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附加語手段(1 / 3)

一、附加語概說

(一)附加語的含義

附加,就是附帶的、額外的。附加語,指的就是人際交往活動中,在運用有聲的言辭和無聲的形體語過程中,附帶出現的,或額外加上的一種交際輔助手段。這種輔助手段以一種獨特的聲音形式發送出來,涉及麵很廣,諸如語調、語速、擬音、語氣、口氣,以及笑聲、哭聲、歎息、感慨、呻吟、喊叫、咳嗽、口哨、鼻音、舌音等等。

在言語交際活動中,附加語既體現於發送者,又體現於接受者。魯迅的《肥皂》中,四銘下班後在街上盤桓許久,買了塊肥皂,回到家裏太太問他:“上了街?……”他不置可否,隻“唔唔”哼了兩聲鼻音。太太稱讚他:“唉唉,這實在是好肥皂。”他仍然隻是“唔唔”兩聲鼻音。他的朋友道統來家拜訪,與他談起第十八屆征文題目,他才恍然道:“哦!今天十六?”他向道統講述了他在街上看到有人圍著一個要飯的少女尋開心,說“買兩塊肥皂來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好得很”的事。道統的反應是:“哈哈哈!兩塊肥皂!你買,哈哈,哈哈!”他慌忙阻止,可道統又是:“嗬嗬,洗一洗,咯吱……唏唏……”在這些交際過程中,發送者和接受者都是以附加語表情達意的。《毛澤東選集》中,在毛澤東的演說、報告中,也有多處以括號標明“笑聲”、“大笑”等字樣,這也是聽眾對毛澤東言辭發送的反應的體現。

(二)附加語的作用

附加語的運用較廣,不同的表現形式,在不同的場合所起的作用不同;相同的表現形式,在不同的場合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前麵講到的笑,它既是一種形體語——臉色(主要表現為無聲),又是一種附加語(表現為有聲)。其含義就很寬泛。又如口哨,它可能是接受者對發送者的不滿與抗議,也可能是接受者在獲得了某種滿足後的輕鬆。還有像“哼哼”喉音,既可能是對發送者發送內容不能苟同的表示,也可能是對某人的某種暗示,還可能是自己要準備發送的前奏。不管是在哪種情況,也不管是運用哪種附加語,其根本目的都是表情達意、傳遞信息。但在具體的作用上,其運用大致體現在這些方麵:

1.在言辭和形體表達均有不便時,用以提醒或暗示

如甲、乙、丙三人碰到一起。甲問乙:“下午要討論應聘處長的候聘人。你覺得丁這個人怎麼樣?”乙剛要開口,丙在旁邊“嗯嗯”發出兩聲喉音或幹咳兩聲,乙便馬上轉移了話題。因為丙知道乙對丁很不滿,可又知道甲與丁關係很好。如果乙毫無顧忌地講出自己對丁的不滿,可能會帶來一些不良的後果。但是,當著甲的麵,又不便直接阻止,於是以附加語暗示乙:此時此刻,不要發表自己的看法。

2.在不能以言辭或形體表達之時,用以傳遞信息

如一個人夜間行進在僻靜的深巷,突遭歹人洗劫時,他會大聲叫喊,以將信息四散傳遞。同樣,他正走著,前方突然傳來一聲女子淒厲的尖叫,他雖然看不見前方發生了什麼,可他卻獲得了這尖叫聲傳遞的信息——有人遭難了。

3.改變交際關係的方向

如張山撿了一個大公文包,正要交到派出所去。這時,過來一個拾荒者模樣的人說:“這公文包是我的。”張山看那樣兒,不像擁有這種公文包的人,便接過話頭說:“這公文包,是你的?”他在反問中,對“這”,加重了音量,並略停頓,使那人欲與自己構成交際關係的方向朝另外的目標發展。

4.加強表達的感情色彩

如郭沫若的曆史劇《屈原》中有一句嬋娟斥責宋玉的話:“宋玉,我特別的恨你,你辜負了先生的教訓,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演出時,郭沫若聽了總覺得不夠味,沒有把嬋娟的感情充分表現出來。翌日,他來到後台同飾演嬋娟的張瑞芳商量。在旁的張逸生插口道:“‘你是’,不如改成‘你這’。‘你這沒骨氣的文人!’那就夠味了。”郭沫若大喜,稱張逸生為“一字師”。這句話中,用“你是”,是陳述語氣;而用“你這”,語氣就加重了,陳述變為感歎,感情色彩得以充分表現。

5.表達真摯的思想感情

如孫犁的《囑咐》中,水生參軍在外,八年未回過家。當部隊路過家鄉,他突然出現在妻子麵前時,“女人一怔,睜開大眼睛,咧開嘴笑了笑,就轉過身子去抽抽打打地哭了”。妻子什麼也沒有說,隻以一笑、一哭這兩種附加語,便將八年來對丈夫的殷切思念之情傾吐得淋漓盡致。

二、附加語的運用(上)

(一)語調

言語交際中,發送者的發送,不僅要字音準確、內容清晰,而且還得有個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有的地方要發送得輕一些,有的地方要發送得重一些;有的地方要發送得緩一些,有的地方要發送得急一些;有的地方可一口氣發送完畢,有的地方則頓一頓再往下發送;有的地方音高逐漸上升,有的地方音高逐漸下降。所有這些變化,與發送的言辭本身是沒有什麼關係的,卻與發送者的思想感情、態度立場緊緊相連。由此,便導致發送內容在意義上的不同與改變。這種用來表達發送者感情態度和發送內容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調子,就是語調。

語調包括的範圍較廣,主要有這些方麵:

1.升降

①平直。發送的調子始終保持相同的水平,既不升高,也不降低,運行方向是“→”,顯得嚴肅、平穩、淡漠。其常用於對事理的陳述、交代。例如:

我是重慶人,家住長江邊。

這個問題我們以後再談吧。

他出門後就把門反鎖上了。

②升高。在原發送的水平上提高調子,運行方向或者是“→”,或者是“↑”。其除常用於疑問、反問外,還用於驚異、號召。例如:

我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不叫他去,難道叫你去嗎?

那篇文章原來是你寫的呀!

讓我們對他的成功表示熱烈的祝賀!

③降低。在原發送的水平上下降調子,運行方向或者是“→”,或者是“↓”。其常用於感歎、祈使和肯定、強調。例如:

真想不到啊!

不用吵了,讓他去吧!

他的目的一定不能達到。

我知道,你別再說了。

④彎曲。在原發送的水平上升高再降或降低再升,運行方向是“↑↓”或“↓↑”。其常用於譏諷、不滿,或者表示委婉、意在言外。例如:

你說的是他呀!(↑↓)

我尊重他,可他尊重我嗎?(↓↑)

2.停頓

①層段停頓。一個人一次發送的內容較多、時間較長,應在告一個層次或段落時,適當地作一下間隙,調節一下情感和呼吸,然後再接著發送,這叫層段停頓。層段停頓一是有利於自己發送,二是給接受者一個思索、回旋的餘地,以便更好地聽解。一口氣講到底,於己於人都是不利的。如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說,雖僅兩分多鍾,全部不足300字,卻有7次層段停頓。最短的層段隻有17個字,最長的層段也才180字。1950年周恩來在政協一屆十八次常委會上作題為“抗美援朝,保衛和平”的報告,總共2000多字,層段停頓18次,有的層段就是一句話,十多個字。

②詞句停頓。詞句停頓是比層段停頓稍短的停頓。這種停頓基本上是按發送一句話的標點符號的安排來進行停頓的。停頓的時間,按句號(歎號、問號)、分號、冒號、逗號、頓號的順序,依次遞減。在發送過程中,如果寫了講話稿,照講話稿所標的符號停頓即可;如果是沒有講話稿的即興發送,則要注意把握句式,在該停頓處及時停頓。

③字詞停頓。有的詞句較長,按語法要求,其間又不必或不能標示標點符號;為使接受者能夠很好地聽解,發送者在發送時就要根據字、詞的結構方式加以停頓。這種停頓比詞句停頓還短,隻要接受者能夠聽解就行。例如:

中國共產黨||在不斷糾正|“左”的|和“右”的|錯誤之後,|||取得了||人民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鄧小平會見匈牙利卡達爾時的談話:《我們幹的事業是全新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