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口才信息的傳輸(2 / 3)

直接渠道是言語交際活動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渠道。其特點是人數多,頻率高,反饋迅速。

2.間接渠道

間接渠道就是指發送者在言語交際活動中,通過中間環節或媒介,間接地把所要發送的信息傳輸給接受者。如甲碰到乙,甲為了向乙的父親傳輸自己關心其身體狀況的信息,便對乙說:“請轉達我對你爸爸的問候,請他多保重。”這一信息就是要通過乙這個媒介的作用來傳輸給乙的父親,傳輸的渠道是間接的。

間接渠道雖然比不上直接渠道普遍,但可以起到直接渠道不能起的作用。有些信息,發送者不能或不便直接傳輸給接受者,通過間接渠道就能達到目的,而且有時效果比直接渠道更好。

(二)遠距渠道和近距渠道

1.遠距渠道

遠距渠道是指言語交際活動中,發送者與接受者之間相隔的距離較遠,發送者向接受者傳輸信息是遠距離進行的。這種渠道是建立在一定的科技條件之下的,它要憑借科技的某種載體才能得以溝通。如廣播、電視、電化教學、電話等。

遠距渠道的“遠”,是一個伸縮性較大的概念。從中國打電話到美國,是遠;從辦公大樓的8樓打電話到2樓,也是遠。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向歐洲廣播,是遠;一所大學的播音室向全校播音,也是遠。總之,隻要不是互相視力可及的傳輸,都屬於遠距渠道。

2.近距渠道

近距渠道是指言語交際活動中,發送者與接受者之間相隔的距離很近(或者麵對麵,或者視力所及),發送者向接受者傳輸信息是近距離進行的。這種渠道在現實生活中是大大多於遠距渠道的。並且,一方麵發送者可憑借形體語、附加語的輔助手段來加強傳輸效果,另一方麵發送者還可及時獲得接受者的反饋信息。

近距渠道有時也要憑借科技的載體,如有大量接受者的大會場、報告廳,就需要有麥克風才能使所有接受者感受得到。

(三)延續渠道和間斷渠道

1.延續渠道

延續渠道是指言語交際活動中,發送者向接受者傳輸的信息,可以延長、繼續下去。如甲傳輸給乙,乙傳輸給丙,丙傳輸給丁……

延續渠道有正式型和非正式型兩種。正式型是有組織、有目的的延續。如黨中央召開工作會議,中央領導向各省、市、自治區的負責人傳輸了某種信息,各省、市、自治區的負責人回去後,又傳輸給地、市、州的負責人,地、市、州的負責人又傳輸給縣的負責人……最後直至黨員和群眾。非正式型則是無序的、隨意的延續。如甲告訴乙:“森林公園裏出現一隻狗熊。”乙獲知後就會將此信息告訴給丙,丙又告訴給丁……這種非正式型的延續,信息可靠性不是很大。並且在延續過程中信息有時會走樣,延續越長,走樣的可能性就會越大。

2.間斷渠道

間斷渠道是指言語交際活動中,發送者向接受者傳輸的信息,傳到為止,隔斷不再延續。如甲告訴乙:“小張叫你明天到他那裏去一趟,他有事要跟你商量。”乙獲知這一信息後就到此為止了,他不會再向丙去傳輸這一信息。

間斷渠道有自然型和非自然型兩種。自然型是信息傳輸到位後,就自然間斷,如上例。非自然型是信息傳輸到位後,需要發送者特別囑咐接受者,才會間斷。如甲告訴乙:“我通過內線打聽到中新商行因遭變故,有一批羊絨衫急於出手,我們去把它倒過來。你千萬不要走漏消息。”乙受此囑咐,也就不會將此信息再傳輸出去了。

三、傳輸的要求

(一)基本要求

1.迅速及時

傳輸信息是為著減少或消除接受者對客觀事物認識的不確定性。在人際交往中,這種不確定性的減少或消除,應當越快越好,越早越好。如此才能形成彼此的溝通、交流,迅速實現交際的目標。再者,信息是具有時效性的,在一方需要某種信息時,不及時迅速地向其傳輸,很可能時過境遷。雨後送傘便失去了該信息應有的作用。

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總是在中國的革命和建設處於關鍵、緊急的時刻,迅速及時地傳輸把握航向的信息。1989年春夏之交,他於2月26日傳輸了《壓倒一切的是穩定》的信息;於3月4日傳輸了《中國不允許亂》的信息;於3月23日傳輸了《保持艱苦奮鬥的傳統》的信息;於5月16日傳輸了《結束過去,開辟未來》的信息;於5月31日傳輸了《組成一個實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領導集體》的信息;於6月16日傳輸了《第三代領導集體的當務之急》的信息。

2.準確對路

準確對路就是說傳輸的目標要準,要有針對性。傳輸給什麼人,針對什麼事、什麼問題,不能不著邊際,依違兩可。尤其是人們普遍關心的,或交際對方需要的信息,更要有針對性。舍此,是不能減少或消除接受者對客觀事物認識的不確定性的。否則,傳輸還有什麼意義呢?

3.適用有效

發送者傳輸信息,在本質上不是為了使自己獲得博學多才的好名聲,也不是擺花架子。而是要減少或消除接受者對客觀事物認識的不確定性。因此,它必須是適用的、有效的。那種聽起來冠冕堂皇,實際上苗而不秀的信息傳輸,是沒有意義的傳輸。除了可以暫時地嘩眾取寵以博一時之快之外,最終是會被唾棄的。

(二)技術要求

1.認清接受信息的對象

認清接受信息的對象是說發送者傳輸某一信息,事前一定要認清接受對象。接受者是什麼狀況?接受能力如何?對什麼感興趣,對什麼不感興趣?自己傳輸的信息是僅僅讓接受者感知,還是希望接受者理解?是要接受者理解即可,還是要接受者付諸行動?如此等等。倘若在事前未認清而盲目地傳輸,就是無效傳輸。這種無效傳輸的產生,正如毛澤東所批評的那樣:“有許多人,‘下車伊始’,就哇喇哇喇地發議論,提意見,這也批評,那也指責,其實這種人十個有十個要失敗。因為這種議論或批評,沒有經過周密調查,不過是無知妄說。”前麵提到過的《太陽照在桑幹河上》中的那位土改工作組組長文采,就是這種無知妄說的人。他傳輸的失誤,根本原因在於沒有明確傳輸信息的目的,沒有認清接受信息的對象。

《史記·商君列傳》中記載了商鞅向秦孝公四次傳輸信息的事:

公元前361年,為振興秦國,秦孝公下令廣招天下人才。當時正在魏國謀生的衛人商鞅急忙趕到秦國,經孝公的寵臣景監引薦,孝公便召見了他。商鞅喋喋不休地向孝公灌輸他的“帝道”的主張。可孝公聽不進去,竟自睡著了。商鞅告退後,孝公大罵景監引薦非人。景監也責備商鞅不會說話。過了幾天,商鞅請景監再行引薦,景監告誡他一番後又帶他去見孝公。他又是一個勁地講他的“王道”的觀點。這次孝公雖未睡去,但表現得非常不耐煩。景監又被罵了一頓。過了幾天,商鞅自行去求見孝公,說這次要講的,與前兩次是不一樣的。孝公便召見了他。這次他向孝公講了“霸道”的看法,孝公甚感興趣,鼓勵商鞅講下去。商鞅告退後,孝公對景監說:“汝客善,可與語矣。”並主動提出再見商鞅。商鞅到後,孝公讓他坐在自己麵前,與他促膝而談。這一談,就談了幾天幾夜,孝公毫無厭倦。景監問商鞅:你為什麼如此投合國君的心,使他這麼喜歡聽你講呢?商鞅說:前兩次我以古代五帝之事比至孝公,他認為那太遙遠了,要等數十百年才能成帝王,沒有那份耐心。後來我摸清了他的思想,他希望在他在世的時候就做出一番事業來顯名天下。於是我就改變了我的話題,給他講見效快的強國之術——“霸道”,要他依法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