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轉“問題”為“答案”
人們為了求生存,必不斷地遭遇各種問題,也不斷地解決問題,因此人類社會才有進步。我們可以說“問題”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原動力。
尤其是現在科學發達,人類社會文明正向太空發展,因此生活在科學時代的人們,必須運用科學方法,積極地“發現問題”,然後有效地“解決問題”,才能使社會日新月異。
人類社會如此,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是如此。隻有借著“問題的發現”和“問題的解決”,才能不斷擴大我們的生活領域,提升我們的精神素質,並增加我們的知識。
說到“問題的發現”與“問題的解決”,我覺得,在說話的技巧上,發現並提出問題,較解決並回答問題容易。因為隻要用心觀察,便可發現各種問題;然而解決或回答問題,則需有豐富的學識,否則便無法勝任。盡管如此,在生活中,我們仍會遭遇許多無法回答的問題,如何才是最好的解決之道呢?那就是——轉“問題”為“答案”。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有人問你一些政治上的問題,由於一般人對政治多半不很了解,當然無法回答這些問題,但又不能回答:“我不知道。”這時,我們不妨假裝正在思考,並且嘴裏喃喃有詞,而後反問對方:“你的看法如何?”由對方來回答這問題。若是他的回答合情合理,我們就可趁機說:“對!我也有同樣的感覺。”不是也輕鬆地回答了對方的問題嗎?
萬一情況不是如此順利,在我們反問對方:“你的看法如何?”之後,對方卻回答:“我就是不知道才問你的啊!你怎麼反問我呢?”這時,可千萬別緊張,隻要謙虛地回答:“既然連你都不知道,像我這樣笨拙的人,又怎麼會知道呢?”對方也就不會再繼續追問了。
所謂轉“問題”為“答案”,就是當我們不知如何回答時,可將對方所提出的問題作為我們的“答案”,反問對方,而把解決或回答問題的責任,完全推到他的身上。因此我們也可稱這個方法為“以質問回答質問”的方式,但不知您是否會被這個名稱搞糊塗了。
(5)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L先生是20世紀30年代日本美術界的泰鬥,有一次他赴美進修。在美國哈佛大學繼續深造。
有一天,他走在街上,迎麵而來的一群哈佛大學學生,站在他麵前,並以一種輕視的口吻問他:“Janese,Javanese,Chinese,Whi Chnese are you?”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是日本人,爪哇人,還是中國人呢?”但因這些英文名稱中,都有“nese”這個字,所以這群學生便以此嘲笑他。
我想,一般人聽了此話,必會十分憤慨,怎可輕易受人侮辱。然而L先生卻極為冷靜地回答:“Monkey,donkey,yankey,Whichkey are you?”這句話是在詢問那些學生:“猴子、驢、美國佬,你們是哪一種呢?”由於這些字的英文名稱,都有“key”並排,所以他以此反諷他們,使得這群學生目瞪口呆,啞口無言。
不知大家是否知道“基督山恩仇記”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也有一則趣談:亞曆山大的父親是一位帶有黑人血統的法國軍人,因此,亞曆山大的長像及膚色都與黑人非常相似。有一次,有人稱他為“黑炭”。雖然他的內心十分難過,但外表卻非常堅強,於是他很巧妙地回答:“不錯,我的父親是與黑人的混血種,且我的祖先是一隻猿猴。也就是說,我的血統是在你血統結束之處才開始的。”
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亞曆山大話中之意,他利用間接的方式道出了對方是一隻“猴子”。
現在,我們再來看一則更有趣的笑話:有一次一位總是不留口德的朋友對一位獸醫說:“你隻會看貓、狗的病罷了!”結果,沒想到這位當獸醫的朋友,也不甘示弱地回答:“不錯,我隻是一位獸醫,對於人類的疾病一竅不通,至於你,是不是有什麼地方不適?”就這樣把那位不留口德的朋友視為與狗同類。聽了這則故事,不禁使我捧腹大笑,差點兒連下巴都笑掉了。
看了上麵3個故事,使我不得不佩服那3位主角,能夠以智退敵,即使別人以鄙劣的言辭攻擊他們,也毫不在乎,而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反擊對方。
然而。我也深深覺得,一個人在言詞的表達上,必須十分謹慎,絕不可隨意地輕視、愚弄別人,否則別人也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