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口才信息的控製(3 / 3)

3.摘錄

摘錄是指交際者在查閱中看到與自己的研究、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麵有關而利於自己交際的信息,抄錄下來加以儲備。這種方式儲備的信息,信息量是比較大的。徐特立曾說:“買書不如借書,讀書不如抄書,全抄不如摘抄。”他自己就以這種方式儲備了大量的信息,受益匪淺。如果需要摘錄的部分太長,可以複印。

摘錄分為原文摘錄與要點摘錄兩種。原文摘錄,就是依樣畫葫蘆地照搬照抄,不作任何變動。它主要是針對文字簡短的格言、警句、妙語等。這種摘錄由於是原文的照搬,摘錄者不用動多大腦筋,而且日後引用的價值較大,有可靠的說服力。要點摘錄簡稱摘要,就是將所查閱的圖書、文獻、資料、報刊等中的主要內容、觀點,用自己的話寫出來;有時也可將原文中的一些關鍵詞、語句照抄下來。這種摘錄較原文摘錄的難度稍大,摘錄者需要動動腦筋,經過一番分析、綜合、概括、提煉之後,才能寫出來。

摘錄不管是哪種,都要求做到:

①讀懂內容。這是摘錄的先決條件。隻有讀懂了,理解了,才能認識其價值,才會產生摘錄的欲望,才會生發概括、綜合、提煉的能力。

②認真選擇。既然是“摘”,就不能太多、太雜。隻能摘那些確有價值、確有必要的內容。因此,摘時要認真思考、仔細選擇,以實用為目的,不要花費時間去摘一堆無用的東西。

③準確可靠。這是摘錄的必要條件。為著日後利用時不致謬誤,一定要忠實於原文、原意。尤其是原文摘錄,哪怕一個標點符號,都不能改動。如果發現有明顯的錯誤之處,可用括號批注;如果一段的某些部分不需要,可用省略號表示。

④注明出處。無論摘什麼內容,都要注明篇名、作者、書名(資料名、報刊名、文獻名)、版本、版次、頁碼等,一是便於自己查閱、核對,二是自己引用後可供別人查閱、核對。

4.劄記

劄記是查閱時有了心得、體會和有所校刊、考證,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想、見聞、隨筆予以記錄下來的一種信息儲備方式。其特點是信息廣泛,內容紮實,文字簡約,形式不拘。

我國古代很早就開始以劄記的方式來儲備信息。在紙未發明之前,以小木片寫字,謂之“劄”;以竹片寫字,謂之“劄”。後來,“劄”、“劄”相通,所以劄記又稱劄記。到清代,劄記已十分流行。如思想家顧炎武的《日知錄》,凡32卷,即為其讀書有得,隨筆記錄,參驗親身見聞,窮極根底,考證得食,積累30餘年乃成。還有如藏書家盧文弘的《龍城劄記》、文學家薑宸英的《湛園劄記》、考據學家閻若璩的《潛邱劄記》、史學家趙翼的《廿二史劄記》等等。

在現代的信息社會,劄記運用更加普遍,涉及的範圍日漸寬廣:政治、經濟、軍事、曆史、科技、工業、農業、教育、體育以及社會生活中的林林總總,都可記之。如徐特立的《虛心》、《學與用》,是關於思想修養的心得;劉逸生的《宋詞小劄》,是關於宋詞“多綺語”的見解;鄧拓、吳晗、廖沫沙的《三家村劄記》,則海闊天空,囊括八方。

劄記在“記”中沒有什麼講究:在內容上,既可以針對所查閱的書文進行評論,又可撇開書文任思想自由馳騁;在表達上,既可敘述、描寫,又可議論、抒情,還可說明,還可兼而有之;在語言上,既可嚴密論證,又可詼諧灑脫,還可嬉笑怒罵,還可隱晦曲折;在篇幅上,既可洋洋萬言,又可寥寥數語。一般說來,劄記以短小、直白為宜。

三、口才信息的選擇

前麵提到,信息儲備是多多益善,要像商人一樣,囤積居奇。但囤積居奇並非目的,目的是待價而沽。一旦市場上有了好價錢,就要及時拋售出去。由於囤積居奇的貨物數量和種類都很多,在哪一個市場,針對哪些顧客,拋售哪一種貨物,拋售多少,這就有一個選擇的問題。

在人際交往中,任何交際者都不可能在每一次交際中都將自己儲備的信息鋪天蓋地地和盤托出,他隻能運用自己所儲備的信息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微乎其微的一部分。究竟用哪一部分,這就需要選擇了。

所謂信息的選擇,就是交際者在一定的交際目的的支配下,從自己的信息儲備中挑選、揀擇出適合的、恰當的信息來供運用。

(一)選擇的原則

1.為交際的目的服務

這是根本的、第一位的原則。任何言語交際,都不是無目的的交際,交際者總有自己的意圖。哪怕是胡侃、閑聊,至少可以聯絡感情,溝通關係;即使是罵街、發火,至少可以宣泄鬱憤,出口惡氣。因此,選擇信息首先一定要考慮自己在具體交際中的目的的需要。凡是能夠為這種需要服務的,就選;凡是不能為這種需要服務,甚至有害的,就不選。

2.把關要嚴

交際者在儲備信息時,猶如儲藏食物的螞蟻,隻是一味地堆積,管它是什麼大的、小的、粗的、精的、肥的、瘦的,一概搬進倉庫。其中必然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交際者總是希望不說則已,一說就應當有用,在最少的言辭中蘊涵最多的信息量。因此,在選擇時,就要把嚴關口,不讓那些與交際的目的無關或作用不大的信息通過。如都是可用的,就選那好的;都是好的,就選那更好的;都是更好的,就選那特好的。反正儲備充足,可供選擇的餘地是很大的。

茅盾在談到儲備時主張“不厭其多”,在談到選擇時則主張要嚴。他說:“選用的時候,可就要像關卡的稅吏似的百般挑剔了。整整一卡車的‘貨’,全要翻過身來,硬的要敲一敲,軟的要捫一把,薄而成片的,還得對著陽光照了又照,——一句話,用盡心力,總想找個把柄,便扣下來,不讓過卡。”

3.具有魅力

能夠吸引接受者的信息,就是有魅力的信息。一個人說話,總是希望接受者聽得進、願意聽,或能夠觸動、震懾接受者。要如此,其選擇的信息非具有魅力不可。哪些信息是具有魅力的呢?

①新穎的。新穎的有三層意思:一是接受者沒有聽說過的;二是雖然接受者已有所聞,但不具體的;三是雖然接受者已經知道,但發送者變換了角度、方式的。

②具體的。具體的就是不抽象、不籠統,有實實在在的內容。它要求發送者不要盡選那些官話、套話、大話、空話來講。那種不顯山、不露水的所謂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信息,隻會使接受者感到厭煩無味。

③現實交際所必需的。再新穎、再具體的信息,如果脫離了現實交際的需要,接受者也不會感興趣。如兩人洽談一筆服裝生意正酣,其中一人突然告訴對方:“今天豬肉才賣8元一公斤。”這就十分掃興了。

④能引起思索的。有些信息雖然平淡,但能在接受者心中產生波動,引起他的思索,這也是一種魅力。如犯罪嫌疑人拒不交代問題,公安人員對他說:“我們已經掌握了充分的證據,你要頑抗下去,後果你自己考慮吧。”

4.真實確切

真實、確切的信息不僅具有充分的說服力量,而且可以贏得接受者的信賴。虛假的信息,最多隻能蒙騙一時,一旦戳穿,那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了。關於這一點,在前麵主體和客體的要求中已經講到,不再重複。

(二)選擇的要求

1.認真鑒別

要選擇信息,首先要鑒別信息。鑒別,就是對儲備的信息進行識別,辨明其真偽、主次、好壞、輕重、大小、表裏。這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哪怕隻是一瞬間,也要動一下腦筋:我選擇這一信息用於自己的交際,它是真還是假,是主還是次。如果該用真的而用了假的,該用主的而用了次的,都於交際不利。隻有經過思考,才能從信息中抽出其本質意義,不致將金子視為沙子或將沙子視為金子。

鑒別的方法有多種,如比較、分析、綜合、概括、建立因果關係等。

2.注意取舍

某個信息對交際確實有用,能很好地為交際目的服務,才選取;那種可用可不用的,就舍去。比較起來,舍去更難做到。好不容易儲備了一個好的信息,棄而不用,往往有些難分難舍,不忍割愛。須知,兵不在多而在精,兵再多,全是老弱病殘又有何用?一個人嘰裏呱啦地說了半天,都是廢話、套話、官話,還不如不說的好。有的人不開口則罷,一開口就說到點子上,一句勝過十句,就在於他注意了信息的取舍,該說的才說,不該說的決不說。

3.考慮環境

環境對言語交際有影響和製約作用。有的信息適宜於這種環境卻不適宜那種環境。因此,在選擇時,所儲備的信息即使再佳,但在現實交際的環境中不適宜,也不能選擇。比如交際時間很短,就不能選擇長篇大論的信息;接受對象文化程度較低,就不能選擇深奧凝重的信息;接受對象遭遇不幸,就不能選擇愉悅興奮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