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立的《兒科醫生》問世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這一時間段,對曆經改革開放進程近二十年的中國來說是個特殊的轉型期,市場經濟的理念正以強勁之勢衝擊著各行各業人們的頭腦,而經濟大潮的湧動,不可避免地激發起人們對物質、金錢追求的欲望,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人們價值觀的迷惘和混亂。改革開放大背景下的新的社會衝突和社會矛盾,開始在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麵顯露出來,甚至附帶地泛起一些曆史的沉渣。在這種以經濟發展和經濟利益為主流的社會氛圍中,關乎人類普世價值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良知,自然地會麵臨嚴峻的挑戰和考驗。在此背景下成章的《兒科醫生》,就緊隨社會情勢,抓住這些特定時代所賦予的十分適合長篇小說表達的諸種衝突元素,以宏大敘事的架勢就此展開了多重內涵交織的小說敘事。
《兒科醫生》預設了一件異乎尋常的事件作為開頭,小說的主人公同仁醫院的兒科主任白人初,一個純粹到幾乎另類的楷模級醫生,令外人不可思議地在63歲高齡上,毅然決絕地躍入官場角逐的漩渦,執意要競選同仁醫院院長,由此構成了小說故事的主幹。這場競選之所以有點“匪夷所思”,是因為在70年代後的二十年裏,德高望重的老院長錢煌曾三次提出,希望白人初擔任副院長和院長,都被他婉拒。甚至錢煌在沉屙不起時第四次請他出山,白人初都沒有在老院長生前明確地答應他的最後請求。白人初是個數十年幹幹淨淨行醫,老老實實做人,視名利金錢如撇履的“白衣聖徒”,他一生不肯流俗,不願為官,顯得孤傲和不可親近,但病人喜歡他,他醫術高超,一輩子隻做了值了幾十年夜班的主任,他所帶領的一百多人的兒科是全國一流的兒科,在省內外都名聲響亮。
白人初一改初衷地宣布要競選院長的動因並不複雜,一是他目睹了曾給予他患難之恩的老張師傅“死在他的同仁醫院,死於他的醫院的醫生的推諉,死於對生命的漠視,死於延誤搶救的時間……”;二是老院長臨終前,用那令他刻骨銘心的、一個偉大的醫生才具有的悲憫目光,懇請他為了同仁醫院,為了病人,接任院長。甚至說“這時候,你可以是高潔,但少了些高尚。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你可以預見困難、痛苦和挫折,你可能會遭受難以忍受的磨難而且最終都歸於失敗,可是,這一切總得有人去經受承受,一個高尚的人,總不能連投身其間的精神和勇氣也沒有啊。”老院長請他接班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你是一名真正的醫生。”由此歸結起來,白人初競選院長的終極目的,用兩個字便能概括:堅守!這便使白人初的競選,頗有點悲壯的感覺,而且從一開始就彌漫著失敗的陰影,表現出一種悲劇的意味。
“堅守”,也是徐世立為這部小說定調的基本主題。醫生的堅守,其實是一個普世的命題,對於全人類的醫務工作者來說,希波克拉底誓言就猶如神聖的教義,不容存絲毫的猶疑。從踏入這一行業門檻的那一刻,救死扶傷、守護生命,仁心仁德便是一個醫生要堅守一生一世的道德底線,這應該說是一個古老而又曆久彌新的話題,多有作家納其入文,常講常說。而在《兒科醫生》所展示的社會背景下,白人初的堅守之路走得格外艱難而悲壯。競選對手李大元們對同仁醫院的“市場化改造”,使醫德醫風日益敗落,醫療事故頻出,白人初對此痛心疾首,他決意要不惜一切地豁出老命去拯救他所愛的同仁醫院,他不能再恪守自己的處世信條,清則自清、獨善其身下去了。為了他的醫院,為了他的病人,要遵老院長的囑托,把同仁醫院的一個白人初,變成十幾個幾十個白人初,為此,別無他途,隻能是當院長。因為老院長告訴他:一個醫院的院長,“醫術上,他至少應該是一門科類的權威。醫德上,他應該像一位母親。形象上,他應該是一尊神,一尊令善者敬惡者畏的正義之神。”老院長的話讓白人初明白了,隻有自己去當這個院長,他的堅守才不會是一個人的堅守,而是一群人的堅守,是一座醫院的堅守,這樣的堅守才有意義,才有價值。而且,“在醫界,神是越來越不多見了,鬼,倒是不少見哪。”老院長的憂慮,更讓白人初領悟了競選這個院長的深遠意義,“競選”在他來說,已經不是一個職位的更替形式,而是一場為了一個崇高目標奮勇投身的搏鬥,是一場為守護“醫生的神聖形象”不遭玷汙的阻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