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言語風格的表現(2 / 3)

一位賣枇杷的果農,見兩位女主顧將一束中不很成熟的、小顆的一一摘下,他沒有粗聲製止,而是平和地說:“大姐、大嫂,請你們小心點,別把顆粒絆落了,我不好賣。”兩位女主顧趕緊打住。這時,一位稱好了枇杷的老婦趁人多擁擠,未付錢就擠出了人群。果農也沒有粗聲嚷嚷,依舊是平和地說:“這位婆婆,你老是不是忘記給錢了?”老婦臉一紅,回頭道:“啊喲,真是呐!”這裏,果農運用自己的方式表現了言語的謙和、質樸的風格。

(四)語調把握

語調指的是一個人說話時在言語中蘊涵的停頓、速度、升降、長短、輕重等顯出抑揚頓挫的調子。

漢語本就是有聲調的語言,音節之間有高低的不同,音節內部有升降的變化。外國人學說漢語,最難把握的就是語調,往往表達出來的是平板、直線式的,讓中國人聽起來別扭。中國人當然懂得語調,但各人把握語調的能力、方法、技巧是不同的。正因為這種不同性,在言語表達中就表現出了不同的風格特色。如在大會上發言時說“我們衷心地祝願我們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一句,要是不注意語調或語調把握不好,平鋪直敘地說出來,猶如和尚念經,聽眾就難以產生共鳴。要是注意了語調,並把握得好,效果就大不一樣:“我們(停頓)衷心地祝願(停頓)我們偉大的祖國(停頓、升調)繁榮昌盛(音重、慢速)!”

在當代中國領導人中,江澤民的言語表達對於語調的把握是非常好的。無論是大會演講、小會發言,還是與人交談,其語調都極有分寸。他在中共十五大上作的政治報告、在鄧小平追悼大會上致的悼詞、在長江大堤上的演說、在北大考察時的座談,無不體現出他在語調把握方麵展示的風格。例如:

今天(慢速、停頓)我們(停頓)在首都人民大會堂(中速、停頓)隆重舉行追悼大會(升調、停頓)極其沉痛地(音重、停頓)悼念(慢速)敬愛的(停頓)鄧小平同誌(降調)……鄧小平同誌(停頓)和我們(停頓)永別了(音輕、降調)他的英名(停頓、升調)業績(停頓)思想(停頓)風範(停頓)將(停頓)永載史冊(升調、慢速)世世(停頓)代代(停頓)銘刻在(停頓)人民的心中(音重)……鄧小平同誌(中速、停頓)永垂不朽(音重、慢速)!

當然,這個悼詞的文字很可能是由別人所起草,但江澤民在致悼詞時,語調則完全憑自己的把握。而像1998年夏天長江大洪水期間,江澤民站在荊江大堤上,手拿話筒,麵對抗洪軍民發表的氣壯山河的演說,就完全是即興的了。其語調的慷慨激越,令聽者熱血沸騰,力量倍增。

就是在少數聽眾的即興座談中,江澤民的言語表達也很能體現出語調的風格。如北京大學建校百年慶典前夕,江澤民到北京大學考察工作。在與師生代表座談時,他說: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全國許許多多的教師,忠誠於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為培養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合格人才,日日夜夜地辛勤工作,默默奉獻。教師的工作是無上光榮的。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這裏,我要向全國的廣大教師們表示崇高的敬意!

在座的北大師生代表聽後,感到無比振奮。這種效果的產生,當然首先是江澤民講話的內容,但如果離開了他那鏗鏘和諧的語調的表現形式,是絕不可能的。

(五)修辭點染

修辭作為一種修飾言辭以增強表達效果的藝術手段,具有獨特的表現力。言語交際中,發送者善於用此,這當然體現出其發送能力、技巧的高低。同時,發送者的習慣及善於以此修飾自己的發送,也可充分表現出其言語的風格。

修辭的種類是很多的,在第三章的第三節已經談及。但作為一種風格的表現形式,並非任何發送者都具備。隻有習慣和善於運用修辭手段來豐富自己的發送的發送者,才能認為其具有修辭點染的風格。人們也正是從其點染的方式、方法的表現形式上,獲得對其風格的認識的。

魯迅在言語交際中表現出的修辭點染風格,十分突出。人們之所以感到他的言語雋永、鋒利、辛辣,而又形象、飄逸,主要是從他的修辭點染功力上獲得的。僅以1924年1月17日他在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友會上的講話為例。這篇題為“未有天才之前”的講話,是魯迅針對當時胡適等人在提出“整理國故”的口號後,借口創作需要“天才”,要青年學生放棄社會實踐,埋頭窗下死讀書本的觀點而發的,號召青年學生不要誤入歧途,而要甘心做培植花木的泥土。整個講話總共才1000多字,但通篇融滿了修辭的點染,極富說服力。試依次摘出幾則:

天才究竟有沒有?也許有著罷,然而我們和別人都沒有見。(設問——有意提問)

天才並不是自生自長在深林荒野裏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產生,長育出來的。(擬物——把人當做物)

譬如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比花木還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侖非有好兵不可一樣。(明喻——明顯地比喻,本體、喻體和比喻詞全都出現。)

抬出祖宗來說法,那自然是極威嚴的,然而我總不信在舊馬褂未曾洗淨疊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馬褂。(借喻——本體不出現,隻出現喻體,也無比喻詞。)

作者和讀者互相為因果,排斥異流,抬上國粹,那裏會有天才產生·?(反問——以問句加強語氣表示肯定。)

這樣的風氣的民眾是灰塵,不是泥土,在他這裏長不出好花和喬木來!(暗喻——暗中進行比喻,本體、喻體都出現,比喻詞為“是”。)

到目下就出現了許多批評家。可惜他們之中很有不少是不平家,不像批評家。(仿詞——仿照上下文中的某一詞語組成一個臨時性的新詞語。)

我親見幾個作者,都被他們罵得寒噤了。(誇張——藝術地擴展某種感受。)

惡意的批評家在嫩苗的地上馳馬,那當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襯托——為突出某情況,而用相關事物來陪襯、烘托。)

幼稚對於老成,有如孩子對於老人,決沒有什麼恥辱;作品也一樣·,起初幼稚,不算恥辱的。(對比——把兩個相對立的事物或兩種情況放在一起相互比較。)

做土要擴大了精神,就是收納新潮,脫離舊套,能夠容納,了解那將來產生的天才。(排比——三個或三個以上意義相關、句法相同、字數相等的語言片段排列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