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附加語手段(3 / 3)

陳述:把門關上。(隻講出了一個關門的事實)

疑問:把門關上?(表示對關門這一行為的懷疑、不解)

感歎:把門關上!(對關上門這件事有所感觸而歎息)

祈使:把門關上!(驅使別人做出關門的行為)

以上四種情況,雖然在言辭上都是相同的,但發送者的感情和所表達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樣。現分述如下:

1.陳述語氣

陳述語氣用來陳述事實,發送者的感情較平穩,發送的語調是平直調。如用書麵形式表示,是句號。這種語氣多數情況不用語氣助詞。例如:

聯合政府就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政權上的最高形式。(周恩來在中共七大上的發言:《論統一戰線》)

有時,陳述語氣要用語氣助詞來表示某種附加意義。語氣助詞較多,常用的有的、了、呢、吧、嘛、喲、啦、嘍、唄、啊、呀、哪、著呢、罷了。例如:

我的主要發言印發給大家了。(周恩來:《在亞非全體會議上的發言》)

2.疑問語氣

疑問語氣用來提出問題,發送者的感情較陳述語氣高昂,發送的語調是上升調。如用書麵形式表示,是問號。這種語氣可以用語氣詞,也可以不用語氣詞。常用的語氣詞有嗎、吧、呢、啊、呀、哇。從內容上,疑問語氣分為三種情況。

①詢問。詢問語氣用來提出問題,是“有疑而問”,需要接受者回答。例如:

四一〇廠取消了檢驗製度你們是不是知道?報告了沒有?你們為什麼不敢抓?為什麼不敢恢複?(周恩來召集有關部門負責人解決飛機生產質量事故問題時的談話)

②疑問。疑問語氣用來表示懷疑或猜測,並不一定需要接受者回答。例如:

當時提出爭取工人階級的大多數是對的,並且寫在決議上。可是如何去爭取?是組織赤色工會去爭取工人階級大多數呢,還是到黃色工會裏去工作來爭取工人階級大多數呢?(周恩來在延安中央黨校所作的報告:《關於黨的“六大”的研究》)

③反詰。反詰語氣用來強調所表達的意思,它不需要接受者回答,是“明知故問”。在運用這種語氣時,有的在句中加上“豈”、“到底”、“難道”等副詞,有的用疑問代詞“誰”、“什麼”等形成反問,有的用否定句式形成反問。例如:

對親屬,到底是你影響他還是他影響你?(周恩來在中直機關幹部會議上的報告:《過好五關》)

3.感歎語氣

感歎語氣用來抒發感情,發送者的感情較充沛,發送的語調是下降調。如用書麵形式表示,是感歎號。這種語氣可以用語氣詞“啊”、“吧”、“了”、“呀”、“哪”、“喲”,也可以不用。使用中有四種情況:

①語氣詞單獨成立:

嗨,你終於來了!

喲,好大的口氣呀!

②不用語氣詞:

毛澤東同誌的方向,就是中國共產黨的方向!毛澤東同誌的路線,就是中國的布爾什維克的路線!(周恩來:《在延安歡迎會上的演說》)

③語氣詞用在句末:

不過,我總算是知識分子出身的,對知識分子的改造有一些體會,聯係自己來談這個問題,可能對大家有一點幫助,有一點參考作用,總不至於成為一種空論吧!(周恩來在北京、天津高等學校教師學習會上的講話)

④句中加上比較、修飾等成分,強化感歎語氣:

這比明槍真火

來得毒辣!(周恩來在山西臨汾群眾大會上的演講)

4.祈使語氣

祈使語氣用來促使或禁止接受者行動,發送者的感情更充沛,發送的語調是下降調。如用書麵形式表示,一般是句號,感情較強烈時,是感歎號。這種語氣一般不用語氣詞;如果要用,大致有吧、了、呢、啊、呀。使用中有兩種情況:

①肯定。這種祈使語氣是在發布命令或提出要求時使用。命令式的,態度堅決,口氣強硬,沒有商量的餘地,語調急速下降,不用語氣詞;要求式的,態度委婉,口氣平穩,可以商量,語調緩降,可以用語氣詞。例如:

你給我滾出去!(命令式)

站起來說。(命令式)

請慢慢講。(要求式)

坐下吧!(要求式)

②否定。這種祈使語氣是在表示禁止或勸阻時使用。禁止式的,口氣較硬,語調下降較快,不用語氣詞;勸阻式的,口氣較軟,語調下降較慢,多用語氣詞。在使用中常有“不能”、“不準”、“不要”、“不得”、“不用”、“別”、“請勿”等詞語。例如:

不能容許行賄、欺詐、偷稅、漏稅、盜竊、引誘等犯法行為繼續發生,聽其侵蝕人民政權,損害國家財產,腐蝕國家工作人員。(周恩來在政協一屆三十四次常委會上的講話)

(三)口氣

口氣與語氣有關涉,但二者並非同一概念。口氣指的是發送者說話的氣勢,說話時流露出來的感情色彩,以及所發送言辭的言外之意。比如一個革命者斥責一個叛徒,可以這樣說:“你是無恥的走狗!”也可以這樣說:“你這無恥的走狗!”兩句話的語氣是完全一樣的,但是口氣就大不一樣。後一句將前一句的“是”改為“這”,革命者對叛徒的無比憎恨之情就充分顯露出來了。

我們平時說:“鑼鼓聽聲,聽話聽音。”這“音”,主要指的就是發送者發送時的口氣。從中,接受者可以感受出發送者的言辭是稱讚還是嘲諷,是強硬還是舒緩,是表揚還是批評,是豪爽還是小氣,是友好還是使壞,是親切還是冷淡,是誠摯還是敷衍,是天真還是做作,是愉悅還是憂愁,是果斷還是狐疑,是謹慎還是浮躁,是自信還是掠美,是謙遜還是狂傲,是坦露還是狡辯……

口氣的把握,是以適當的語氣為前提的。這是口氣與語氣最直接的關涉。現分別舉例說明:

1.口氣與陳述語氣的關涉

例如:“這事他去辦。”在這個陳述語氣中,發送者為了表示自己態度的強硬,就用了堅決的口氣:“這事他必須去辦。”

又如:“明天的會我不參加了。”在這個陳述語氣中,發送者為了表示自己還未最後敲定,還得看情況發展,就用了遲疑的口氣:“明天的會我不一定參加了。”

2.口氣與疑問語氣的關涉

例如:“這是誰的髒衣服?”在這個疑問語氣中,發送者為了表明自己的認真、不馬虎,就用了深究的口氣:“這究竟是誰的髒衣服?”

又如:“你爸爸可好?”在這個疑問語氣中,發送者為了表示自己一貫關心同事家人,就用了更親切、更近乎的口氣:“你爸爸還好嗎?”

3.口氣與感歎語氣的關涉

例如:“他是個好同誌!”在這個感歎語氣中,發送者為了表示自己對人評價的高度,就用了深切讚賞的口氣:“他是個多麼好的同誌啊!”

又如:“他什麼都不怕!”在這個感歎語氣中,發送者為了表示自己對“他”的天不怕地不怕並不怎樣,用了揶揄的口氣:“他呀,是什麼都不會怕的喲!”

4.口氣與祈使語氣的關涉

例如:“不能讓行賄者逍遙法外。”在這個祈使語氣中,發送者為了更加明確自己的態度,用了堅決的口氣:“決不能讓行賄者逍遙法外!”

又如:“你明天立即到上海去一趟!”在這個祈使語氣中,發送者為了避免強製,讓下屬能夠接受,使用了和緩的口氣:“我看你明天還是到上海去一趟。”

以上是五種主要附加語的運用。其他如哭笑、歎息、呻吟、咳嗽、氣聲、鼻音等等,在實際交往中,可視需要而加以運用。

第九章 實用口才的信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