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際場合,人身攻擊之類的不愉快事件是難免的,如果你不想吃啞巴虧,諷刺將成為你防身的盾牌。
“九?一三”事件之後,在聯合國安理會的一次辯論中,前蘇聯代表馬立克借此事貶低我國,他說:“中國那麼好,為什麼林彪要往前蘇聯跑呢?”中國代表鎮靜地回答:“尊敬的先生,您連這一點常識都不懂,鮮花雖香,蒼蠅不照樣往廁所飛嗎?”
反唇相譏必須藏中有露,露中有藏,盡藏則不知所雲,盡露則赤膊上陣了。
蕭伯納的《賣花女》準備上演了,他派人給丘吉爾送去兩張票,並附一張短箋:“親愛的溫斯頓爵士,奉上戲票兩張。希望閣下能帶一位朋友前來觀看拙作《賣花女》的首場演出,假如閣下這樣的人也會有朋友的話。”
丘吉爾作複道:
“親愛的蕭伯納先生,蒙賜戲票兩張,謝謝。我和我的朋友因為有約在先,不便分身前去觀賞《賣花女》的首場演出,假如你的戲也會有第二場的話。”
一個嘲諷政治家隻有對手,沒有朋友;一個反譏戲劇家作品可能短命,不會長壽。譏中含趣,樂中有嬉。當然,諷刺要掌握分寸。諷刺之言是不宜隨意使用的,需要區別對象、場合。
諷譏之言就其動機來說,有善意與惡意之分。對敵人的諷刺要針鋒相對,不留情麵;而對一般人的諷刺,則應是善意的。通過諷刺之言,意在引起對方警覺,絕不是出對方的洋相。拿對方取樂。
更不要以為自己會諷刺,就到處挑戰,稍不如意,就對別人挖苦譏笑,惡語中傷。這樣不但傷害了別人的感情,而且也使自己孤立,或成為眾矢之的。
要記住,諷刺像一把雙刃劍,它可以使你受益。也可以使你受損。用得恰當,它是利器,用之不當,便當會成為“惹事牌”了。
(3)安慰——雪中送炭
人生的道路不平坦,逆境常多於順境。身處逆境,麵對不幸,當事者不僅需要本人自勉,也迫切需要別人的勸慰。
安慰如雪中送炭,能給不幸者以溫暖、光明和力量。給予不幸者以安慰,是為人處世的一種美德。當親朋好友遭受不幸時,及時送上真誠的安慰,更是你應盡的責任。
探望身患重病的不幸者,不必過多談論病情。有關的醫療知識,醫生已有交代、說明,勿需你再多言。如果對方本來就背著重病的精神包袱,你再談及過多,勢必包袱加重。
你應該多談談病人關心、感興趣的事,以轉移對方的注意力,減輕其精神負擔。
對於因生理缺陷或因出身、門第被人歧視的不幸者,由於不幸的原因有些是先天的,勸慰時應多講些有類似情況的名人的成功事例,鼓勵對方不向命運屈服,抵製宿命論思想影響。
安慰喪親的不幸者,不要急於勸阻對方的慟哭。強烈的悲痛如巨石積壓在心頭,愈久愈重,不吐不快,讓其宣泄、釋放出來,反而有利於較快恢複心理平衡和平靜的狀態。你應當注意傾聽對方回憶、哭訴,並多談談死者生前的優點、貢獻等。
對生老病死之類的突發事件,要注意及時安慰,事過境遷不僅失去意義,而且會使對方已經平複的心靈勾起傷心的回憶,這是很不妥的。
當然,也不是說一定要在對方情緒激動的時候去安慰。一個人的情緒處於失控的情況下,任何人的安慰都難以入耳,隻能火上加油。還是等他冷靜下來,恢複了理智,再同他交談為好。
有時,謊言不一定全是壞話。
對於身患病症的病人,隻能把病情如實告訴其家屬,而對其本人,仍應重病輕說。如果謊言居然喚起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增強了他對病魔鬥爭的意誌,就有可能使生命延續得更長久,甚至戰勝死神。
善良的謊言,其用心當然也是善良的,即為了減輕不幸者的精神痛苦,幫助其重振生活的勇氣。即使他以後明白了真相,也隻會感激,不會埋怨。甚至明知是謊話,通情達理者仍會感到溫暖、寬慰。但如果明知會加重對方的精神痛苦,仍要實話相告,即使不算壞話,也該算蠢話。
善於使用新穎的開場白
(1)重視稱謂
對於一個人的稱呼,似乎是件極簡單的事,但若你留心現代人的稱呼名目的複雜,就會明白,一個適宜得體的稱呼,常會發生微妙的作用,或不致因錯用而造成不愉快的事情。
對男人的稱呼,比較單純,一般都稱先生。可女子的稱呼。就要兼顧身份了。一般稱已婚的女子,用夫姓稱太太。如果她的身份高則稱夫人較為妥當。對未婚的女子,可以稱其小姐。
對老師的太太,一般稱師母,這樣才能表示尊敬,而不適宜稱其為太太。
稱呼一個不明底細的女子,用“小姐”較於貿然稱她“太太”要安全得多,無論她是16歲或是60歲。寧可讓她微笑著告訴你她是太太,不可使她憤怒地糾正你說她不過是一個“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