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第一、二次傳輸的失敗,就在於其未能認清秦孝公的興趣和需要,盲目地傳輸。第三次的初見成效,就是在有了第一、二次的試探之後,對秦孝公有所認識才獲得的。第四次的大功告成,則是在充分認清秦孝公的思想後才有的結果。
2.選擇信息的內容和接受對象
據《列子·說符》記載:魯國一戶姓施的人家,有兩個兒子:老大好學儒家仁義,老二好學軍事。老大以儒術去遊說齊王,齊王采納了,並叫他做了兒子們的老師。老二以軍事去遊說楚王,楚王采納了,叫他擔任軍事長。施家的鄰居孟家也有兩個兒子,得知施家的兩個兒子發跡的情況後,便仿效施家:老大以儒術去遊說秦王,一心要以武力征服天下的秦王根本聽不進去,將其閹割了,再趕走。老二以軍事去遊說衛王,衛王說,我是夾在大國中的一個弱小之國,對大國隻有恭奉,哪敢用兵,於是砍掉老二的雙腳,再押送回魯國。孟家這兩個倒黴的兒子回到家後指責施家害了他們。施家說:“誰叫你們生硬地照搬我們呢?你們這樣不顧形勢,不選擇對象,當然要倒黴了!”這件事告訴我們:傳輸信息要選擇內容和對象。
不同內容的信息,隻能適用於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隻有選擇那種適於交際現場的具體的人、具體的事的需要的信息加以傳輸,傳輸才會有效。漢時牟融在《理惑論》中談到:“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琴聲再優美,可牛聽不懂,又有什麼作用呢?不加選擇地隨意傳輸信息,隻能是一堆廢話而已。
3.恰當使用信息的媒介
信息都是通過各種媒介來傳輸的。媒介使用不當,傳輸就會受阻,或者傳輸無效。如果以言辭為媒介,要求意義明確,不能含混;內容充實,不能空泛;措詞通俗,不能晦澀。如果以形體語為媒介,要求表情真摯,不能虛假;動作合適,不能做作;服飾適度,不能浮泛。
清朝石成金在《笑得好》中講了這麼一件事:有位父親教導兒子待人接物的方法說:“對人說話的時候,要‘活脫’一些,不要一句話說得太死。”兒子不明白,便問道:“‘活脫’是什麼意思呀?”父親說:“比如有人來借東西,你不要說有,也不要說沒有。隻說有在家的,有不在家的。這樣說,就‘活脫’了。記住,遇事都要這麼辦!”第二天,一位鄉鄰有事來找父親,問兒子道:“你父親在家嗎?”兒子答道:“父親有在家的,也有不在家的。”鄉鄰驚愕不已。父親向兒子傳輸信息時言辭媒介的不恰當,導致了兒子的失誤。
4.妥帖把握信息的理性
信息的理性指的是發送者所傳輸給接受者的信息,在概念、判斷、推理等方麵的邏輯反映。它是發送者從理智上控製行為的能力表現。交際要獲成功,就要求發送者妥帖地把握住傳輸信息的理性。發送者傳輸信息不講理性,任著自己的脾氣、興趣行事,再好的信息,都是無用的。這種傳輸,實際上是無效傳輸。
據宋朝呂居仁《軒渠錄》的記載:司馬光在洛陽閑居時,有一年元宵節妻子要出門去看燈,司馬光不允,製止道:“家裏點得有燈,為啥非出去看不可?”妻子說:“出去看燈,也可順便看看遊人。”司馬光更加生氣:“我不是人嗎?難道我是鬼不成!”司馬光賦閑無事,心裏不高興,偷換“燈”和“人”的概念,以自己的固有判斷進行推理,然後予以傳輸,這當然不可能是有效的。
(三)正確接受信息
1.注意信息的反饋
發送者向接受者傳輸信息,這隻是言語交際活動的一個方麵;接受者在感知發送者傳輸的信息後,必然會有信息的反饋,這是言語交際活動的另一個方麵。發送者隻注意自己傳輸信息的一麵,而忽視接受者反饋信息的一麵,傳輸也是沒有好效果的。因此,發送者在向自己的接受者傳輸信息的同時,一定要注意該信息的反饋,以便及時調整自己的傳輸內容和形式。
雙向發送的信息反饋容易被注意:一方對另一方傳輸信息有不同意見,或者立即表態,或者義形於色。單向發送的信息反饋則容易被忽視:發送者自認為自己就是來傳輸信息的,接受者就是來接受信息的,往往居高臨下,眼空無物,對接受者的反應熟視無睹,我行我素。尤其是一些喜好長篇大論的領導,空話連篇,東拉西扯。聽眾唧唧喳喳,極不耐煩,可是他卻全然不顧。這種不注意信息反饋的傳輸,也是無效的傳輸。
2.等候和啟發接受者的充分信息反饋
發送者注意到了接受者的信息反饋隻是第一步,還應當耐心地等候,讓接受者能夠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態度,必要時還可啟發接受者談出自己的看法。這樣,發送者才能準確了解自己所傳輸信息的效果,使交際得以發展、深入。如果發送者在向接受者傳輸信息後,接受者剛剛有所反應,特別是這種反應是與自己相左之時,發送者便迫不及待地製止、辯解、反駁、斥責,那麼就不能獲得充分的反饋信息,從而影響交際的效果,甚至導致交際中止。
這種現象最容易發生在交際雙方中身份、地位、職務處於優勢的一方。
第十章 實用口才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