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存中的《姐兒門前一棵槐》的主題不算新穎,故事的走向和結局都在可以想見和意料之中,講述了一個很有代表性的故事。農民出身的將軍為當初離開農村的妻子而愧疚終生,渴望得到發妻的諒解,這種故事主題無疑具有特定的時代特征,寫出了特殊時代背景下一些普通和不普通的人物的際遇。
小說體現新意的地方是它的題旨“姐兒門前一棵槐”,這是一首流傳於鄂東浠水地區的民歌,“姐兒門前一棵槐嘞,手扒槐樹望郎來,娘問女兒望什麼嘞,我望槐花幾時開……”這首民歌在當地可能是耳熟能詳,家喻戶曉,或許就是這首歌啟迪了何存中創作的思路,由此而演繹出這個故事。
民歌“姐兒門前一棵槐”,被引用、插入小說文本,對故事的敘事產生了特殊的效果,它不僅僅是首被嵌入的民歌,以幫助小說敘事達到一個生動的效果,營造一種氣氛。通常情形下,這種插入的文字,與小說中的基本敘述屬於不同的話語層次,而在何存中的這部小說中,民歌“姐兒門前一棵槐”具有了一種“介入性”,直接參與到敘事中去,在小說中有著不同形式的作用,對此可以做出不同的分析。
其一,民歌“姐兒門前一棵槐”,作為地域性的民歌,提示和強調了小說故事發生的地域背景,即黃麻起義的發生地。這裏被稱為將軍縣,曾有不少將軍從這兒走出去,就如小說中的主人公牛兒,他的故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姐兒門前一棵槐”又是一種具有地域文化傳統的當地民俗,家裏生了女兒要在門前栽種一棵槐樹,小說中幾次栽槐砍槐推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作為鄂東地區作家的何存中,是有意地將凸顯地域性的文化或民俗,當作自己創作的一種追求。
其二,小說的情節是依據民歌“姐兒門前一棵槐”發展的,民歌成為小說敘事線條的主線。“姐兒門前一棵槐”本是一首男女戀愛時的情歌,由這樣一首歌來定調,就把這個有關中國革命和戰爭,還有革命軍人的故事,從殘酷的戰爭那一端,而移向了愛情,於是鍛打牛兒成為共和國將軍的戰火硝煙、雪山草地、絕路惡仗都不是敘事的重點,小說中很少有直接的戰爭場麵的描寫,對戰爭的的敘述幾乎是被何存中一帶而過,將軍滿身的傷疤就算是對戰爭最直接的描寫了。而貫穿小說始終的是由民歌“姐兒門前一棵槐”串起的人物的感情線索,著重展示的是戰爭中一對曾經的夫妻之間數十年的愛恨情仇。
在小說中,主人公牛兒也就是後來的將軍陳將儒,與鳳兒相親相愛,新婚三天因一時手癢賭博輸光了錢,一氣之下不辭而別地參軍走了。牛兒的父母因是紅軍家屬,被當地土豪鄭維新所殺,鳳兒被迫用自己換來棺材葬了公婆,又被土豪報複性地強嫁給當地有名的憨子,生了女兒,在門前種下槐樹。當了營長的牛兒回來私自違抗軍令殺了土豪鄭維新,知鳳兒改嫁憤恨之中砍了她家門前的槐樹,自尊的鳳兒找到部隊讓牛兒又重新給栽上。牛兒後來娶了鄭維新的女兒鄭秀雲為妻,並在戰火中成長為一名將軍。幾十年後將軍回到故鄉,給每戶人家都帶了禮物,唯獨沒有給鳳兒家任何禮物,兩人的愛恨仍在糾結。
其三,民歌“姐兒門前一棵槐”成為連接幾個主要人物命運的扭結,有很強的暗示性和一種宿命感。小說中三個主人公牛兒、鳳兒、鄭秀雲因民歌走到一起,作為夜校老師的的鄭秀雲教學生唱民歌,這歌成了牛兒和鳳兒的媒人。真摯的愛情讓鳳兒推掉了指腹為婚的娃娃親嫁給了牛兒,從此民歌“姐兒門前一棵槐”伴隨他們一生。同樣地,牛兒和鄭秀雲的結合也是因為這支民歌。解放後將軍衣錦還鄉找到鳳兒還是想聽她再唱一次“姐兒門前一棵槐”,這是他們戀愛時的情歌,唱得一個久經沙場的將軍老淚縱橫。這其中有對鳳兒的愧疚,有對曾經美好的感情的追憶,也有對時光流逝的感慨。直至將軍陳將儒臨死前在病床上還唱著這支歌。
何存中借民歌“姐兒門前一棵槐”支撐了小說的敘事,也依憑民歌塑造了小說中的人物,鳳兒雖然不識幾個字,卻是個有個性的女人,麵對土豪的逼婚,鳳兒要三口棺材作為聘禮,葬公婆,也給自己留一口。對牛兒、憨子,她都表現出一個女人所具有的賢惠和善良,承受著生活的屈辱和重負,她對牛兒唱歌、拒禮,將老區婦女忍辱負重的犧牲精神和自尊、寬容的胸懷展現得淋漓盡致,是小說中寫得最好的人物。
《姐兒門前一棵槐》的故事很簡單,敘事線索單一,簡短明快的對話占據了大部分的篇幅,使得作品的主題在人物的對話中慢慢展開。不同人物之間的對話,簡單明了卻又內涵豐富,這體現出何存中多年創作所磨礪出來的功底。但問題是,何存中除了采用民歌加入小說的敘事外,並沒有給讀者提供更多的有新意的內容,雖是一部長篇,但意韻不厚,確切地說是部中篇的規模,隻是有意拉長了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