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位於我們偉大祖國的西南,巍然高聳,氣勢磅礴,是世界上麵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的美譽。在這“屋脊”之上,僅是海拔超過7000米以上的山峰便多達50多座,超過8000米的有11座。著名的有喜馬拉雅群峰、昆侖山、唐古拉雪山和各拉丹冬雪山,終年都為冰雪覆蓋,正是這些延綿不盡的雪峰,自古難融的冰川,蘊涵著巨大的水量,成為多條江河的源頭,尤其是中華民族母親河長江與黃河的源頭,從這點來說,對青藏高原的作用和貢獻,怎麼估計都不過分。不僅如此,從青藏高原發源的河流,不僅潤澤了中華大地,還催生了亞洲許多國家的文明,比如,雅魯藏布江和瀾滄江,流經了印度、越南、緬甸、老撾、泰國和柬埔寨,所以,青藏高原也素有“中華水源”和“亞洲水塔”的美譽。
青藏高原麵積遼闊,如果把西藏的120萬平方公裏、青海的72萬平方公裏,再加上甘肅、四川、雲南等邊緣部分,總麵積要超過200多萬平方公裏,幾乎占全國總麵積的五分之一,它的西南部與緬甸、印度、不丹、錫金、尼泊爾等國接壤。國境線長達4000公裏,拱衛著祖國的西南邊陲。
青藏高原雖號稱“雪域”,但並非完全為冰雪覆蓋,而是綿亙著眾多巨大的山脈,奔騰著無數的河流,分布著無數蔚藍晶瑩的高原湖泊,尤其是雅魯藏布江與拉薩河穀氣候溫潤,水量充沛,適宜種植各種作物;遼闊的高原生長著密密的牧草,適於放牧,林芝地區及東南河穀由於海拔低於3000米,植物多樣茂密呈垂直分布,有“雪域江南”之稱。豐富多樣的地形,也蘊藏著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為古代先民的生存和活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從曆史文獻和位於昌都西南約12公裏的卡若遺址等多處遺址看,數千乃至數萬年前青藏高原就有人類活動,從發掘的舊石器、新石器和陶器、青銅器來看是以農業為主,兼有畜養、狩獵等文化類型。專家們還認為,西藏卡若文化更多是受到甘肅、青海境內馬家窯與齊家文化的影響,與中原仰韶文化一脈相承。在青藏高原生活的藏族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民族,在藏族形成的過程中,從曆史上就被稱為“藏羌走廊”的三江並流河穀及穿越青藏高原的唐蕃古道,吸收了氐羌、蒙古、回、漢等民族的成分,與中華大地其他眾多的民族同根同源。
青藏高原無論從地理、從曆史的角度,從民族、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都是一個精深的世界,有著研究不完、探究不盡的眾多課題。於此,我有深切的體會。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從中央民族學院藏語言專業畢業,當年進藏,至今已快半個世紀,從事西藏曆史、宗教、民族文化的翻譯與研究工作。學習、探究了近半個世紀,確沒有稍事懈怠。至今仍感隻揭開藏學冰山一角,略窺其風光,隻覺其瑰麗無比,精深無限,需要大批有誌於藏學者繼續跟進,把藏學向更廣更高的領域推進。對此,凡每見有涉足西藏的作品和作家,總會引起我的興趣,王蓬先生便是其中一位,他是介於文學和史學兩界的作家和學者,同時還是一位旅行家。
大約是2009年5月,西藏電視台的同誌帶他看望我,我們共同探討了關於西藏的一些問題,他還告訴我,他與曾在西藏工作多年取得不小成績的秦文玉、範向東、馬麗華等是北大作家班的同學。這幾位同誌我都熟悉,他們對西藏都很有感情,寫出過不少關於西藏的作品,比如馬麗華的《走過西藏》,在讀者中產生很大影響。我贈送了我和羅廣武共同編著的《西藏地方史通述》,這部著作上下兩卷150萬字,概括了西藏從上古到現代的曆史,是西藏自治區的重點項目,也是我多年研究的課題。王蓬帶回家認真閱讀,來信談了感想並回贈了他的新著《從長安到羅馬——漢唐絲綢之路全程探行紀實》,我才了解到王蓬曾用10年時間,探訪穿越秦巴大山的七條蜀道;又用十幾年時間20次西行,考察從長安到羅馬的新絲綢之路。由此可以看出,他是遵循古代先賢的教誨:行萬裏路,讀萬卷書,遵守曆史,尊重事實,許多作品都是建立在對曆史事件發生之處的實地考察和史料的充分研究,吃透消化後才用文學的筆法寫作完成的。同時,他還告訴我正在寫作的作品是《從長安到拉薩——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紀實》,並希望我能夠審閱作序。王蓬先生給我留下的印象深刻,我感到他是一位刻苦學習、勤奮敬業、寫作態度嚴謹的作家。
沒有想到事隔兩年,王蓬先生竟背著他剛完成的作品《從長安到拉薩——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紀實》來拉薩找我了,這使我很受感動,沒有理由推辭,於是抓緊時間閱讀書稿。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方麵:首先,我感到王蓬先生寫這部作品與他的蜀道係列和絲路係列一樣,同樣下了很大功夫,作了充分準備。多年來,他曾十幾次沿青藏線、川藏線、滇藏線深入藏區,到過前藏和後藏,藏北和藏東南,參觀過藏傳佛教六大寺院和許多重要的建築。對許多曆史事件都要實地考察,親身感受。比如,當年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王子鬆讚幹布而開啟的和平友誼之路唐蕃古道,王蓬先生幾乎全程探訪,甚至到達鬆讚幹布迎娶文成公主之地古柏海,即今日黃河源鄂陵湖,海拔將近5000米,沒有毅力和吃苦耐勞精神是做不到的。蒙古汗國王子闊端與薩迦派首領貢嘎堅讚商談西藏歸附蒙古汗國之地武威百塔寺,清末趙爾豐在川邊推行改土歸流的許多縣份,他都前往考察和感受。再是臨津古渡、嘉陵源頭、藏羌走廊、三江河穀、折多雪山、茶馬古道、鬆山戰場、鬆潘古城、羌村藏寨、彝鄉回鎮……他都曾不止一次深入現場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