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國培的《長江三部曲》,包含《漩流》、《巴山月》、《滄海浮雲》三部長篇小說,近200萬字。這部多線並進的宏大敘事結構的三部曲長篇小說,通過對19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葉,川江之上中外各方勢力爭奪航運命脈的鬥爭史,折射出數十年間風雲激蕩的中國社會的百態,和大時代的曆史變遷,描繪出一幅展示長江流域風土人情和民俗世相的千裏長卷。
一、置身潮流之外置心於生命體驗
鄢國培在創作《漩流》時,基本是置身於當時的創作潮流之外的。1978年春他開始動筆寫《漩流》時,盧新華剛入讀複旦大學中文係,8月《文彙報》發表他的短篇小說《傷痕》,就此“傷痕”成為新時期之初文學的命名。1979年8月,《漩流》出版,就在這時,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轟動社會,開了改革文學的先河。而就曆史小說來說,這一時期的曆史小說主要是表現農民起義的作品,從60年代開始一直統領著文壇,在70年代末形成一個創作高峰,其尾聲近乎到了80年代中期。如姚雪垠的《李自成》、馮驥才的《義和拳》、楊書案的《九月菊》、《長安恨》、劉亞洲的《陳勝》、蔣和森的《風蕭蕭》、顧汶光等的《天國恨》等,再後來是寫皇帝將相,寫中華曆史上的文化精英人物等。梳理這樣一個背景,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鄢國培創作的背景和特點。
寫一部反映長江生活的長篇小說,這就是鄢國培最初的想法,《漩流》的創作計劃和構思在鄢國培的心裏醞釀了二十多年。作為宜昌港務局的工人,鄢國培曾在長江上當過20多年的船員,從這條船到另一條船做電工。23年在古老川江上的跑船經曆,使他熟悉長江兩岸的風土民情,和有關航運的各種知識,完成了創作的素材積累和生活體驗。他說:“長江源遠流長,孕育了我們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是我們民族的一條母親河流。我青春中最美好的時光,都是在船艙、甲板上度過的。我每天一睜眼,就看見水流奔騰,常常是夜枕江濤,夢繞巴山。冬去春來,我對長江的感情越來越深,有著兒子依戀母親般的感情,認為我應該描寫它,歌頌它,在長篇小說這個文學領域裏做點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懷著兒子般的情感去愛長江,這就是他創作《漩流》、《巴山月》、《滄海浮雲》的動力之源,這種對長江的感情和依戀,一直縈繞於懷,使他始終執著於對自己生命體驗的傳達,按自己的意願來寫作,而不會過多地去考慮迎合潮流和時代政治的需要,他表現的主要人物的原型是曆史上創辦民生公司的盧作孚,盡管盧作孚是著名的民族資本家,但在70年代的社會情勢下,作家的創作和大眾的閱讀大都順著“傷痕”——“反思”——“改革”這樣一個路向走,寫民生公司,寫民族資本家,這肯定和當時的創作主潮有些不合。但鄢國培堅持了自己對長江的情感,在“長江806號”輪的船倉裏開始動筆。隻有初中文化的他閱讀了大量書籍,不單讀文學作品,凡天文、地理、經濟、政治、哲學、曆史等,甚至醫、卜、星、相之類的書,都大量涉獵。紮實的生活積累和廣博地讀書,成為他創作《長江三部曲》這樣具有大氣開闊的曆史視野,和濃鬱的川江氣息的長篇係列小說的沛然底氣。
《漩流》用一年時間完成,1979年8月出版後,在剛剛解凍的中國文壇引發轟動,成為一部在當時產生過廣泛社會影響力的名作,受到眾多讀者的歡迎和好評,也留在了人們的閱讀記憶中。《漩流》曾入圍首屆矛盾文學獎,這些都成為鄢國培繼續創作的直接動力,他又投入下一部作品的寫作,在重慶市圖書館和重慶人民出版社圖書館裏,他將重慶解放前十年的《新華日報》和《新民晚報》,都逐日瀏覽過一遍,學習和了解中國近代史。提及這一點,是要說明鄢國培的成功,是下了苦功夫的,他前後用了7年時間完成了《長江三部曲》這部生動反映中國長江航運史的恢弘巨著。盡管今天再讀《漩流》,還是能感到時代對作家的限製,但小說所表達出來的生活依然具有吸引力,能讓人感覺到作品的厚重。
二、川江民族航運的命脈史
《長江三部曲》以地域性的“川江航運史”折射出整個中國的近現代的曆史進程,小說的時空跨度宏闊,《漩流》、《巴山月》、《滄海浮雲》分別寫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三個不同曆史時期中,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川江上興辦航運事業的錯綜複雜的鬥爭生活,也從中牽涉到了重慶、川東地下黨所開展的革命鬥爭。
小說以一幅“纖夫屍骨埋江底,老板年年添新船”的纖夫血淚圖卷作為開篇,來展開敘事,起筆於川江尚未通航時的光緒年間,那時川江之上隻有靠船工和纖夫冒著性命危險拉行的木船。隨著清帝國的大門被打開,西方列強的勢力開始伸向天府之國四川,但由於川江天險,列強的海軍隻能在已辟為通商口岸的宜昌止步。為了控製富饒的天府之國以至西藏,英國人聯合當地船老板金大,殺害了不為洋人所用的放灘匠楊老大,劫走了“川江暗礁圖”,利用川江船夫將炮艦引進川江,放到重慶,為商船開辟航道。隨後,英、美、日、法等國的船艦紛紛入川。這樣一個統領全書的“楔子”,將中華民族的曆史命運和川江航運牢牢地捆綁到一起,揭示了鄢國培以川江這個中心地帶的曆史來折射中國現代曆史的創作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