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客人去參加宴會,見主人招待他沒有菜肴,便跟主人要來副眼鏡,說視力不好使,帶上眼鏡後,大謝主人,稱讚主人太破費,弄這麼多菜,主人道:“沒什麼菜,怎麼說太破費?”客人說:“滿桌都是,為何還說沒有?”主人曰:“菜在哪裏?”客指盤內說:“這不是菜,難道是肉不成……”
這位客人麵對主人的吝嗇不好直說,轉彎抹角,幾句妙語實在值得玩味。既表明了自己的不滿,又譏諷了友人的小氣。
此則笑話一波三折,手段高明,歎為觀止。
某機關支部委員老趙與青年幹部小劉一道回家,兩人邊走邊談。老趙問:“小劉,你的小孩已經有4歲了吧?”
“是啊。”
“打算領獨生子女證嗎?”
“是啊,我的身體不好,經濟也不太寬裕,孩子也長大了,可是我的愛人是獨生子啊!”
“我們機關小張、小李、小彭也是獨生子啊!”
聽了老趙的話,小劉沒有直接提出要再生一個孩子,但是從她“我愛人是獨生子”的言語中委婉地提出了“我想再生一個孩子,不領獨生子女證”的想法。老趙對小劉的不正確想法沒有直接表示自己的看法,也同樣使用了一個隱含判斷,即“小張、小李、小彭也是獨生子,他們領了獨生子女證,你也應該領。”老趙從細微處發現了小劉的思想,也運用含蓄隱晦法去表示自己的意見,讓小劉自己去體會,這樣的效果當然更好。
(2)生搬硬套:歪理須得歪答對
運用生搬硬套法要注意“搬”和“套”的東西必須具有一定的類比性。所謂類比性就是把兩種或兩種以上互不相幹的、彼此之間沒有關聯的或約定俗成聯係的事物放在一起對照比較,以其違反常理,不倫不類,揭示其差異之處和不諧調因素。使人在會心的微笑或難堪的境況中開啟心智,受到教育。
這種技巧在現實生活中經常運用。
王大媽的女兒吵著要買嫁妝。王大媽氣惱地說:“死丫頭,你的親事也不同我商量,東西我不買!”母女倆由此爭吵起來,並引來許多鄰人觀看。
鄰居老李出來說:“你不能怪她沒和你商量呀!”王大媽問:“為什麼?”
“你當年成親時不也沒和女兒商量嗎?”
王大媽一時語塞,女兒卻高興起來,老陳又轉身對姑娘說:“你媽不給你買也對,你媽出嫁時,你給她買了嗎?人要彼此一樣才好呀!”
老李生搬硬套巧施幽默使母女二人在笑聲中停息了爭吵。
在這種生搬硬套的曲說中,對比雙方的差異越明顯,對比的時機和媒介選擇越恰當,所造成的不諧調程度就越強烈。對方對類比雙方差異性的領會就越深刻,所造成的幽默意境也就越耐人尋味。
這一類曲說的方法很簡單,在社交活動中,也被廣泛運用。例如:
星期六,一位小夥子進城賣雞蛋,他問城裏的蛋販子:“今天雞蛋你們給多少錢一個?”
蛋販子回答:“兩毛。”
“一個才兩毛!這價真是太低了!”
“是啊!我們蛋販子昨天開了個會,決定一個雞蛋的價格不能高於兩毛。”
小夥子很難過地搖搖頭,隻好賣掉,走了。
過幾天,小夥子又進城來了。還是上周這個蛋販子,他看看雞蛋,說:“這雞蛋太小了。”
“是啊”,小夥子說,“我們的母雞昨天開了個會,它們作出決定,因為兩毛錢實在太少,所以就不能使勁下蛋了!”
一個是人會,一個是“雞會”,並列一比,絕妙橫生。
1945年,毛澤東到重慶與蔣介石進行和平談判,重慶的文藝界人士利用和談休會期間,邀請毛澤東同誌作了一次演講。休息時,有人問毛澤東同誌:“假如談判失敗,國共全麵開戰,毛先生有沒有信心戰勝蔣介石?”
毛澤東聽後,極為風趣幽默地說道:“蔣介石的‘蔣’是‘將軍’的‘將’字頭上加一棵草,他不過是草頭將軍而已,……我的‘毛’字可不是毛手毛腳的‘毛’字,而是一反手,意思就是:代表著大多數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共產黨,要戰勝代表少數人利益的國民黨,易如反掌。”
從實際情況看,毛澤東同誌的歪解曲釋是錯誤的,但在這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生搬硬套法進行曲解,不僅不影響交際的正常進行,反而極大地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體現了毛澤東同誌高度的政治修養和灑脫的生活態度。
(3)大詞小用:運詞混賬寓意雅
大詞小用即把一些意義比較“重”“大”,一般隻用在反映大場合、大事件等語言環境中使用的詞語放到同它不相稱的小場合、小事件中去使用,同時使所述對象“升級”、小題大作,這樣就破壞了平衡,產生了別有意味的表達效果。
一位美國祖母對她孫子評價道:“我孫子比林肯總統還聰明。他現在才8歲就已經會念蓋慈保演說詞了(林肯在南北戰爭期間所作的一篇著名演說),而林肯到50歲才會念。”
這種形式上的大言是任何一個寵愛自己孫子的中國老祖母所難以想象的。這位祖母自然並不真的以為他8歲的孫子比總統更高明,但是她為孫子開始學會念總統的演說詞而得意,她的這種得意如果毫不誇張地表現出來,充其量隻是抒情而已,但她把念演講與作演講故意混淆,使不等同的東西等同起來,然後把孫子的年齡優勢突出地加以強調,讓荒謬的內容掩藏在勉強的形式貫通之中。叔本華認為笑是觀念與實體之間的不協調。在這裏,結論與原因之間的不相稱,所突出的不是客觀的事實而是老祖母主觀的感情,我們因迅速領悟了二者之間的反差而發出輕鬆的微笑。
在即興說話時,大詞小用如果交錯出現,紛至遝來,效果必定是喜不勝收。下麵我們看看一個不願讀書的小孩的曲說效果:
“放寒假了,爸爸不讓我遊戲人生,說是會玩物喪誌,硬是要我天天背《成語詞典》。那麼多,889萬,叫人慘不忍睹,我一看見它,就多愁善感了。我要不背,爸爸就入室操戈。我要跑,他就要打斷我的腿,要削足適履,爸爸力氣大,打起我來重於泰山。一個耳光把我打得犬牙交錯。我隻好背,背得天昏地暗;肝腦塗地,不可開交,痛苦難熬。”
大詞小用的應用範圍極其廣泛,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如兩個好友突然不再往來,旁人就說:“他們已斷交。”後若和好如初,就說:“又恢複了外交關係。”形容年輕人相愛時則說:“他們愛得死去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