撤銷所有獎賞,自堵漏洞不給反對改革者以任何可乘之機。
三、敘事分析與筆墨趣味
從整體來看,第一卷《木蘭歌》和第三卷《金縷曲》或寫人突出或寫事著力,顯得更耐看些。在曆史小說的構架中,作家都十分注意安排兩大對立的人物陣列,正麵刻畫的人物常常處於人物係列中“善”的中心,而與之對應的,則常常有一個乃至多個與之交惡的人物,不同陣列人物之間的鮮明對比乃至對立以及激烈的矛盾衝突,更容易樹立起主要人物的形象。在《木蘭歌》中,張居正與高拱成為這兩個人物陣列的中心,在個人的政治智慧上兩人是時逢對手,旗鼓相當,在政治勢力上張居正卻略處弱勢,但張居正巧妙地運用政治智慧並正確地把握住機會而登上了首輔之位。正因為兩強相持,難敵對手,才使得小說敘事始終處於一種人物性格的張力之中。也不時地給讀者造成一種視覺和心理上的緊張感。但是到了後幾部,與張居正對峙的人物已無法形成足夠的相持力。雖然自始至終都不斷有人跳出來,阻撓和反對張居正推行新政,不停地製造一些新的矛盾和衝突,但因為地位的差異,這些人物的能量畢竟有限,根本不可能撼動張居正的威權,僅隻是給整個故事的進展提供了一些小的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