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彪悍的政治家(1 / 2)

在王安石變法之前,也就是公元1043年,範仲淹等人曾經嚐試過一次小規模的變法,史稱“慶曆新政”,酷似一道飯前甜點。

由於這些新政侵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在實施過程中,遭到了強烈的反對,反對派稱範仲淹等人為“朋黨”。

範仲淹是一個伶俐的人,在還沒有遭到沉重打擊之前,立即辭職,新法立即被廢除幹淨。跟範仲淹一起被貶黜的還有歐陽修、韓琦等人。

請注意以上這些人,因為在後麵他們還有上佳的表演。

公元1059年,王安石向宋仁宗上《言事書》,要求培智人才,改革現行法度。他指出,國家財力困窮,風俗衰敗,在於沒有合乎天意民心的法度,強烈要求改革。

稍後,司馬光、蘇轍、蘇軾等也多次上書,提出“斟酌時宜,損益變通”的主張。

請注意,這個時候,司馬光和蘇東坡都是主張改革的!

可是不久,他們就變了,還有剛才說的歐陽修和韓琦。

可惜當時宋仁宗沒有接受這些提議,可能是被慶曆新政的副作用給嚇怕了。他不是一個改革家。

公元1067年,宋神宗即位。

神宗一心想要依靠王安石來變法立製,富國強兵,改變積貧積弱的現狀。當時,王安石已經成為眾望所歸的救世主人物,士大夫大都以為隻要王安石登台執政,天下立即就能太平無事,強虜很快灰飛煙滅。

這些士大夫當然也包括韓琦、司馬光、蘇軾、歐陽修在內。應該說他們是主流,沒有這些人的支持,王安石不可能這麼快就取得神宗的信任。

可是不知道為什麼,當王安石真的開始推行新政的時候,這些人卻都站到了他的對立麵上。

大概是王安石的改革巨斧殺傷力太大了,遠遠超過這些人的預期。

王安石新法一出,朝廷立即分裂為兩派:新黨和舊黨。

新黨以王安石為首,舊黨以司馬光為首。

司馬光這個人比較有意思,他說的話前後矛盾,立場不穩,很有些自己打自己的嘴巴的味道。

比如前麵說的,他也曾經主張改革。可是當王安石的改革不合他的心意的時候,他立即把自己先前的主張全盤推翻,一概不認賬了。

司馬光和神宗皇帝有過這樣的一段對話,很是耐人尋味。

神宗問:“漢朝如果一直守著它第一任宰相蕭何指定的法律規章不加更改,你以為可以嗎?”

司馬光回答:“當然可以。豈止漢朝,就算是夏商周王朝所製定的那些法律規章,一直用到今天的話,也都是最完善的。漢王朝的漢武帝改變祖宗的法,盜匪才橫行中國,西漢王朝因此而衰弱,所以,祖宗所製定的法律規章,絕不可有任何改變。”

韓琦的反應比司馬光還要激烈一百倍,他在他的奏章中把遼國和宋帝國最近在邊界上的一些爭執,歸咎於王安石的變法運動,他說:“我們有下列七件事,觸怒了遼國人:第一高麗王國早已脫離中國,成為遼帝國的藩屬。我們卻利用商人,跟它恢複舊有的關係,遼帝國當然認為對他不利。第二,我們用武力奪取吐蕃王國的河湟地區,遼帝國當然認為下個目標一定是它。第三,我們在代州沿邊大量種植榆樹柳樹,目的顯然在阻擋遼帝國騎兵奔馳。第四,我們又在國內實行保甲製度,寓兵於農,教人民戰鬥技能。第五,黃河以北各州縣,積極修築城郭,挖掘護城河。第六,我們又設立兵工廠,製造新式武器,更新武裝部隊的裝備。第七,我們又在黃河以北重要的各州,安置三十七個將領,加強駐屯的國防軍訓練。以上七項,都是刺激遼帝國的措施,使他們反感,我們隻有一個辦法可以使遼帝國相信我們的和平誠意,立即把上述七項措施全部廢除,遼帝國自然心悅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