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話的水平——決定能力高低1(1 / 3)

辦事時對話的語言,表達的水平能夠傳達很多種不同的內容,能夠從表達的方式決定是你辦事能力的高低。善用魅力的語言,體態的語言來完成的事情,是你明智的選擇。

善於使用交際語言

在事業和競爭中為了取勝,當然不可以示弱,但在特定情況下公開承認自己的短處,有意暴露自己某些方麵的弱點,往往是一種有益的處世之道。

示弱可以減少乃至消除不滿或嫉妒。事業上的成功者,生活中的幸運兒,被人嫉妒是客觀存在的。在一時還無法消除這種社會心理之前,用適當的示弱方式可以將其消極作用減少到最低限度。

示弱能使處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理平衡,有利於團結周圍的人們。

要使示弱產生積極作用,必須善於選擇示弱的內容。

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麵前,不妨展示自己學曆不高,經驗有限,知識能力有所不足,有過種種曲折難堪的經曆,表明自己實在是個平凡的人。

成功者應多在別人麵前說自己失敗的紀錄,現實的煩惱,給人以“成功不易,成功並非萬事大吉”的感覺。

對經濟能力不足的,可以適當訴訴自己的苦衷。諸如健康欠佳、子女學業不妙以及工作中諸多困難,讓對方感到“他家也有一本難念的經”。

某些專業上有一技之長的人,最好宣布自己對其他領域一竅不通,袒露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鬧過笑話、受過窘境等。至於那些完全因客觀條件或偶然機遇僥幸獲得名利的人,更應直言承認自己是“瞎貓碰到死耗子”。

示弱可以是個別接觸時推心置腹的長談,幽默的自嘲,也可以是在大庭廣眾之下,有意以己之短,補人之長。

示弱有時不僅表現在語言上,還要表現在行動上。

自己在事業上已處於有利地位,獲得了一定成功。在小的方麵,即使完全有條件和別人競爭,也要盡量回避退讓。也就是說,事業之外,平時對小名小利應淡薄疏遠些,因為你的成功已經成了某些人嫉妒的目標,不可再為一點微利惹火燒身,應當分出一部分名利給那些暫時的弱者。

示弱是強者在感情上體貼暫時在某些方麵處於劣勢的弱者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它能使你身邊的“弱者”有所慰藉,心理上得到平衡,減少或抵消你前進路上可能產生的消極因素。

(1)自責——消除隔閡的橋梁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出現了過錯、失誤,是痛痛快快地承認與自責,還是諱莫如深、遮遮掩掩呢?

聰明人往往選擇前者。因為,發自內心的自責,能有效地減少失誤造成的危害,消除由此帶來的人際隔閡、怨恨。

在事業受到挫折,群眾情緒低落時,負有一定領導責任的人引咎自責,能產生振奮人心,鼓舞士氣的作用。

1946年8月,華東人民解放軍某部進攻四縣失利,傷亡較大,士氣低沉。陳毅對大家說“13個月來未打勝仗,不是部隊不好,不是師團不行,不是野戰參謀處不行,主要是我這個統帥的責任,現在向指戰員認個錯。”全軍上下被陳毅這種博大的氣度深深感動,心中怨氣一掃而光,後來連打了幾個勝仗。

除了那些隻宜於小範圍內私下進行的以外,自責時要敢於亮醜,不要怕失麵子,盡可能在較大範圍內公開進行。

原四川省省長張皓若曾應邀參加一個高教工作座談會,遲到了半個小時,張省長對此作了這樣的講話:“今天遲到了半個小時,不管什麼原因都不能自我原諒(主辦單位未將地址通知我)。我向大家做檢查。不堅決改掉這種拖拉作風,還搞什麼改革開放?”

不言而喻,一點失誤,且由客觀原因造成,當事人卻立即進行公開的自我批評,這自然會得到群眾的稱讚。

自責如果能於對手相結合,將顯得客觀公正,令人折服。

毛澤東在一次家宴上聽說湖南一師範校長張幹仍在教書,帶著不無自責的口吻說:“張幹這個人很有能力,很會講話,三十幾歲當第一師範校長不簡單。原來我不讚成他,估計他一定會往上爬,後來卻沒有。解放前吃粉筆灰,解放後還吃粉筆灰,難能可貴。現在看來當時趕張沒有多大必要,每個師範生交10元學雜費也不能歸罪於他。”

毛澤東對當年勢不兩立的鬥爭對手,能給以如此客觀公正的評價,人們不難從中體察到一種卓越的膽識和寬大的襟懷。

當然,自責的前提是真誠,否則,自責雲雲,不過是言不由衷的做戲罷了。

(2)譏諷——一把雙刃劍

譏諷,在交際性語言中是一種有較強刺激作用和感情色彩的表達方式。

諷刺性談吐具有含蓄、幽默、風趣、辛辣的特點,是一種“攻式”語言。它通過比喻、誇張、反語等修辭手法,來表達說者的輕蔑、貶斥、否定的思想感情,能收到揭露醜惡;戲弄無知、回擊挑釁等交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