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總是分辯說:“沒有那麼多值得我去讚美的事情,我哪有心情天天唱讚歌。”實際上,值得我們讚美的事情隨處可見。從另一個角度,讚美不單是對一件事情結果的肯定,更可以作為改變一件事情的結果的手段。從現在開始,把讚美之詞掛在嘴巴上……你會發現自己可以擁有一個如此和諧的人際關係。
1.一句讚揚的話能夠改變一個人每個人都會認為自己很重要,自己做的事大多數都是正確的。在他看來,世界上唯一重要的就是他自己。當然,在這裏不是宣揚“人人都自私”的觀點。每個人身上都有對自己的滿足感,還有重要感,成熟感。光是他們自己感到了還不滿足,他們需要外界對他們的認同……在這種認同中他們感到社會已注意到他們的存在,心裏在想:我還是蠻重要的,瞧這件事我辦得多好。
一些話語比如“你行的,你一定行,”“你是天才,你是個天分很高的人”,“你是個很好的姑娘”,諸如此類的暗示性的語言能使人在舉止不定的時候重新獲得勇氣。
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在某一所中學找到一個班,他向班主任說明了這個實驗會讓他看到一個奇跡,因為他在許多學校、許多人中間都做過此類實驗,結果很成功。
他在暗中觀察了很長時間,他發現班上有一個相貌平平,毫不起眼的姑娘,於是他找了個機會,把全班(除了那位女生)召集到了一塊,向他們說了他的打算。這位心理學家告訴學生們,從今以後,所有的學生都要把那位未到場的女生當作全班最漂亮、最迷人、最美麗的姑娘。三個月後,將會有奇跡出現。
於是,從那天起,學生們對那位姑娘的態度變了,再也不是以前冷冰冰的態度了。
剛開始那位女生受寵若驚,她驚奇地看著男生把別的相貌較好的女生撇在一邊不理而向她大獻殷勤,而女生們也帶著欽羨的目光向她這邊張望,老師們上課時對她的態度也變了,每次提問時,總是叫她的名字,當她答對了的時候,便會得到誇獎。那位姑娘就像墜入夢境一樣,她不明白這些天來自己怎麼會由一個灰姑娘一下於就變成了眾人心目中的白雪公主。
一個星期過去了,人們仍像眾星捧月一樣對待她。於是她就開始注意自己的形象了,她的眉頭舒展了,她的胸脯挺起來了,由於笑聲經常陪伴著她,她的心情也漸漸地開朗、愉快了起來,經常與朋友們在一起盡情地玩樂。
兩個月過去了,全班同學都驚奇地發現她與以前大不相同了。雖然容貌上不能算是美麗絕倫但也楚楚動人,而且微笑常常掛在嘴邊,有的同學還說那是像明星的微笑。後來,班上選班長,大家一致投票選那位姑娘,也許開始實驗時,大家是在逢場作戲,可是到了後來,人們都是誠心實意的了。
任何一個人的成功的道路都不是平坦的,對那些從小就經曆苦難的人更是如此。尤其是在也們最困難的時候,在他們感到前途渺茫看不到出路的時候,他們需要的不是同情的眼淚也不是深切的惋惜,往往一句讚賞或鼓勵的話語就會讓他們樹立起信心,去克服困難,去迎接挑戰。
2.讚美能最快地改變你與他人的關係在現實生活中,讚美與恭維不僅僅是一種現象,還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藝術。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一句精彩的讚辭可以代替我十天的口糧。”
讚美別人,恭維別人,其實是一種智慧、一種策略,是人際關係至高無上的“潤滑劑”。而且這種美麗的言詞又是免費供應,如此“於人有利、於己無損而有利”的事,又何樂而不為呢!
讚美他人和巧於恭維是一種博取好感和維係好感最有效的方法。
美國前總統威爾遜在競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時候,也應用讚美他人和巧於恭維的這種方法:有人發布威爾遜多年以前所寫的一封信,在那封信裏,他表示要將某議員打得一塌糊塗。在信件發布不久以後,在華盛頓的某一場宴會中,那位議員也在座,威爾遜在他的演說辭裏,對那位議員的品格和他所以博得名譽的緣由讚譽倍至。過了不久,威爾遜又和該議員碰麵了,那位議員與原來判若二人,對威爾遜十分熱情客氣並在競選中支持了威爾遜。
可以說讚美他人、巧於恭維是博得他人好感、獲得他人讚同的一把金鑰匙。把讚揚送給別人,就像把食物施給饑餓的乞丐。在許多時候,它就像維生素,是一種最有效果的食物。
無論無何,人總是喜歡別人奉承的。有時,即使明知對方講的是奉承話,心中還是免不了會沾沾自喜,這是人性的弱點。換句話說,一個人受到別人的誇讚,絕不會覺得厭惡,除非對方說得太離譜了。
讚美,這既是一種至高的說話技巧,也是增進人們之間情感的重要橋梁,把讚語掛在嘴邊你會發現,你的身邊不再有敵人。
3.總能找到讚美的理由
我們常會碰到一些難纏的人,講道理他不聽,軟說強求都無效,而且有時他還對你抱有一種固執的敵意,你會說,對這樣的人有一份同他對話的耐心就不錯了,難道也要去讚美不成……
千真萬確。因為此時此刻,恰恰隻有讚美才能解開這個死結。
華克公司承包了一幢辦公大廈的建築工程,它必須在合同規定的日期內完工。開始一切順利,眼看工程就要完工了,突然,負責供應樓內裝飾材料的供應商聲稱,他不能按期交貨了……這樣整個工程都將受到影響,不能按期交工,麻煩可大了,將受到巨額的罰款,這麼重大的損失隻因為一個人。
電話,爭吵,討論都沒用。於是高先生去了紐約,去找這個供應商。高先生徑直走進那家公司董事長的辦公室,但是高先生並沒有責備對方,而是從讚揚開始,他說對方的姓在這個地區是獨一無二的。這讓這位董事長很意外。
他足足用了很長的時間談論他的家族及祖先。等他說完了,高先生又恭維他一個人支撐那麼大一個公司,並且比其他同類公司生產的銅製品都好。於是董事長堅持要請高先生吃飯。在吃飯的過程中高先生又說了一些其他的事情,始終沒說來訪的目的。
午飯後,還是這位董事長主動提到了實質問題,由於高先生給他帶去了很多的快樂,董事長答應將按合同交付產品。
高先生甚至沒有要求,就達到了目的。那些材料準時送到,他們也按期交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高先生也用大多數人的方法,去爭論、衝動,結果又會怎樣呢?結果肯定不會如此完美。
從讚揚和欣賞開始更容易說服他人。做魚有腥味,可以加料酒去腥,肉骨頭燉不爛,可以滴幾點醋。這些都是一物降一物的道理。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善用這個道理的人,事半功倍,不善用這個道理的人,吃力不討好。
我們再來看看亞當森是怎樣通過讚美達到化解敵意的目的的。
美國著名的柯達公司創始人伊斯曼,捐出巨款在羅徹斯特建造一座音樂堂、一座紀念館和一座戲院。為承接這批建築物內的座椅,許多製造商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但是,找伊斯曼談生意的商人無不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一無所獲。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優美座位公司”的經理亞當森,前來會見伊斯曼,希望能夠得到這筆價值9萬美元的生意。
伊斯曼的秘書在引見亞當森前,就對亞當森稅:“我知道您急於想得到這批訂貨,但我現在可以告訴您,如果您占用了伊斯曼先生5分鍾以上的時間,您就完了。他是一個很嚴厲的大忙人,所以您進去後要快快地講。”
亞當森微笑著點頭稱是。
亞當森被引進伊斯曼的辦公室後,看見伊斯曼正埋頭於桌上的一堆文件,於是靜靜地站在那裏仔細地打量起這間辦公室來。
過一會兒,伊斯曼抬起頭來,發現了亞當森,便問道:“先生有何見教?”
秘書把亞當森作了簡單的介紹後,便退了出去。這時,亞當森沒有談生意,而是說:
“伊斯曼先生,在我們等您的時候,我仔細地觀察了您這間辦公室。我本人長期從事室內的木工裝修,但從來沒見過裝修得這麼精致的辦公室。”
伊斯曼回答說:“哎呀!您提醒了我差不多忘記了的事情。這間辦公室是我親自設計的……當初剛建好的時候,我喜歡極了。但是後來一忙,一連幾個星期我都沒有機會仔細欣賞一下這個房間。”
亞當森走到牆邊,用手在木板上一擦,說:
“我想這是美國橡木,是不是?意大利的橡木質地不是這樣的。”
“是的,”伊斯曼高興得站起身來回答說:“那是從英國進口的橡木,是我的一位專門研究室內橡木的朋友專程去英國為我訂的貨。”
伊斯曼心情極好,便帶著亞當森仔細地參觀起辦公室來了。
他把辦公室內所有的裝飾一件件向亞當森作介紹,從木質談到比例,又從比例談到顏色,從手藝談到價格,然後又詳細介紹了他設計的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