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趙光義的兩次失敗,讓重文輕武的宋朝人明白了鄰國的強大,他們再也不敢輕舉妄動,而試圖像王八一樣把腦袋縮到笨重的殼子裏,采取守勢。
此消彼長,宋朝采取守勢之後,遼國對宋朝卻展開了攻勢。
公元1004年,皇帝耶律隆緒和大名鼎鼎的“蕭太後”親自統軍,進入宋朝本土,之後隻使用少數軍隊攻擊城市,主力卻穿過原野,直驅黃河,深入四百裏,進抵澶州,距離宋朝首都開封,直線隻一百二十公裏。
宋帝國宰相寇準,堅決主張禦駕親征。真宗皇帝采納了寇準的意見,結果宋軍士氣大振,擋住了契丹的攻勢。
經過一番周旋,兩國就在澶州城下議和,就是著名的“澶淵之盟”。
對於中國來說,這次議和是屈辱的,議定的結果,宋朝每年向遼國進貢銀幣十萬兩,綢緞二十萬匹。
遼國人不用搶劫,就能盆滿缽贏,當然撤兵而去。燕雲十六州,卻永遠不可能再收回來了。
宋朝的困境被一個西北民族所利用——黨項。
這些黨項人大約在公元1000年的時候占領了鄂爾多斯和甘肅一代,他們在那裏建立了一個獨立王國——西夏。
黨項族本來是羌民族的一支,四百年前,唐太宗李世民特準他們定居在河套以南,當時那個小部落又窮又弱,根本沒誰把它放在眼裏,但四百年後,人們儼然發現,它已經成長為龐然大物,黨項人的圖騰是狼,中國人豈非又一次引狼入室了。
相比於契丹,黨項對中國的破壞力更加強大,它攻占了整個河西走廊,青海、寧夏,不停地向陝西用兵,宋朝幾乎每戰必敗,損兵折將將近百萬,兩國邊境不斷發生衝突,一直到金帝國大舉入侵前夕,衝突才停止。
宋朝被這麼一個小國纏住,國力竟然漸漸枯竭。
除了對西夏國的戰爭之外,宋帝國社會本身也存在著巨大的危機,那些曾經導致唐朝崩潰的經濟和社會危機,已經造成了對農村人口的普遍奴役,小地主被迫賣地成為大地主的雇工,廣大的農村在沉重賦稅和士大夫地主的強烈兼並下,產生大批農奴和家奴。
文人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同時也獲得土地,他們脫離生產,不勞而獲,人數越來越多,越來越膨脹。他們以全民百分之三的人數,占有全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土地財富,仍然橫征暴斂,順帶偷稅漏稅。
國家的土地這麼多,人口這麼多,卻征不到稅,總是國庫空虛,還要連年不斷地給遼國和西夏人進貢,上層階級不得不設法來解決這個巨大的矛盾。
於是公元1006年,中國曆史上有一位偉大的政治家王安石橫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