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自然天性中的人生之夢(1 / 2)

兒童文學是寂寞的文學,這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不難理解這裏所說的寂寞的含義。就文學的接受來看,兒童文學的接受主體是處於啟蒙和成長中的少年兒童,即使一部深受孩子們喜愛的兒童文學作品,卻很難將這種反映傳導到更大的範圍,從而獲得更大的社會反響。

而成年人的閱讀接受又喜歡用成人的閱讀期待和標準去衡量作品的高下,審視作品的理念不同,視點不同,成見就由此產生。從研究者的角度來看,專職研究兒童文學的人數要遠遠少於文學研究者,而且也受限於一個小圈子。其實誰都明白,優秀的兒童文學對孩子的成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會塑造孩子們的善良的人性,美好的心靈,溫厚的性格;也會打開孩子們的視野,開發他們的想像力,好的兒童文學作品會影響人一生,會久久地留在一代又一代人心裏。

一、用夢築造的兒童世界

董宏猷的《一百個中國孩子的夢》,是孩子們喜歡的一本書。它以一百名中國孩子從四歲到十五歲曾經做過的、正在做著的以及將要做的夢集合而成,這些孩子年齡不同,民族多樣,來自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家庭,但他們都有自己色彩繽紛的夢。四歲的夢很甜,是“果味奶汁”、“甜甜的岩石甜甜的山”,有“彩色的太陽”、“長滿小鳥的白樺樹”、“梨樹結了‘油茶壺’”。五歲的夢很神奇,“放星星”、“種雪花”、“澆‘電’”,有“會生鹽茶蛋的母雞”,這是孩子的幻想最不受任何束縛的時期,也是想像力最豐富的歲數,每一個夢都是一篇充滿童心的童話。六歲的夢,越來越實際了,想要有“會跑會遊會飛的房子”、“我要爺爺的小轎車”、“魔幻電子琴”、“奇異的哈哈鏡”、“夏牧場在緩緩移動”,但是也有“抓‘死’”這樣沉重的、充滿了對老師的愛的傷痛的夢。七歲的夢,有了點煩惱,作業寫不完,夢見“奇妙的‘作業機’”,腳一踩,作業就做完了,這個夢的啟示就來自董宏猷的女兒。肯定的,這麼有趣的夢,令長大了的孩子們仍然會對《一百個中國孩子的夢》記憶猶新,也會記住大胡子叔叔董宏猷。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一百個中國孩子的夢》不太像已經被規範化了的長篇小說。因為一般的長篇小說不僅需要顯示一定的曆史長度,而且有一條或幾條線索貫穿全篇,牽動小說故事情節向前發展,可以采用簡短敘述或是變換視角來安排情節,但在整體上會體現出一種時序性。最主要的是要塑造人物,摹寫各種各樣的人生。《一百個中國孩子的夢》顯然不能用這個標準去套。但這部有三十多萬字的巨製,從篇幅上、從文本的虛構性和敘事性上看,的確又隻能劃入長篇小說的範疇。它以主體內在的“夢”為結構的透視點,以孩子的年齡為軸心,向前推進。在這些夢中是有由片斷連綴起的故事情節的;也有人物,在夢幻中,我們其實看到了構築人物心理的立體結構,把握到了童心,隱秘心理,人物的所需所求,想要怎樣的成長,怎樣的童年,對自己的未來有什麼構想等等。雖然在小說中,每一個“夢”都是獨立成篇的,但如果沒有一百個“夢”的集合,就不能體現意義,這種集合式的結構,把不同地域、不同年齡、不同民族的孩子用“夢”組合起來,從中真實、而又具體地顯示出中國孩子在特定時代的整體的生存狀態和深層的心理意識。

《一百個中國孩子的夢》在文體上有自己的特點,也存有爭議,但我並不讚同“夢幻體”這樣的說法,“夢幻”指的是主體的內容,而文體是敘事的結構,我覺得“跨文體”的說法,也不夠恰切,因為凡是說“跨文體”,都是指其有不同文類文體的特征,諸如文學與新聞,詩歌體小說,還有嵌入式的敘事,嵌入諺語、童謠、圖畫等。所以我用了“集合式結構”這樣的說法,這不是命名,而是一種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