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看似人物關係比較多但敘事並不複雜的小說中,池莉由“因”循“果”或由“果”而追溯“因”的努力,似乎並沒有收到明顯的成效,所有的事和過程都成了“因為”,因為太多,就不知道什麼是“所以”了。
二、缺少美感的小說敘事
池莉的小說敘事有特定的表達模式,體現出她自身的個性特點,以寫實的方式詮釋著武漢這座城市和城市文化,它不一定是深藏在城市造型背後的東西,而是作品中撲麵而來的城市的氣息,城市的氛圍,也常從城市人的日常瑣細生活存在的本體形態中顯露出來。她的寫作,主要源於城市人自身生活的體驗,源於對紛繁世相的毛茸茸細節的感知和悟性,她是以一種感覺的東西接近著生活的本質,這使她很容易地用文學的濾網,在生活中打撈人生經曆和經驗,並在作品中得到最細致、最豐富的還原,正因為這樣,池莉是有她的讀者群的。但讀《所以》多少有些令人失望,盡管這個書名比較奇特,還未讀小說就先引發人的聯想和猜測,調動人閱讀的熱望。在讀之後卻很無語,遠低於我對作品、對池莉的期待。
《所以》這部21萬字的長篇是以第一人稱“我”的“獨白”來完成的。仍然體現出池莉一貫的特點,以女性的觀照視角和審美旨趣,以寫實的方式表現著瑣細、繁複的生存現狀,仍然是絮絮叨叨的敘述風格。池莉可以說曾是一個具有敘事魅力的小說敘述者,敘事圓熟自如,嫻熟地掌握了寫作暢銷書的路數,自有一套抓取大眾讀者的敘述方式。有時看她的故事似乎存在明顯的紕漏,但池莉會在敘述的過程中,提供大量細瑣的細節,給人以毛茸茸的生活毛刺感,從而給你一種離現實很近的感覺,雖然嘮叨,卻很真實,有一種貼心的溫暖和溫情。但在《所以》中,這些特點似乎消失了。讓人不得不說的是,這部媒體宣傳的“耗時三年”寫就的“力作”,卻更像是高度市場化下的急就篇,它在精神意蘊上的下滑和敘事技巧上的粗糙,令人很難認同這是經過池莉“三易其稿”的作品。我覺得,《所以》至少存在這樣幾個明顯的問題。
一是《所以》雖然標示的是長篇小說,卻隻有長篇的篇幅,無長篇的內在構架。以小說裏葉紫的故事用中篇就足以表現。但如果說池莉的視野更開闊一些,通過葉紫和她父母幾代人寫出人在曆史中的命運,個人在曆史中的浮沉錯位,反映出時代和曆史的變遷對人、人性的影響,可能就更能體現出長篇的意蘊。
二是敘事缺乏必要的節製。葉紫作為小說的敘述者,本應該掌控在池莉理性的控製中,但敘事卻顯得有些失控。在小說中,葉紫幾乎是從小就處在一種“怨婦”的心態中,宣泄著對所有的人不滿,包括對父母兄妹,都用的是挖苦和反諷的語言,甚至連外人都不如。池莉通過葉紫與三個男人的交往,還有兩次離婚,的確揭示了男性的虛偽和婚姻的不可靠,但卻是用一種仇恨的主觀情緒來敘事,用醜化的筆調把幾個男人糟踐一番,關淳是“苕貨”,華林的名字基本用“無恥小人”、“老流氓”替代了。在小說中,充滿了對社會、對包括父母兄妹在內的任何人的抱怨和挖苦,基本是些漫畫式的人物。而且葉紫也把怨憤伸展到生活中不順眼的任何對象,“白癡經理”,“狗屁超市”,現在的年輕人都是“苕貨”等等,所有東西都成為她發泄不滿的對象。
三是敘事語言喪失了美感。池莉在《所以》中運用了大量的短句和口語,據說池莉是想更準確地表達當下快節奏的社會生活,最典型的句段是描述曆史進程的一段話:“十月裏,響春雷,八億神州舉金杯!十年‘文革’結束了!十年‘文革’之前的‘四清’運動過去了!‘四清’運動之前的大災荒也過去了!大災荒之前的‘大躍進’也過去了!過去了,‘反右’運動、三反五反運動!過去了,等等一係列緊張的政治運動!”還有“時間可不管人間疾苦。一個新的世紀,按時到來,又分分秒秒往前走。在這分分秒秒裏,醫生教導我:必須加強營養!在恢複的階段,每天的膳食都要有牛奶,瘦肉,新鮮蔬菜,多種維生素。要早睡早起。適當運動。清心寡欲。切勿勞累。否則——當然——這是常識,結果你自己知道的。”那些充斥全篇的大量括號,像“他必須上重點初中,(大筆錢!)否則,他就很難考上重點高中,(大筆錢!)否則,他就很難考上名牌大學,(大筆錢!)否則,在將來的激烈競爭中,他就會混得比別人慘(和他母親一樣!)。”在《所以》後半部反複出現“恭喜你,答對了!”的搞笑短句,簡直有點讓人不忍卒讀,驚歎號,句號,括號的羅列,不明白池莉為什麼會執拗地重複用這種表達,如果說這就是她所尋找到的新的訴說方式,那隻能讓讀者失望,感到一種浮躁已經銷蝕掉了池莉敘事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