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作為一個思想者的文本,胡發雲是借助於各類人物來表述思想的,讓讀者傾聽到來自不同的人物的聲音。通過他們一些真實的想法,他們之間的談話,所發表的文章,還有在網絡上貼的帖子,包括一些人物對自我的深度剖析等,這些是最直接地對思考的表達,還有達摩和衛老師在談到年輕時自己對追求、奮鬥的大段的議論,盡管太多這種議論的文字對小說可能是一種傷害,但正是這些議論對中國、對知識分子命運的思考做了一次集中地展示。可以做參照的是上世紀80年代初很紅的幾本書,像禮平的《晚霞消失的時候》,和勒凡的《公開的情書》,其中就有很多有關宗教、信仰、愛情等形而上的議論,思想是大於形象的,那時大家都愛讀這樣的作品,對思想者很崇拜。其實今天人們還是非常喜歡有思想的作品的。
三是由書中那些思考型的人文知識分子的命運遭際,引發人們的思考。衛立文老師秉承了五四新思想新文化的傳統,還有傳統文化中那種“士以天下為己任”的道德情懷和犧牲精神,以及當時盛行於全球的左翼思潮,他是一個真正體現出人文知識分子思想品性的人,不論經曆了怎樣的挫折和打擊,都表現出一個思想者的卓然挺立的姿態。尤其是達摩,是一個“草根身份”的思想者,那些源自內心的善良和真誠的思考,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焉@sars.come》難能可貴的是它引發了我的思考,雖然說小說中這樣直接地體現思想的方式,並不一定適宜於所有的小說,但是需要特別肯定的是,思想的份量對提升文學作品的品位有著特殊的意義,這也應該成為中國作家的一種創作追求。
二、形象特異的人物
《如焉@sars.come》最值得肯定的,是它成功地塑造了幾個非常有特點的人物。女主人公茹嫣,成為串聯整個作品的人物。“兒子出國前,給茹嫣留下兩樣東西,一隻小狗,和一台電腦”,小說就這麼開了頭,茹嫣的生活就此由小狗和電腦而改變,與兒子楊延平同名的小狗改變了她的生活習性和對動物的排斥;電腦則改變了她後來的生活,她的生存方式,以及日常的人際交往關係等,小說中近乎是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是通過電腦網絡和她建立了聯係。
茹嫣是當代文學中一個特殊的形象。這個四十多歲的溫文爾雅的女性,植物所的研究人員,中年喪偶,兒子去法國讀書前,為方便聯係,也為排解寂寞,特地為她配了攝像探頭和耳麥,裝了寬帶,申請了郵箱。因為愛兒子,一向很落伍的茹嫣開始和電腦、網絡打起了交道,也就此她的生活完全被改變。網絡打開了茹嫣善感的心,激發了她寫作和思考的熱情,將她多年塵封的對文學的熱愛,以及在文字表達上的潛能發掘了出來,“她的方式是內省的,是直覺的,是藝術的,是情感的,是審美的,甚至是一種宗教的,哪怕茹嫣自己並沒有信奉哪一種宗教,但是在她的情懷裏,有一種宗教精神”。通過網絡她結識了達摩和衛老師這些以前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碰到的人,接觸到一個她從未接觸到的世界。也是網絡的原因,她與儒雅的高官梁晉生墜入情網,開始了一場刻骨銘心的愛。如果不是因為那場“SARS”,如果她放棄自己的思考和寫作,放棄在網絡上講出真話,可能會是另一種結局,她會和梁晉生結婚,成為市長夫人,從此和相愛的人幸福地生活。她會繼續去寫《卻話巴山夜雨時》那種意境、語言極純極美的美文,之後出一本本的書,滿足自己從小對文學對文字的癡迷。但是,“SARS”這場意外的事件,改變了她原定的軌跡。這個感性而率真的女性開始借助網絡走進了公眾空間,寫出了那些犀利而剖開真相的文章《一個母親在黑暗中的痛》和《一個城市的恥辱》。這些關係公共話題的網文,所帶來的後果是她失去了梁晉生,也讓自己陷入了永久的心靈滴血的傷痛,但也正是這些經曆,讓她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
茹嫣其實是一個很單純的人,很感性,偏好古典文學和文化,對文字很敏感,常常“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獨特的眼光,獨特的感悟力在解讀這個世界”。即使在女性中,茹嫣也是柔弱的,和她的同事江曉力完全不同,她遠離權力、地位,在生活中常常受製於人,為了兒子,以前見電腦就頭大的她學會了上網;為了梁晉生她能忍耐守望;而在思想上又被達摩所引導。她不懂理論和政治,所有的判斷常常直接來自她的內心,隻是以一個母親對兒子的情感,以對隨便剝奪小動物生命行為的憤怒,在網上表達出自己的不滿,而這一切實際上正是她所追尋的善良、正直的普世價值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