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才信息的獲取
(一)觀察
觀察是交際者依靠自己的感官認識客觀事物的知覺過程。感官包括眼、耳、鼻、舌、身幾個方麵,其中最主要的是眼睛。有研究表明,人腦中儲存的信息80%以上是通過眼睛的視覺活動來獲取的。觀察的目的,主要是了解事物的外部形態和特征,並通過其外部形態和特征透視其本質。觀察不是簡單的注視,而是與交際者思索、想象、聯想緊緊相連的受交際者思維影響的係統知覺活動。
觀察總的可分為有意觀察和無意觀察兩種。
有意觀察是指在一定的交際目的支配下,對事物所作的有意識的觀察。這種觀察較為認真、仔細、周密。如《紅樓夢》第三回中,林黛玉初進賈府,正與賈母及迎春、探春、惜春等人寒暄,忽聽窗外有人高聲叫嚷:“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黛玉十分納罕:“這些人個個皆斂聲屏氣,恭肅嚴整如此,這來者係誰,這樣放誕無禮?”於是就要有意識地看看來者究竟是何等人士。她看得格外仔細、周密。
這個人打扮與眾姑娘不同,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戴著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係著豆綠宮絛,雙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裉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麵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
在這種有意觀察中,林黛玉獲得了極為豐富的信息量。不僅認識了來者的衣著、外貌,而且連身份、地位、性格都摸到了,知道不可等閑。於是“連忙起身接見”。在賈母介紹這是鳳辣子王熙鳳後,黛玉“忙陪笑見禮,以‘嫂’呼之”。
無意觀察是指在現實生活中,並無一定的交際目的支配,隨時隨地、不經意地對事物作了觀察。這種觀察較為隨便、粗疏、概略。如林黛玉進賈府時,最先見到的是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
第一個肌膚微豐,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膩鵝脂,溫柔沉默,觀之可親。第二個削肩細腰,長挑身材,鴨蛋臉麵,俊眼修眉,顧盼神飛,文彩精華,見之忘俗。第三個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對此三姊妹,黛玉僅僅是跨進賈府後目光自然所及,完全是無意識的,她並無與之交際的目的支配,所以隻觀察了個大體輪廓,獲得的信息量是較少的。這與接下來對王熙鳳的有意觀察,就判若雲泥了。
有意觀察與無意觀察雖是兩種觀察方式,但二者並無截然分明的界限:有時互相滲透,有時互相補充,有時互相轉化。如托爾斯泰一次與普希金的女兒邂逅相遇,突然感覺到她的美麗。這是無意的觀察。之後,他寫作《安娜·卡列尼娜》,為寫出安娜的美豔動人之處,他又特意去接觸普希金的女兒,並作了仔細、周密的觀察。於是產生了他筆下安娜那“全部姿態上所顯露出來的端麗和溫雅”和“她那迷人的臉上的表情帶著幾分特別的柔情蜜意”。
觀察可以獲取信息,但並非任何人的任何觀察都是有效的,都能獲取信息量。在同一環境中,針對同一事物,有的交際者能一下捕捉住信息,從中獲得信息量;而有的交際者雖然觀察了,卻熟視無睹,讓信息從眼底飛過,最終不能獲得滿意的觀察效果。這是交際者觀察能力和觀察方法所致。能力,我們在前麵第四章“主體的能力”一節和第五章“客體的能力”一節,已經講到。方法,大體有這些可供選擇:
1.總體觀察與細節觀察
總體觀察是從宏觀上把握觀察對象,從中獲取事物的總體印象的信息。這種觀察既可防止以偏概全,又容易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征。如鬱達夫《故都的秋》對北京秋天的觀察就抓住了北京的秋“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個總體印象和突出特征。
細節觀察是從微觀上把握觀察對象,從中獲取事物局部的、細致的印象的信息。這種觀察可以補充總體觀察的不足,體現出觀察的深度。如《故都的秋》觀察了北京秋色中的小院靜觀、槐蕊清掃、殘蟬閑聽、雨後風涼、棗紅佳日五個場景,這就使總體觀察中的印象具體化、鮮明化了。
2.單一觀察與比較觀察
單一觀察是指隻觀察一個事物自身,或先把這一事物與其他事物分離開來觀察。這種觀察目標明確,焦點集中,能較快把握事物,獲得信息。如鬱達夫長期生活在美麗的江南,對江南的秋色自然是感受頗深的。但他到北京後卻拋開江南的秋色,要“飽嚐一嚐這‘秋’,故都的秋味”。接著便集中寫出他對故都這北國的秋的觀察印象。
比較觀察是指同時或先後觀察多個事物,並就其相異、相似、相同之處進行比較。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有比較,就有鑒別,孰優、孰劣,一目了然。如鬱達夫在先行對故都這北國的秋作了單一觀察之後,又將他熟知的江南之秋拿出來與故都的秋相比較,覺得江南之秋“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幹,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3.動態觀察與靜態觀察
動態觀察是從動的角度把握觀察對象,從中獲取事物在運動狀態中的印象的信息。這種觀察由於立足於事物的發展變化,因此既顯得靈活生動,又容易啟迪思緒。如鬱達夫觀察北京的秋雨,說它“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後的斜橋影裏,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歎著互答著的說:‘唉,天可真涼了——’”
靜態觀察是在相對靜止的狀態下把握觀察對象,從中獲取事物在相對靜止狀態中的印象的信息。這種觀察由於位置、角度、距離都是固定的,可以反複地觀察,認真地觀察,顯得清楚分明,細致入微。如鬱達夫觀察北京的棗子樹,“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
4.表象觀察與表裏觀察
表象觀察是從事物的外在現象把握觀察對象,從中獲取事物外在印象的信息。這種觀察是事物簡單進入視野的直接反映,沒有觀察者的深層思考。如鬱達夫生在江南,見慣了“二十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這些印象都隻是表象觀察所得的外在信息,他沒有感覺到它們有什麼可以值得回味的地方。
表裏觀察是由表入裏,透過表象看本質,從中獲得事物的本質印象的信息。這種觀察使表象觀察中可能被掩蓋的深層的、渾厚的信息得以認識,給觀察者以更豐富的信息量。如鬱達夫觀察北京那極其普遍的槐樹,比起他在表象觀察中所提及的那些很有些名氣的江南秋色來,似乎沒有什麼可以值得回味的。但是他在通過表裏觀察之後,感到“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隻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陰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5.現實觀察與聯想觀察
現實觀察是從本事物到本事物的觀察。觀察者的視野隻局限於此,看到了什麼,就隻是什麼,不想其他,也不願去想其他。他獲得的信息,也隻是來自該事物本身的印象。如鬱達夫觀察江南的秋,他認為:“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隻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嚐不透,玩賞不到十足。”
聯想觀察是一種由此及彼的觀察。觀察者在視野所及某一事物時,會由該事物想象到其他事物或其他問題。他獲得的信息不僅是視野所及的事物,而更多的則是由聯想所生發出來的信息。因此,這種觀察所獲得的信息量是更為豐富的。如前麵“表裏觀察”中所舉鬱達夫觀察北京的槐樹,他就由此聯想了許多事物。
(二)體驗
交際者有意識地突破個人的生活局限,投入到新的環境中去感受事物,從而獲取信息的過程,叫做體驗。體驗是交際者設身處地全身心的投入,比觀察更帶有交際者的主觀感情色彩。它是一種有意識的信息獲取措施,信息量不僅比觀察要多,而且比觀察要深。
體驗不是任何交際者都能做到和做好的。其要求如下:
1.身到心到
交際者要體驗什麼,就要全身心的投入,不僅身到,更要心到,身到心不到,獲得的隻能是表象的、非本質的信息。心到了,才能有深層的認識,獲得事物本質的信息。毛澤東曾說過,不要走馬觀花,而要下馬看花。走馬觀花隻能是身到,下馬看花就是心到了。
2.感情充沛
體驗在根本上來說是交際者感情支撐的行為表現。沒有充沛的感情,他就不可能去體驗,或者是“體”而無“驗”。交際者要獲得對某事物的真切感受,必須與該事物發生感情上的聯係。感情如果淡薄,就會失去聯係的動力。隻有感情充沛,才會喜則喜,憂則憂,積極、主動地去認識和了解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