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鄂梅的《像天一樣高》,有一種天然的傷感與憂鬱,還有些許幻想與詩性的氣質,這不光是指作品的整體印象和其中的那些人物,而且也指潛藏在敘述者小西之後的姚鄂梅。“像天一樣高”一個令人產生無限聯想的題旨,它與作品所表達的主題有關,而且也與姚鄂梅“此在”的精神和生存現狀有關。被喻指為“像天一樣高”的,是一個逝去的時代,一種純淨的詩歌精神,一種單純無邪的青春,還有心中永遠的夢想,
一、精神高貴與現實生存的衝突
《像天一樣高》有人說這是一部成長小說,也有說是遊曆小說,但我覺得兩者都不大符合。成長亦或是遊曆,都應該是腳踏大地,實實在在地在曆史和時間線段中,或是在地理空間中體現出來,但《像天一樣高》給人的印象不是這樣的,總給人一種虛幻的、不真實的感覺。小說的故事或是人物,在當下很難尋覓,也不完全能從過去的時光中找到。確切地說,《像天一樣高》是對過去了的時代的遙想,就像天一樣高,無法伸手可觸。
但我卻願意忽略小說的故事或是人物是否真實,我喜歡小說提供的這種氛圍,在有些虛幻的理想的烏托邦的世界中,被其中的詩意和傷感所纏繞,去感受人物身上“不是出身的高貴,而是精神的高貴,內心世界的高貴。”正是這種“精神的高貴”與現實之間的衝突,產生了一種打動人心的力量,並且引發人們對曾經有過時代,以及對當下的思考。
《像天一樣高》以第一人稱展開敘事,主人公是四個年輕人康賽、小西、阿原、晏子,其實主要講述康賽、小西、阿原之間的糾葛,故事並不複雜。開始讀小說,會認為最關鍵的人物是那個蒼白而孤僻的康賽,阿原、小西和晏子都是奔他而來,他12歲患上自閉症,17歲時開始寫詩歌,他天真無邪,自由地活在自己內心世界的高貴裏,他有點不食人間煙火,幾乎是生活中的白癡,但在亂糟糟的環境裏,卻寫出了純淨的詩歌。與其說康賽是個純粹的詩人,倒不如說他是個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他在作品中成為一個靈魂,是因為他代表著詩歌,阿原喜歡詩歌,他希望以後有錢了,可以讓康賽不用為生計奔波,自由地活在詩歌的世界裏;小西也是,為了康賽她願意去做一切,偷跑去冰天雪地的新疆;晏子收集了康賽所有的詩歌,又因為康賽獲獎,而不顧一切從家裏跑出來與他結婚。幾個人為了心中的理想,租住在郊區,墾荒、寫作,種地、養雞,打造著“陶樂”家園。但最終夢想破滅了,他們營造的世外桃源“陶樂”廢棄了,阿原為了商業利益娶了大自己十歲的女老板,晏子失去腹中的孩子棄康賽而去,康賽被找上來的母親押解回家,進了稅務局成為寫公文的高手。康賽最終發現,“詩歌其實跟詩人一樣軟弱無力,百無一用,除了詩人還在這裏獨自吟哦以外,再也沒有一個人需要它了”。詩歌遠離了康賽,“心裏的東西完了就是完了”,康賽不再做夢了,他回到了務實的世界,老老實實過日子去了,作為詩人的康賽其實已經“死”了。到這時我們發現,書中真正地堅持著詩歌理想的人物是小西,盡管她不寫詩,而是寫小說,卻始終堅守著一種純淨的詩歌精神,還有心中永遠的文學夢想。她經曆了很多事,身心遭受了太多的磨難,看似滿身的創傷,一無所有,卻成為精神最富有的人,當康賽用荷爾德林的詩句發問“在這樣貧瘠的年代要詩人何為?”小西卻回答他“也許,沒有貧瘠的時代,隻有貧瘠的詩人”。這句深刻的話語,印證了小西真正的成長,也正是這個腳踏實地的人物,最後將這個有些虛幻的故事落腳到地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