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在《請看今日之蔣介石》一文中談到:
1927年3月23日蔣介石策動安慶大屠殺的前一刻,不知險情的郭沫若到北伐軍總司令部去見蔣介石。蔣介石正在內室與他人密謀大屠殺之事。郭沫若的突然到來,使總司令部的人都大吃一驚;可誰也不敢對他講,他正是被殺的對象。這時,安慶電報局的斜眼局長奉蔣介石之召,也來到總司令部,因與郭沫若相識,兩人便寒暄起來。周圍的人都為郭沫若捏著一把汗。全然不知的郭沫若回憶當時的情景說:“我和斜眼局長談話的時候,楊虎、姚覺吾諸人惶惶然如將赴獵的鷹犬,時出時入,並不斷注視我。”這時郭沫若恍然大悟,於是借故趕緊溜走。郭沫若得以保全性命,就在於他察覺到了楊虎、姚覺吾等人的神色舉動所傳遞出的那種險情,才趕快作出了逃命的反應。
(六)調節作用
交際過程中,交際者運用某些輔助手段來調節自己的情緒和交際的氣氛,這就是輔助手段的調節作用。
如在大會上作報告的人,或喝兩口茶水,或拉拉領帶,或“嗯嗯”兩聲;一對戀人談情說愛,女方會不住地擺弄手絹;生意交涉中出現僵局,談判者就會點燃香煙及給對方遞上香煙;與客人交談中,主人會時不時地請客人喝茶及給客人衝上開水。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那位“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歌女,出來後之所以“猶抱琵琶半遮麵”,也是對自己羞澀、難堪情緒的調節。
據《列寧傳》的作者回憶:
列寧被刺後,身體剛剛恢複便去一個軍營看望紅軍士兵。當時士兵們正在開會,會場的主席便請列寧講話。士兵們全部站起來不斷鼓掌。於是“列寧快步上講台,頭向前伸,手裏拿著筆記。他把表和筆記向講台上一放,然後習慣地用兩手摸頭,好像在理一下頭發……列寧不站在講台上講話,卻總是馬上走到台邊的右側更靠近聽眾的地方”。列寧的這一係列輔助手段,一方麵是自己激昂情緒的調節,另一方麵也是演講現場氣氛的調節。
三、輔助手段運用的條件
(一)約定俗成
每一種輔助手段代表什麼意思,蘊涵何種寓意,應當是廣大交際者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共同認定的或共同形成的,為大家習慣上一致遵守和沿用。
如中國人的伸出大拇指表示誇獎、讚揚,翹起小指頭表示鄙視、斥責;點頭表示讚同、肯定,搖頭表示反對、否定;伸懶腰、打哈欠、歎氣,表示不耐煩、不想聽;蹺起二郎腿,既可顯出輕鬆、隨便,又可表現傲慢、自負;同時伸出大拇指和小手指,表示數字“6”;同時伸出大拇指和食指,表示數字“8”;伸出彎曲的食指,表示數字“7”;伸出五指分開的手掌,表示數字“5”;睜大眼睛,表示吃驚、氣憤;對人不住地眨眼睛,表示另有他意,等等。
(二)環境選擇
約定俗成的,並非是普遍的,它隻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對輔助手段含義的理解,是不一定相同的。在運用輔助手段時,要選擇不同的環境。
比如,前麵提到的點頭表示讚同、肯定,搖頭表示反對、否定,它一般隻適宜於中國,而且是漢民族。在國外以及中國的某些地區、某些民族中,就恰恰相反。比如,保加利亞人就是以點頭表示反對、否定,以搖頭表示讚同、肯定。一個世紀前,沙皇俄國的軍隊入侵保加利亞,因語言不通,便以輔助手段表達意圖。可當他們按照俄羅斯人點頭表示讚同、肯定,搖頭表示反對、否定的認識同保加利亞人溝通交流時,卻得到了適得其反的結果,鬧出了許多誤會。這種情況,在印度、斯裏蘭卡、尼泊爾、阿爾巴尼亞、希臘等國家,也是如此。又如,中國人要汽車停下,是將手臂高舉;而歐洲人卻是握住拳頭豎起拇指,這在中國,又會誤認為是稱讚、誇獎汽車或駕駛員了。英美人表示“好”、“讚同”等,是用拇指和中指合成一個圓圈;而法國人則以此表示“零”、“沒有價值”等。在中國的漢族中,熟人、朋友相見,拍拍對方、摸摸肩頭表示親熱,而德昂族則認為這是最不禮貌的行為。
中國的少數民族,很多都以輔助手段表示獨特的意義。如藏族人做客,在飯前和接受主人奉上的酒或茶後,用手指沾酒或茶輕彈兩下,以此表示供佛和回敬對方。獨龍族遇見生人時,雙手擱在胸前,臉轉向右邊發出“咯咯”的笑聲,以此表示客氣、問候;當客人來家,全家人都自然站起,並彎腰發出“咯咯”笑聲,以表示歡迎,客人也要“咯咯”發出笑聲以示答謝。
(三)氛圍恰當
在運用輔助手段傳遞信息時,應注意現場的氣氛和情調。隻有在恰當的氛圍中才能運用輔助手段。
比如,當朋友悲戚地向你談起他的親人去世的情況時,你發出了笑聲;當你傾心的戀人柔情地向你傾吐衷腸時,你的目光卻在看另一個異性;當老師在講課,同學們都聽得津津有味時,你突然站起來伸懶腰、打哈欠;當你在一個莊重、肅穆的會場講演或致詞時,你嬉笑輕佻、手舞足蹈;當你作為嘉賓坐在主席台上時,卻打起了瞌睡……這些,都是氛圍不恰當的表現。赫魯曉夫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言時,為了表示他的激憤之情,竟脫下皮鞋來狠狠敲擊講台,就給世界留下了永遠抹不去的笑柄。
《史記》“鴻門宴”中,項王本來對沛公劉邦駐軍灞上是有意見的,但劉邦到鴻門後即主動請罪,對項王恭順不已。項王便打消了懲處劉邦的念頭,並設宴招待劉邦。可項王的軍師範增卻想趁機將劉邦殺掉,席間,“範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範增的意圖不是以有聲的言辭表達出來,而是多次向項王遞眼色,又三次舉起所佩的玉玦來暗示項王趕快下決心殺掉沛公。然而,“項王默然不應”。項王為什麼默然不應?原因就在於範增沒有在恰當的氛圍運用輔助手段。項王已經沒有殺掉沛公的意思了,大家都高高興興地喝酒,範增的輔助手段再怎麼明顯都沒用。這就是氛圍的限製條件。
(四)自然得體
運用輔助手段的目的是更好地傳遞信息與溝通交流,而絕不是表演。什麼場合、什麼時間、什麼情況用什麼手段,不能憑事前的設計安排,隻能順其自然,水到渠成。即使有意識地要運用某些輔助手段,也要把握分寸,不勉強、不局促、不呆板,自然和諧,恰到好處。勿給人以裝腔作勢、矯揉造作、故弄玄虛之感。
比如,有的年輕教師為了贏得學生的敬重,故意擺出老成的姿態,動作、語氣都顯得老氣橫秋;有的演講者在台上手忙腳亂地做大動作;有的人在與人交談中,在本不該笑時,做作地發出皮笑肉不笑的聲音等。
普列漢諾夫以口才出名,但《列寧傳》中將他與列寧作比較說:“作為一個演說家,普列漢諾夫是以才華橫溢、辭藻華麗而出名的,但是他的辯才卻帶有做作的熱情與戲劇式的姿態,而缺乏內在的熱情。”這說明普列漢諾夫的輔助手段運用還欠自然得體。而列寧呢?“他的演說中絕對沒有誇張的話或演戲一樣的動作。”“列寧的演說不是為了追求戲劇效果,而是要使他的聽眾信服,向工人們解釋布爾什維克的路線。他並不追求誇張的詞句或機智。”“開始時,他很少做什麼手勢,隻是不時把大拇指插到背心裏去。但是再講下去,他就開始越來越多地用兩隻手做動作。這些並不是‘演說家’那種做作的手勢,而是一個指揮官指向敵人,發出戰鬥號召的急速有力的動作。”可以看出,列寧對輔助手段的運用,是多麼自然得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