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口才的言語交際活動,是由交際的主體和客體來共同實現的。主體和客體之間,存在一種彼此依存的關係。主體的發送,需要客體的接受和反饋。能夠使客體接受的因素,是主體通過言辭、形體、附加語等手段傳遞出的信息;主體能夠獲知客體的反饋的因素,也是客體通過言辭、形體、附加語等手段傳遞出的信息。離開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這種信息傳遞,言語交際活動就不能成立。事實上,言語交際活動,就是主體、客體相互之間的信息溝通與交流。信息是這種溝通與交流中的紐帶和媒介。在言語交際活動中,能否及時、準確、恰當地把握信息和傳遞信息,對主體和客體來說,是起決定作用的生命線。
一、口才信息的含義和特征
(一)口才信息的含義
當今的世界,是一個信息的世界,人無時無刻不在同信息打交道。各行、各業、各學科,都有關於信息的含義的解說。但它們都是隻從自己行業、學科的角度來認定的,因而出現了幾十種不同的闡釋。
20世紀40年代,美國控製論的創始人維納和美國數學家申農是首先提出信息概念的人。他們對信息含義的解說,就已不同。維納認為:“信息是我們用於適應外部世界,並且在使這種適應為外部世界所感知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流的名稱。”而申農則認為:“凡是在一種情況下能減少不確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信息。”以後,世界各國的學者就各有各的說法了。就是我國麵對大眾的工具書,其解說也有不同。《辭海》說:“信息是指對消息接受者來說預先不知道的報道。”《現代漢語詞典》“信息”詞條注釋為“音信、消息”和“用符號傳送的報道,報道的內容是接受符號者預先不知道的”。《讀報辭典》在指出“信息即音信和消息”時,特別強調“與情報有時是同義詞”;要讀者“參見‘情報’、‘情報服務’”。《新聞學簡明詞典》則說:“信息泛指情報、消息、指令、數據、信號等有關周圍環境的認識。”這些說法,不管其角度如何,我們研究口才,至少可以獲得一個認識:信息是人類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的一種反映,是用來表征事物的存在方式、特點功用、運動狀態及與其他事物相聯係的各種消息、音訊、情況。
從實用口才的角度來說,我們不必去深究各種闡釋的區別,隻需把握它的實質——信息就是交際活動中,構成主體和客體交際關係的有關情況的通知。
在言語交際活動中,口才信息既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它隻是有關情況的通知,隻能傳遞而不能分配。市場上,一個農民有4隻雞要賣,我買了一隻,這時農民手裏就隻剩下3隻了。一個鍋爐燒出8萬卡暖氣,平均通到10個房間,在每個房間都得到八千卡後,鍋爐自身就沒有熱量了。雞是物質,暖氣是能量,是可以分配的。但人際交往中的口才信息則不然。如果那位農民不是賣4隻雞,而是要傳遞給我他所掌握的4條信息。他在告訴給我一條信息後,不能說他隻剩下3條信息了,他將4條信息全告訴我後,不能說他就一條信息也沒有了,他仍然掌握著先前的那4條信息。要是我再把我所獲得的這4條信息傳遞給別人,別人再傳遞給別人,那麼信息就會不斷地發展,不斷地增值,即所謂一傳十,十傳百。每一個傳遞者都傳遞出去了信息,而他自己卻仍然掌握著原有的信息。同樣,接受者在獲得信息的同時,也可能反傳遞出他所掌握的信息。正是在這種相互間信息傳遞的過程中,主體和客體實現了溝通,達到了交際的目的。這就是口才信息的真正含義。
(二)口才信息的特征
1.口才信息的普遍性
任何人都離不開言語交際,即使是沒有學習過啞語的聾啞人,都會憑借形體語來表情達意。人隻要交際,就一定會有信息的傳遞。曆史的、現實的、外國的、本國的、他人的、自己的,天文地理,雞毛蒜皮,無所不包,無所不涉。對發送主體來說,沒有信息,他就無從發送;對接受者來說,沒有信息,接受就不能成立。可以說,口才信息與人類生活共依共存。
2.口才信息的主觀性
本來,按照信息的要求,應當是客觀的。但是在人際交往中的口才範圍內,信息就不可能做到客觀性。由於發送活動是由人的思想感情支配的,傳遞什麼樣的信息,要由發送主體當時的動機、情緒、立場、水平、能力來決定。就是發送主體非常想客觀,但在事實上也很難完全做得到。更何況人際交往中的複雜性,隱瞞、編造、撒謊、欺騙、蒙蔽、狡辯、飾非等現象就不可能絕對避免。
3.口才信息的可感知性
在交際活動中,隻要主體與客體構成交際關係,發送主體送出信息,接受客體一般都是能夠感知的。發送是用聲音傳遞的,接受則以耳朵的聽覺感知;發送是以形體傳遞的,接受就以眼睛的視覺感知。此外,接受還可以用手、腳、皮膚等觸覺來感知。如一個因傷而致耳聾、眼瞎的人,別人同他握手,他會感知到對他的慰問、關懷。這裏需要說明的是,感知不是聽解;感知了,不一定聽解了。
4.口才信息的滯後性
滯後就是一種情況發生在另一種情況之後。口才信息隻能產生於發送主體的發送之後。如果一個發送主體有信息要發送,可他最終沒有發送(無論是言辭的、形體的,還是附加語的),隻隱藏在他心底,那麼這就談不上口才信息。隻有當他發送出來,並為其交際客體所感知之後,信息才成為可能。
5.口才信息的可處理性
對任何信息,發送主體和接受客體都可以按自己的意圖和交際的需要進行處理,收集、分析、歸納、綜合、概括、選擇、取舍以及加工都可以。比如,甲目睹了公路上發生的一起車禍,他在向別人傳遞這一信息時,可以不厭其詳,也可以三言兩語;可以繪聲繪色,也可以輕描淡寫;可以直接告訴,也可以錄音廣播。而接受客體在感知這一信息時,可以全部聽解,也可以部分聽解;可以單純聽解,也可以補充豐富;可以直接感知,也可以錄下音像。
6.口才信息的知識性
既然信息是人類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的不同反映,發送信息,就是將活動的情況傳遞給接受客體。接受客體聽解了,就意味著他獲得了對這種情況的認識,從而減少了對客觀事物的不了解、不肯定和持疑義的程度。這在公眾傳播活動如電視、廣播、演講、講課等中表現尤為明顯。即使發送主體發送的是虛假的信息,接受客體也可以通過對信息的處理,對虛假獲得認識。
7.口才信息的時效性
口才信息雖然不是物質、能量,不會磨損、消耗,但隻能限定在一定的時間範疇。因為客觀事物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的,每次變化都會有新的情況產生,原來發送的信息就不一定能夠反映已經發展變化了的客觀事物的活動狀態了。如甲告訴乙:“某地的豬肉10元一公斤。”這確實是真實的。但過了一段時間乙到該地時,已經漲為12元一公斤了。乙就不能認為是甲欺騙了自己。
8.口才信息的反饋性
發送主體在發送出信息後,接受客體無論是否聽解,都會產生對該信息的反應:認可、讚同、否定、反對、漠然。這些反應再反傳遞給發送主體,發送主體就獲得了反饋的信息。因為這種反饋,發送主體就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發送,使交際得以完成。
9.口才信息的擴散性
一個信息經發送主體發送後,其接受客體隻要感知了,就可能成為新的發送主體再行向新的接受客體發送。不管這個信息是真實的還是虛假的,都不可避免。大眾傳播不用說了,即使是個人與個人之間,也是如此。所謂滿城風雨,不脛而走,就是這種擴散性的寫照。
10.口才信息的多向性
口才信息的傳遞方向是多方麵的:你傳遞給我,我傳遞給你,我傳遞給他,一個傳遞給眾人,眾人傳遞給一人,組織傳遞給組織,組織傳遞給群眾,群眾傳遞給組織,組織傳遞給個人。五花八門,層出不窮,由此呈現出多向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