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抓住感受
感受是交際者感官受到外界物刺激所產生的一種相應的心理體驗活動。感受是在觀察、體驗的基礎上產生的,沒有對事物的觀察、體驗,就談不上有什麼感受。但是,有了觀察、體驗,也不等於說就一定會有感受。因為感受需要去抓取、去捕捉。否則稍縱即逝,白白地讓本該獲取的信息從眼前跑掉。有的人對某事物看了就看了,而有的人卻從中發現了金子。這就是他抓住了感受。
(三)調查
調查是交際者從事情發生的現場及知情者那裏獲取信息的一種措施。這種措施是交際者對客觀事物的直接感知,是一種有目的、有對象地獲取信息的行為。毛澤東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經過調查後獲取的信息,就使得交際者在交際過程中享有充分的發言權。
對交際者來說,調查除了可以使自己享有充分的發言權外,還由於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可以從中獲得真實的、可靠的信息。另外,調查還可以驗證已經掌握的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還有一點,調查可以促成調查者新發現、新觀點、新認識的產生。因此,交際者必須重視調查。
調查的方法有這些可供選擇:
1.普遍調查
普遍調查就是在一定的調查總體範圍內,針對某個問題,對所有的對象進行調查。如全鄉人口素質普查,全校教學質量普查。
2.重點調查
重點調查就是在一定的調查總體範圍內,以某個問題為重點,對涉及該重點的相關對象進行調查。如全鄉老年人健康狀況調查,中文係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調查。
3.典型調查
典型調查就是在一定的調查總體範圍內,選擇有普遍意義的、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調查。如某鄉某村農民賣糧難問題的調查,某校某班學生考試作弊現象突出的調查。
4.抽樣調查
抽樣調查就是在一定的調查總體範圍內,隨機抽出部分作為樣本來進行調查。如一個村有200戶,不加選擇地隨便抽出10戶、5戶來對他們進行調查,即可推知該村200戶的大概情況。
由於調查是受調查者主觀意圖支配的行為,因此要求調查者必須具備正確的指導思想和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樣,所獲得的信息才可能滿足真實、可靠的要求。
(四)查閱
查閱就是從現存的古今中外的圖書、文獻、資料、報刊中獲取需要的信息。這是觀察、體驗、調查幾種措施的很好的補充。現實社會中,任何交際者的時間、精力、活動範圍都是有限的,都不可能做到對任何事物、問題都去觀察、體驗和調查。通過查閱,同樣可以獲取信息。因為寫進圖書、文獻、資料、報刊中的信息,也是別人在觀察、體驗、調查中獲得的,現實社會的交際者完全可以吸取為己所用。比如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們今天之所以能夠了解曆史、認識曆史,就是因為有前人的記載書寫。
由於每個交際者的條件不同,查閱也有不同。諸葛亮、陶淵明、朱熹都是查閱的高手,但各有區別:諸葛亮戎馬倥傯,所以“但觀大略”;陶淵明行為豁達,所以“不求甚解”;朱熹嚴於考究,所以“不放一字過”。英國哲學家培根在《論學問》中指出:“有些書可供一嚐,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咀嚼消化。”在方法上,培根主張應采取蜜蜂式——遍采百花,精工釀造,吸食蜜汁。他所反對的螞蟻式(隻會一味地搬取堆放)和蜘蛛式(吃了一點就馬上吐得一幹二淨),對我們也是很有啟發的。
通過查閱獲取信息,也不是那麼一帆風順,也要付出艱辛,也會碰到難題。古人早有“攻書”、“攻讀”之說,將查閱當做敵人的堡壘來攻克。葉劍英元帥也有詩雲:“攻城莫畏堅,攻書莫畏難。”清末學者王國維非常形象地以宋詞中的詞句來概括治學的三個階段,用以指導我們在查閱中對於信息的獲取,也不是沒有意義的。他認為,在開始查閱時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查閱中遇到困難時,應當:“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經過一番艱辛之後,必然有所獲得:“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二、口才信息的儲備
(一)儲備的意義
獲取信息說的是“得到了”,但在實際交往中,任何交際者都不可能一得到了信息就立馬付諸運用。什麼時間運用,哪種場合運用,運用哪一部分,怎樣運用,這一係列問題對於交際者來說,他在獲取信息時,一般都是不知道的。隻有當他投入具體的交際活動時,才會根據交際的實際需要想起自己曾經獲取的信息而加以運用。這就存在一個信息儲備的問題。儲備,也就是儲存起來以備運用。這猶如部隊的軍火庫,不打仗時,要先將槍支、彈藥儲存起來,一旦戰爭打響,就要打開軍火庫,將槍支、彈藥源源不斷地送上前線。如此才能保證戰鬥的勝利。倘若軍火庫空空如也,沒有儲存,那麼這個仗就不消打了,乖乖地舉手投降吧。言語交際何嚐不像打仗?事不同而理同,概莫能外。
(二)儲備的種類
1.隨意儲備
隨意儲備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對觀察、體驗、調查、查閱獲取的信息不加選擇、不加區別,眉毛胡子一把抓,籠統地儲備起來。這種儲備,儲備者沒有明確的目的,對信息的內容和範圍也沒有限定,獲取什麼就儲備什麼。對此,清人魏禧打比方說:“譬之富人私財,金玉、布帛、竹頭、木屑、糞土之屬,無不預貯。初不必有所用之,而當其必須,則糞土之用,有時與金玉同功。”這確實是比喻得很形象的。
2.係統儲備
係統儲備指的是儲備者在明確的儲備目的支配下,對獲取的信息有條有理地按照各種信息的門類加以儲備——天文、地理、曆史、政治、軍事、經濟、人物、動物、植物、笑話、掌故、俚語等等。這種儲備工作量大,時間較長,而且需要力求厚積。廣采,博收,然後才有門類可分。茅盾也打一個比方說:“要跟奸商一般,隻消風聞得何處有門路,有貨,便千方百計鑽挖,弄到手方肯死心,不管是什麼東西,隻要是可稱為‘貨’的,便囤積,不厭其多。”這個比喻對我們也是一個不小的啟發。
3.專題儲備
專題儲備指的是儲備者為了某一個具體的交際活動和交際目標,有意識地圍繞這個活動和目標作的信息儲備。這種儲備在信息的內容和範圍上都有限定,儲備的工作量不大,時間也較短,往往儲備不久就付諸運用。鄧拓曾經風趣地說:很應該向農民學習,隨身帶個糞筐,見糞就揀,成為習慣。農民的目標是讓莊稼長得茁壯,多有收成。因此糞就成為他可使目標實現的儲備。而且這種儲備又不會很久,季節到了,立馬就施到田地裏去。
(三)儲備的方式
1.記憶
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經曆過的事物的反映痕跡。交際者在觀察、體驗、調查、查閱中獲取的信息,都會在頭腦中留下印象,形成經驗。將這種印象、經驗裝進腦子裏,就是在儲備信息,就是“記”。待以後交際時,再讓頭腦中儲備的“記”跳出來,就是“憶”了。這是一個複雜的心理過程,從“記”到“憶”,包括了識記、保持、再認三個基本環節。識記是識別和記住事物印象的信息,保持是鞏固已獲取的事物印象的信息,再認是恢複當初事物的印象的信息。比如王二在觀察中,通過聽覺的感知,獲取了張三所說的“李四是個為人十分正直的人”的信息,他將此信息記入了腦海。不久,王二正好有事要與李四交際,當他與李四見麵時,就會憶起張三曾經傳遞給自己的那個信息,於是就放心與李四交際。
記憶分為有意記憶和無意記憶兩種。
有意記憶是指在確定的儲備目的指導下,憑借一定的方法有意識地去識別、記住事物,並讓其保持在頭腦中。最為明顯的就是背誦。如學生背誦課文、定理、公式,律師背誦法律條文,司機背誦交通規則、演員背誦台詞等,都是有意記憶的表現。我們平時說某某人記憶力特別好,主要指的是有意記憶。諸如博聞強記、倒背如流之類。
無意記憶是指沒有確定的儲備目的,也不用任何有助於識記的方法,而在不經意中對事物有所記憶。交際者隻要生活在現實社會中,信息就會自然印入腦海,那些能激起自己情緒活動的事物,用不著特別去記它,它都會很容易地被自己記住,從而成為自己信息的儲備。
人的記憶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博大倉庫,其儲備的信息,不可計量。可以說,言語交際中,人們運用的信息,絕大多數都是來自記憶的儲備。因此,記憶是信息儲備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
2.記錄
人的記憶是有限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對任何信息都靠記憶來儲備。生活瑣事倒也罷了,對那些重要的,以及工作和事業中的有關信息,單靠記憶就於交際不利。俗話說,口說無憑,立字為據,就是對記憶的不可靠性的反對。記錄一方麵彌補了記憶儲備的不足,另一方麵又為交際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從法律的角度說,用記錄儲備信息,更有意義。
有的人記憶力很強,也習慣於以記錄的方式來儲備信息。像筆記、劄記、卡片等。就是記錄日常生活狀況的日記,也是如此。日記是一種非常好的信息儲備方式。所謂日記,就是將自己一天中的學習、工作、生活以及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擇要記錄下來。它既可備忘,幫助回憶;又可儲備信息,以為後用。魯迅說:“寫日記不要擺架子,因為是給自己看的,所以反而看出自己的真麵目來,我想這是日記的正宗嫡派。”我們今天翻看魯迅的日記,雖然大多是三言兩語,但可以看出魯迅以此儲備信息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