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人口的流動性很大,許多人離開家鄉到異地去求職謀生。身在陌生的環境裏,拓展人際關係有一定的難度,那就不妨從同鄉關係入手,打開局麵。
在外地的某一區域,能與眾多老鄉取得聯係的最佳方式是“同鄉會”。在同鄉會中站穩了腳跟,跟其他老鄉關係處得不錯,那就等於交結了一個關係網絡。也許,有一天,你就會發現這個關係網絡的作用是多麼巨大,不容你有半點忽視。
民國年間,由於軍閥割據,因此各個集團,為維護自己的勢力,老鄉受重用則顯得意義重大……
閻錫山是山西五台人,當時山西就流傳出一句話:“會說五台話,就把洋刀掛。”閻錫山重用五台同鄉,山西省政府的重要位置,大多被五台人占據。陳炯明是廣東海豐人,他做了廣東都督後,大用海豐人,省政府裏到處都聽到海豐話。孔祥熙是山西人,他在他的金融係統重用山西人,理由則是“隻有山西人會理財”……
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也不可忽視老鄉的作用。羅某是個早年離開家鄉出外闖蕩的遊子,現在異鄉成家立業,家庭生活美滿,但美中不足的是,羅某一直沒回家鄉而感到遺憾,哪怕在這裏能碰上幾個老鄉也好,思鄉之情可見一斑。
恰在這時,同在這個城市的另幾位老鄉,他們深感有必要成立一個老鄉會,定期聚會,加深感情,有什麼事大家以後可多加照應。
羅某一接到邀請,毫不猶豫地加入到其中積極籌劃、聯絡老鄉,把這個同鄉會當成了自己的“家”,成為“家”中領導之一。
經過兩年的時間,同鄉會終於發展到了具有近500人的規模,羅某也等於多認識了近500人,這些老鄉,各行各業,貧窮富貴,兼容並包,用羅某自己的話來說:“我現在辦什麼事非常方便,隻需一個電話,或打聲招呼,我的老鄉都會為我幫忙,而我也隨時幫老鄉的忙……”
正是因為羅某充分認識到同鄉會的重要性,他才會積極主動地去結交各式各樣的老鄉,才會有了這麼大的一個關係網,這於己、於他人又何止是些許的方便呢?
所以,結交好老鄉關係,對於幫助我們辦事成功,作用不可低估。
中國的老鄉關係是很特殊的,也是一種很重要的人際關係。既然是同鄉,那涉及到某種實際利益的時候,“肥水不流外人田”,隻能讓“圈子”內人“近水樓台先得月”。也就是說,必須按照“資源共享”的原則,給予適當的“照顧”。
既然中國人對老鄉有特殊的感情,學會利用同鄉關係,不便可以多幾個朋友,更重要的是辦事兒時能得到關照,萬一自己在外麵有了什麼麻煩,也可以有“征討”別人的資本。那麼,該怎樣利用老鄉關係呢?人情話也就在這時又派上了用場。
(1)利用鄉音作人情話的契機
既然是老鄉,就必須有共同的特點存在於雙方之間,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鄉音”。
清朝末代的大太監李蓮英的發跡可以說是運用了此種技巧。
李蓮英出身貧苦,個子瘦小,若以當時清朝宮廷太監的標準來衡量,他是根本不夠資格的。
可一次偶然的機會,李蓮英聽說在宮廷中有一個太監是他老鄉,且是同一村的。於是李蓮英大膽地去找了這個老鄉。
李蓮英當時很窮,沒有錢買東西去送禮。他知道這位老鄉很重鄉情,但怎樣才能引起老鄉的注意卻一直困擾著他。
終於,他想出了一個辦法。一天,他瞅準了正當這位老鄉出來當值時才去報名,然後用一口地道的家鄉話說出了自己的姓名與籍貫。李蓮英的這位老鄉聽了這聲音,身體不由得抖了一下,遂抬頭看了看眼前的這位小老鄉,心裏暗暗記了下來。
後來,在這位老鄉的幫助下,李蓮英做了慈禧太後梳頭屋裏的太監,以梳得一頭好發型深得慈禧寵愛,最後成了慈禧太後麵前的大紅人。
李蓮英隻說了幾句話,就博取了對方的注意與好感,但要注意的是,這幾句話是家鄉話,是鄉音,而對方也恰巧是同鄉人,且又同處異鄉,在這種情況下,李蓮英輕而易舉地爭到了一個名額就不足為奇了。
用家鄉話作見麵禮,可以說是獨樹一幟的,它不需要物質上的東西。在這坦克,有一點相當重要的,那就是運用這種方法的場合,最好是在異鄉,因為在異鄉才會有戀鄉情緒,才會“愛鄉及人”,這時再來個“他鄉遇老鄉”,哪有不欣喜之理。對方離鄉愈久,離鄉愈遠,心中的那價情就愈沉、愈深。因此,越是這種情況,越要運用“鄉音”這種技巧,你就會得到老鄉所給你的種種好處。
(2)利用鄉產作為人情話的契機
在與老鄉打交道時,一般人都會有這樣一種想法:既為同鄉,理應幫忙,如還用禮物與之,這不太俗了嗎?這種想法在某種特定意義上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廣義來說,則是謬論。
老鄉與其他關係不同之處在於,老鄉之間的關係是以地域為紐帶的,有一份“圈子”內的情存在心上。
“鄉產”也許是很普通的東西,本身並不貴重,但在“鄉產”上所包含的情意卻非“鄉外人”能看出來,體會出來的,它會起到勾起老鄉思鄉之情的作用,然後會在這種感情的支配下……對你這位老鄉“另眼相待”,照顧有加。你再適時加上句“老家的東西,嚐個鮮兒”之類的人情話,效果更佳。
(3)利用鄉情作為人情話的契機
一個人,無論是出自什麼原因,離開家鄉,離開生他的土地,也許開頭並不感到有什麼難過……但時間一久,或在他鄉碰到不習慣的生活習俗,或遇到挫折,他就會感到家鄉的親切,家鄉的美好。也許,這個時候,一具人才會深深的感到,自己在家鄉上有割不斷、丟不掉的感情寄托,那是支持著遊子出外去闖世界的精神依靠。
因此,在遊子的記憶深處,有一塊屬於家鄉的領地,也許,現實的生活會暫時把這塊領地掩蓋起來,而一旦觸及到了這塊領地,那一股思鄉潮就會源源不斷地湧泄出來,如閃電一般,充滿遊子的大腦,觸及記憶的神經。
如此看來,要與一個久離家鄉的老鄉處好關係,有一種特有效的技巧就是:運用你的語言技巧,與老鄉談起家鄉的話題,以此來觸動他的思鄉情緒,達到共鳴,從而使老鄉之間的關係更進一層。
7.同事和諧需要潤滑劑
誰都希望有一個和諧的工作氛圍,一天八小時,一周五個工作日,一個人很大部分時間、精力是在工作環境是渡過的,如果同事之間矛盾不斷,整天別別扭扭,每天一踏上上班的路就想起與誰誰的不愉快,那麼工作就成了一種負擔和刑罰。要想避免這種狀況的發生,工作過程中掌握說人情話的技巧,善於以人情話潤滑同事之間的關係是個簡便易行又有效的選擇。
一般人在初次上班與同事拉關係時,試圖通過一些日常的人情話引誌對方興趣,但總是選擇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題。例如最典型的話:“今天天氣不錯啊!”“是啊,氣溫也不高,挺舒服的。”
這種公式化的對話根本說算不上人情話不能給新接觸的同事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樣的對方會覺得你沒有什麼特別之處。這樣的我談無異是浪費時間、浪費精力。
也許有人會認為,第一次與同事見麵時講話太冒昧是不懂得社交禮節,所以有所顧忌。其實大可不必考慮這麼多。例如你可以很自然地這麼說:“最近我和父親相處不太好,可在昨天我們居然高高興興地談了一個下午;誤會完全解開了……”
或者說:“這幾天太熱了,我幹脆剃成光頭,朋友們都認不出我了……”以自己的近況為題材是一種很好的開場白。
選擇說話的內容,要考慮工作場合及時間。隻有針對性地說話,才能加深彼此的印象。
初次見麵若想給同事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必須先消除彼此間的距離。某單位有一次邀請某位先生上台演講,他用自嘲的語言一開始就消除了與觀眾間的心理距離。他說:“今天我第一次與各位見麵,特意穿了一雙漂亮的新皮鞋,因為擠公共汽車趕路的緣故,新皮鞋張了嘴……腳也起了泡……”
隻有盡快地消除初次見麵的陌生感,才能給新同事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象。由於我們一半時間都在工作場合度過,因此說話在有時候會流於形式。如何引起新同事注意,就在於如何選擇話題。聰明的你,何不運用創意製造奇跡呢?
在公司裏,同事之間免不了互相幫幫忙,你對這種事情應當采取什麼態度呢?平常我們總說“助人為樂”,但是,在辦公室戰場上,怎樣助人,才能真正成為樂趣,才能被雙方所接受呢?
隻要是人,都會有善、惡之分,但是在辦公室裏交朋友卻不可以如此,最好是一視同仁地與他們打交道。
同事之間要能同甘共苦。“今天如果不加班的話,工作是怎樣也趕不完的!”假如有一位同事一邊看表,一邊歎氣地說這些話時,你也許會說:“唉!真是夠辛苦的啦!要不要我來幫你忙啊!”若能對他這麼說的話,那位加班同事的內心該會多麼感激啊!今天我幫你忙,明天你也許變成你幫我忙了,這種情形在工作上也是經常發生的。
此外,不要在同事背後飛短流長。喜歡說別人是非的人,也許正表示了他本人多少還有點不成熟,這樣子的談話雖然可以發泄心中的苦悶,而且大家也都知道說別人壞話是很不好的行為,可還是免不了要說一說別人的是非。然而經常說別人是非給對方聽的人,有一天連對方都會成了他批評的對象,因此慢慢地大家都會對他敬而遠之。
同事們在一起相處的時間久了,就會不可避免地產生矛盾,進而引發爭執。爭執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處理爭執。處理得好,能使一切矛盾消解,甚至能讓雙方因此得到進一步的溝通。而若處理不好,便會引發更多的問題來。既然處理爭執的問題如此重要,該如何著手呢?
(1)同事哭泣的時候
表示你的關切及協助的意願,但不要阻止他哭泣,因為哭泣可能是緩解情緒的好方法。給他一些時間來恢複平靜,不要急著化解或施予壓力。
最後再問他哭泣的原因,如果他拒絕回答,也不必強求;若他說出不滿或委屈,隻要傾聽、表示同情即可,千萬不要貿然下斷語或憑自己喜惡提供解決的方法。
(2)同事憤怒的時候
當同事憤怒的時候,你千萬不能以同樣的情緒對待,那會使爭執進一步激化,但敢不能妥協……對自己的意見除了要堅持外,還可以向對方表示你希望雙方能冷靜地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
待對方冷靜下來之後,你就可以詢問他生氣的原因所在,詢問時一定要照顧到對方的情緒,不要說些與此無關的廢話。總之,一切都要建立在諒解和寬容的基礎上。
(3)同事冷漠的時候
不要有任何臆測,你可以不經意似地問他“怎麼了?”如果他不理會,不妨以友善態度表示你想協助他。
如果他因感情或疾病等私人問題影響到工作情緒時,建議他找人談談或休假。
(4)同事不合作的時候
切勿一味地指責對方或表示不滿,最好找個時間兩人好好談談。因為這個時候更需要的是體貼的人情話,若對方因工作繁多、無法配合,則可再安排時間或找他人幫忙;但若是純粹地不合作,則更需多花時間溝通,尋求問題的症結及解決辦法。謹記:要充分利用人情話這一潤滑劑,說不定還能因充分的溝通而化敵為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