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附加語手段(2 / 3)

這句話中“|”表示短促停頓,“||”表示稍長停頓,“|||”表示更長停頓。有了這些停頓,聽起來就感到語意特別清楚了。

有些話語,如果沒有字詞的停頓,就很可能影響聽解。比如互相戲謔的二人,一人問:“稻粱菽麥黍稷這些雜種不知誰是先生?”另一人答:“詩書易禮春秋都是正經何必問及老子?”二人所言中,前者應停頓為:“稻|粱|菽|麥|黍|稷|||這些|雜種||不知|誰是|先生?|||”後者應停頓為:“詩|書|易|禮|春秋|||都是|正經||何必|問及|老子!|||”將五種糧食、五種書籍區分開來,這樣,聽者才會明白。

④意義停頓。在發送中,為了突出、強調某種意義,雖然在語法上並無停頓的需要,而予以停頓,或者雖有停頓需要,卻有意延長停頓的時間。這種停頓,就是意義停頓。其停頓的長短,視自己所要突出、強調的那個意義而定。例如:

我||衷心|祝願||在座的|各位老人|||健康|長壽|||

這句話中,“我”作為施事主體,需要突出,停頓稍長些;“衷心祝願”之間,本無語法停頓需要,但為了強調“衷心”,故略為停頓一下;“衷心祝願”之後,要強調施事的客體,故停頓稍長;“在座的各位老人”之間,本無語法停頓需要,但為了突出“各位老人”,故略為停頓;“各位老人”之後,要強調的是“健康長壽”,所以停頓更長;健康與長壽是兩個方麵,所以在其中間略加停頓。這樣,發送者發送起來就顯得感情更加充分;接受者接受起來就覺得格外親切。

3.重音

①語法重音。發送中,根據語法結構的特點,加重某個語法成分,把某些字詞說得較重一些,這叫語法重音。例如:

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的民族。(加重主語)

他的錢包不見了。(加重謂語)

你們的勇氣到哪裏去了?(加重定語)

你到底吃不吃飯?(加重賓語)

他的文章寫得好精彩!(加重補語)

②強調重音。發送中,為了表達某種思想感情或突出某個詞語意義,把某些地方說得特別重一些,這叫強調重音。例如:

這事兒你叫他幹?(表示對“他”幹這事兒的懷疑)

這事兒你叫他幹。(表示“這事兒”他能夠幹)

這事兒你叫他幹!(表示應由“你”去叫他幹這事兒)

這事兒你叫他幹?(表示不能使用“叫”的口吻,而應用“請”、“求”之類)

4.拖腔

為了傳遞某種特殊感情,造成某種表達效果,故意將所發送言辭的尾部拖長發送時間,讓聽者去思索,這就叫拖腔。如十分關心女兒婚事的母親,見女兒老是不慌不忙,很是著急,便對女兒嘮叨道:“看你老大不小的了,究竟要拖到哪一天呀——!”其“呀”,就拖得較長。既撒嬌又羞澀的女兒隻發了一個拖腔的音:“媽——!”母女二人均以拖腔將自己的情感傳遞給了對方。其含義不用多言亦自明了。

(二)語速

語速就是言辭發送的速度。交際中,人不能老是以一種語速說話,有時要說得快,有時要說得慢,有時則不快不慢。這樣,就可以真實生動地表達不同的內容和情景。而如何掌握語速,快慢與否,既與發送者的個性相關,又受發送者當時思想感情的支配。

1.快速

快速就是發送速度快。有的人幹脆直爽,說起話來顯出快人快語的風格,這是一個人性格的表現。而當一個人處於興奮、喜悅、堅信、緊張、激動、驚懼、心虛等狀況時,也會快速說話。快速大多見於明理、斥責、質問、辯論、狡辯等場合。

如聞一多在李公樸夫人報告李先生死難經過大會上演講時,講著講著,情緒突顯激動,便以極快的語速質問國民黨反動派:“有事實拿出來講啊!(激動鼓掌)為什麼要打要殺,而且不敢光明正大的來打來殺,而偷偷摸摸的來暗殺,(鼓掌)這成什麼話?(鼓掌)今天,這裏有沒有特務?你站出來!是好漢的站出來!你出來講!憑什麼要殺死李先生?”(厲聲,熱烈鼓掌)

有時,快速的運用是受環境的影響和製約的。如球類比賽中解說員的實況解說,電視廣告中的商品介紹,險情發生時的搶險動員,隻有兩分鍾便要下課而有幾句話不得不講完的教師,等等。

2.慢速

慢速就是發送速度慢。有的人老成持重,說起話來顯出慢條斯理的風格,這也是一個人性格的表現。而當一個人處於沉思、平靜、凝重、憂慮、哀愁、憂傷、悲痛等狀況時,也會慢速說話。慢速大多見於莊嚴、肅穆、隆重、悲壯等場合或表態、申訴、描述、交代等情況。

如聞一多那天的講演,一開始,因被悲哀與沉痛所籠罩,速度是很緩慢的:“這幾天,大家曉得,在昆明出現了曆史上最卑汙、最無恥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麼罪,竟遭此毒手?他隻不過用筆寫寫文章,用嘴說說話,而他所寫的、所說的,都無非是一個沒有失掉良心的中國人的話!”

3.中速

中速是介於快速與慢速之間的發送速度,大致同於新聞聯播的播音速度。這種速度在交際中各種性格的人都可運用,多在胸有成竹、堅定自信、情緒平穩、感情無多大變化之時表現。常用於敘述事件、說明真相、發布消息、介紹情況、證明觀點等場合。

如聞一多那天的講演,中間一段就是中速進行的:“反動派故意挑撥美蘇的矛盾,想利用這矛盾來打內戰。任你們怎樣挑撥,怎樣離間,美蘇不一定打呀!現在四外長會議已經圓滿閉幕了,這不是說美蘇間已沒有矛盾,但是可以讓步,可以妥協,事情是曲折的,不是直線的。”

三、附加語的運用(下)

(一)擬音

人在發送過程中,有時在敘述某人某事某物時,為了獲得真實、生動的效果,增強感染力,需要模擬被敘述的人、事、物的相關聲音。這種現象,稱之為擬音。如雷聲、雨聲、風聲、河水聲、浪濤聲、火車聲、槍炮聲、衝殺聲、喊叫聲、打鬥聲以及各種動物的叫聲等等。

擬音由於營造、烘托出一種氣氛,可使接受者產生身臨其境,活靈活現的感覺,與發送者形成思想上的共鳴,從而更好地實現交際的目的。

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回憶說,兒時,他家的保姆長媽媽給他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個讀書人住在古廟裏用功,被一條準備要吃他的美女蛇迷住。後來一個老和尚答應救他,給他一個小盒子,讓他放在枕邊便可高枕而臥。他雖然照辦了,可還是提心吊膽,總是睡不著。“到半夜,果然來了,沙!門外像是風雨聲。他正抖作一團時,卻聽得豁的一聲,一道金光從枕邊飛出,外麵便什麼聲音也沒有了。”長媽媽的擬聲,當時就讓魯迅聽得毛骨悚然,以致多年仍忘記不得。在《狗·貓·鼠》一文中,魯迅還回憶了兒時祖母給他講老鼠數銅錢的故事說:“你聽到它‘咋!咋咋咋’地叫著”,“這聲音是表現絕望的驚恐的,雖然遇見貓,還不至於這樣叫。”祖母的擬音,也給童年的魯迅留下深刻的印象。

擬音在我國又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民間技藝。清人林嗣環寫了一篇文章,叫做《口技》,就是言語交際中的擬音在表演藝術上的運用。他記述說,京中有個善口技的人僅憑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就模擬出深巷犬吠、婦人夢覺、丈夫囈語、小兒驚啼、夫起大呼、婦亦大呼、兩兒齊哭、百千人大呼、百千犬吠、火暴聲、風吼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令聽者無不變貌失色,兩股戰戰。由此可見擬音的特殊傳遞效果。實用口才雖然著眼於交際,不是表演,但如《口技》中這種高超的擬音技巧,是可以借鑒的。

(二)語氣

語氣是言辭發送中表示發送者思想感情、信息意義的區別的語法範疇,分為陳述、疑問、感歎和祈使四種。交際中,每一句話都必然有一定的語氣;對同一句話的發送,使用的語氣不同,表明發送者情感的不同及所含的信息意義不同。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