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巨賈》的作者除了漢正街個體商戶的親曆背景外,還有一重當時漢正街商戶少有的特殊身份,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數學係。正是這一特殊身份,使這部小說在主幹思想上陷入了困惑和矛盾。可以看出,任常賦予主人公形象塑造的理想,是清者自清,出汙泥而不染。但是這個立意本身就暴露了作者潛意識中的自卑所導致的先入為主的偏見,即把漢正街不自覺地置於等而下之的“底層”的概念上。小說一開始就把主人公陳思翮的“下海”擺攤定位為“萬般無奈的選擇”,既不能“坐在堂皇的學府深造學習,又不能進一個像樣的國營單位,乃至連個居委會辦的婆婆媽媽工廠都保不住。”於是到漢正街上去擺攤就成了求生存的最低選擇。這種預先設置的人物基調,給作品的主題展示造成了失衡和混亂,從而把主人公的人生軌跡模糊在積極進取和泥淖掙紮的糾結中,作品旨在還漢正街人一個公正形象的訴求表達,也因為主人公形象塑造的矛盾而失於消減。盡管說這種認識受製於時代的局限性,不能以此去批評作品,但也不能不看到任常自身的一些局限,他對漢正街和漢正街人的主題解剖缺乏高屋建瓴的視角,能沉下去,卻跳不出來,以至使整部作品在構架上耽於瑣屑的記錄,缺乏謀篇布局的藝術氣度,造成小說的小氣和平直的缺憾。比如,對當時漢正街因為曆史的原因所存留的種種負麵表象,任常在認識上便表現出了缺失。自由商業市場在計劃經濟時代的斷層段,對市場交易規範和契約準則的陌生化,使得突然間開放的自由商品交易的市場氛圍猶如醉氧效應,給初期的漢正街市場帶來了一時不能適應的迷茫,規則失範後的亂像也給這個具有改革標杆亮點的典型街道蒙上了陰影。而作者對這陰影的揭示,不僅停於表麵和概念化,甚而對漢正街種種亂象的描繪,下意識地陷入了津津樂道、把玩展示的情緒中,這給作品帶來了傷害,多少有些降低了作品的品味,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不小的遺憾。
《風流巨賈》是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最早反映個體商戶的小說,也是位業餘作者的作品,但作品在表現改革潮流中的漢商與漢商文化方麵的確是開先河之作,單從這一角度講,《風流巨賈》就具有了留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