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有矛盾衝突時冷靜點
有些“過頭話”是在感情激動時脫口而出的:人們為了戰勝對手,往往誇大其辭,著意渲染,“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甚至使用汙言穢語。如前例中,丈夫在火頭上說的“我一輩子也不想見到你!”這話顯然是氣話、“過頭話”,是感情衝動狀態下的過激之言。事過之後,冷靜下來,又會追悔莫及。所以,在情緒激動時,要特別注意控製,切莫“怒不擇詞”,出語傷人。同時,因為雙方有矛盾,說話就難免很衝、帶刺,如果你也采取同樣的態度回擊,則積怨更深,最好的辦法就是避其鋒芒。鋼刀砍在石頭上,肯定會濺起火星,如果鋼刀砍在棉花上,則軟綿綿無力。對方一定不會再強硬下去。曆史上廉頗與藺相如“將相和”的故事,告訴我們的就是在與有誤解或隔閡的人相處時,應避其鋒芒,不要硬碰硬,不說過頭話,使用的語氣,不要咄咄逼人,如果一方能主動示弱,便有利於矛盾的化解。
輕話重說的竅門
人們在日常交往中,一般情況下是不願把話說重的,以免傷及對方的自尊或感情。但有些時候有的人偏偏不識抬舉,你賞他臉,他非要踩著臉上天;也有的人頑冥不化,或悟性太低,對某個事理說千道萬他就是不開竅;也有的人不通情理,看問題偏頗短見,你不用尖刻有力的話點明事理,他就是不認賬。在以上這些情況下,你就應該把話說重些才好。那麼怎樣把話說重些呢?
(1)一針見血:紮到痛處方知悔
對一些執迷不悟,麻木不仁者,一針見血指出其錯誤,促其猛醒覺悟。
有一位中學生,自以為看破紅塵,認為世人都是虛偽的,並多次在作文與言行中流露出走的想法。有次不顧勸阻,真的出走了。班主任知道後,立即騎車追尋,好不容易找到他。回校後,班主任針對這位學生存在的糊塗認識,一針見血地指出其錯誤:“你認為人與人之間不存在真實,可是,你臨走時給我寫信,這說明你對老師的愛是真實的;你信中說要我多送幾個同學升學,這也說明你對我們班的愛是真實的;你對父母、姐姐的愛也是真實的。在你身上存在著這麼多真實的成分,難道別人就會是虛偽的嗎?”
老師的話直接刺痛了他的錯誤,在他心中引起了強烈震動,他悔悟地垂下了頭。
一針見血,直來直去,弄不好會傷對方的自尊心。所以使用時要分析情況,看準場合,爭取做得恰到好處。
(2)先發製人:先聲奪人占主動
先發製人法指在對方尚未取得主動之前發起攻勢搶先在對方心理上占據優勢地位的言語製勝法。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沒有聽從共產黨勸告,送蔣介石回南京,結果被蔣扣押。張學良部下將士錯怪共產黨,殺氣騰騰地闖到周恩來同誌臨時住所。
在這緊急關頭,周恩來同誌霍地站起,猛地一拍桌子,先發製人說:“你們要幹什麼?你們這是要救張副司令嗎?你們的行動恰恰是幫了蔣介石的忙!是蔣介石所歡迎的!這恰恰害了張副司令!你們是在犯罪!”
周恩來的一番言辭字字鏗鏘,句句有聲,情、理、威一並出擊,煞住了這幾個狂徒的威風,打下了他們的氣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針鋒相對:不保麵子就撕破
如果在與人交談或談判時,對方比較刁鑽,提出的問題既尖刻又有分量,這時,你給予對方的回應也應該是有分量的。
在一次國際會議期間,一位西方外交官挑釁地對我國外交代表說:“如果你們不向美國保證:不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那麼顯然就是沒有和平解決的誠意。”麵對這種挑釁的無稽之談,我方代表回答道:“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采取什麼方式解決是中國人民自己的事,無需向他國做什麼保證。”說到這兒他話鋒一轉,反問道:“請問,難道你們競選總統也需向我們作什麼保證嗎?”這針鋒相對的反詰,使對方無言以對。對方迅即狡猾地把話題一轉,又說:“閣下這次在西方逗留了一段時間,不知是否對西方有了一點開明的認識?”
我國代表淡然一笑,揶喻道:“我是在西方受教育的,40年前在巴黎受高等教育,我對西方的了解可比你少不了多少,遺憾的倒是您對東方的了解可真是太差了。”
對方討了個沒趣,滿臉窘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