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口才信息的認識(3 / 3)

3.信道

發送者要使自己發出的信息被接受者感知和理解,要通過一定的途徑、媒介、工具和手段。這些途徑、媒介、工具和手段是信息傳遞的通道,簡稱為信道。如語言、語調、手勢、動作以及電台、電視台、電話、講台、會場、麥克風、話筒等。信道有時不是完全暢通的,存在著各種噪聲或其他因素的幹擾。噪聲,如教師講課時教室外的喧鬧;其他因素,如看電視時突然停電。

4.解碼

接受者感知了發送者發送的信息,並不等於他理解了信息的意義。要理解,必須有一個感知清楚後的分析、綜合、消化的過程。這個過程稱為解碼。接受者如不能解碼,發送者發送的信息就不能實現與接受者的真正溝通。

5.信宿

信源是信息的發端地,信宿是信息的目的地。發送者發出的信息最終要有信息的接受者。這接受者,是信息的歸宿,簡稱為信宿。沒有信宿的存在,發送者就不能實現信息的溝通,其發送就沒有交際意義。

6.反饋

發送者對接受者發送出信息,必然會在接受者那裏產生反應。不管這種反應是什麼性質——讚同、反對、漠然,發送者都能感覺得到。這種從接受者那裏反傳回來的情況,稱之為反饋。反饋也可能出現某種幹擾而使發送者不能準確把握。如果發送者對接受者發出了信息而毫無反饋,那就說明其發送根本未能被接受者感知——沒聽見,沒看到。因此,信息溝通的成功與否,主要是通過反饋來檢驗。

(二)溝通的路線圖示

按照對信息溝通的六個要素的分析,我們可以用圖形來對單向和雙向這兩大類的溝通進行表示。

1.單向溝通

2.雙向溝通

四、口才信息的信息量

(一)信息量的意義

在言語交際活動中,有的發送者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講了半天,結果接受者從中獲得的信息很少,大多數是無意義的廢話。這說明該發送沒有多少信息量。信息量指的就是在單位發送中所傳遞的信息的多少。衡量一個人的發送活動,不是看他說了多少話,而是看他所說話中蘊涵的信息量有多少。

按照申農的觀點,信息是用以消除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人投入交際,總是希望通過交際減少或消除自己認識中的不確定性。如果別人的發送不能夠減少或消除這種不確定性,甚至反倒增加了這種不確定性,那麼他的發送就沒有信息量,或者說,他的發送,信息量等於零。

交際中,發送者向接受者傳遞信息,如果發送者認為自己所傳遞的信息是可以減少或消除接受者認識的不確定性的,但對接受者來說,這一信息是已經知道、了解了的,那麼這種信息的信息量也是等於零的。曾經有人說過,第一個把姑娘比作花朵的是天才,第二個把姑娘比作花朵的是奴才,第三個把姑娘比作花朵的是蠢材。為什麼一個比一個糟糕?因為第一個的比喻是別人都不知道的,含有最豐富的信息量。第二個的比喻是有些人不知道的,含有一定的信息量。第三個的比喻是人人都早已知道的,也就沒有信息量了。沒有信息量的信息,是人人都厭惡的。人們之所以反對言語交際中的那種陳詞濫調、冗詞贅句,就在於其信息量少,或者等於零。有的領導不管事大事小,作起報告來,一開口總得幾個小時,翻來覆去,顛三倒四總是那一套,沒有信息量,聽報告者怎麼可能感興趣?無怪會場秩序會亂糟糟了。

因此,言語交際中的發送者為了獲得最佳的交際效果,就要努力豐富信息量。如果需要傳遞的信息不多,發送時間又不能過長,那就要選擇最必要的信息,利用最少的表現手段,來傳遞最多的信息量,做到言簡意賅,要言不煩。如果發送者需要有大量的信息傳遞,發送的時間又不能過短,那就要注意增大信息量,不說廢話,做到言之有物,微言大義。

(二)豐富信息量的途徑

1.信源充足

信息是從信源發出的。信源枯竭,也就談不上信息發送的信息量。朱熹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因為源頭不斷有活水流入,所以池塘才如此清澈。發送者要肚內有貨,口裏才有話可說,說出來的才是蘊涵信息量的。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見一些領導、名人到了某個地方或參加某種活動,本來並沒有要講話的打算,可臨了,他出於某種考慮——身份、地位、麵子、盛情——也就“講幾句”起來。由於沒有準備,對情況並不那麼了解,信源不足,所以往往東拉西扯,不著邊際,空洞抽象,高談闊論。當然,也就無所謂信息量了。

2.信道通暢

信息要通過信道來傳遞。信道堵塞或幹擾嚴重,信息就無法傳遞或不能很好傳遞,有再豐富的信息量,也不能為接受者感知了。1999年3月25日,江澤民主席訪問瑞士時,由於一些人的喧鬧,致使聯邦政府欲舉行的歡迎儀式未能舉行。對此,他在伯爾尼聯邦大廈發表演講中批評說:“中國的孔夫子說過一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發生的事情,使人難以理解。”如此莊重的信道都會出現不通暢的現象,確實使人難以理解。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交往,信道的不通暢就更加不可避免。因此,要實現有效的信息傳遞,保持信道的通暢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

3.手段強化

信道受堵塞和幹擾,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又十分正常的現象,發送者絕不會因為有此現象的存在而不發送或中止發送信息。一方麵,任何信道都不是唯一的;另一方麵,發送者可以通過強化發送手段的方式來減少或排除造成信道不通暢的因素。1999年4月22日,北約炸毀了南聯盟正在播送新聞的塞爾維亞國家電視台,可它的廣播、電訊又接著播送。並且,在電視中斷6小時以後,又在另一個地方重新開始播送。江澤民主席未能在歡迎儀式上闡述中國的立場、觀點,可在聯邦大廈的演講中,他圓滿地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手段強化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安裝擴音器、提高聲音強度、輔以形體語和附加語、重複關鍵部分、延長傳遞時間等等。

4.熱點製造

熱點就是能夠引起接受者興趣的、為接受者關心的那些信息。人都有求新的欲望。新的東西是最易產生興趣、最受人關注的。如新情況、新問題、新發現、新知識、新觀點、新變化、新發展、新結局。這些信息蘊涵著極其豐富的信息量,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和消除接受者認識上的不確定性。因此,發送者要善於挖掘信息中的新的東西,製造出一個又一個的熱點來。當然,對任何一個信息發送者來說,都不可能時時、事事找到新的東西。問題在於“製造”。有些看上去似乎並不新的東西,由於發送者把握的角度不同,認識的程度不同,表現的手法不同,也可能會給接受者以新的感知。蘇東坡說過:“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他看西林寺的一峰,由於角度的不同,就有不同的感知。這對我們信息發送的熱點製造,何嚐不是一個啟迪?

5.密度加大

密度是單位載體中所含信息量的多少。要使密度加大,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減少無信息言辭,讓信息高度濃縮於所發送的言辭之中,在有限的言辭中蘊涵最多的信息量。比如1951年9月29日周恩來在北京、天津高等學校教師學習會上講話時提到自己說:

我小的時候讀章太炎先生發表在《國粹學報》上的文章,當時雖讀不大懂,卻啟發了我的愛國的民族思想。中華民國成立以後,袁世凱、北洋軍閥的專橫賣國,更使我增加了愛國的思想,因而積極參加了反對“二十一條”、反對中日軍事協定等愛國活動。

這段話雖然很短,可包括了諸多人物、事物、事件,表達了多麼豐富的愛國情感。其信息密度是高度濃縮的,其信息量當然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