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把握分寸是上司麵前說話的關鍵(1 / 3)

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中總要遇到幾個上司。我們個人的職業進展很大程度上操在上司手裏,說話稍不留神,上司心目中可能已經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往大了說影響晉升……往小了說可能下個月幾十塊錢的獎金稀裏糊塗就被扣掉了。總之,在上司麵前說話還是小心為妙。

1.察言觀色是上司麵前說話的基本功經常聽到這樣的抱怨:晚輩怪長輩偏心;下屬怪上司隻心疼心腹;業務員怪老板隻看重主管……一味地認定是對方不能一碗水端平,似乎很少有人會檢討一下,為什麼那些人會討人喜歡,讓人疼。或許就是因為那些人擁有別人所沒有的優勢,才會受到不一樣的對待啊!

又何必忿忿不平地嚷嚷呢?

與其讓不平衡的心態跟著自己走一生,何不嚐試改變一下,看看是否也像別人一樣找著了春天!

既然話通常不是對著自己說的,那麼就得看看對方臉色,再適當的表達,才不會出錯。

當別人煩躁的時候,卻湊上去嘀嘀咕咕;或是人家正興高采烈,卻一不小心澆他一頭冷水,都是太不知趣了。當然,如果要讓對方同意自己的想法,更是要看看對方的臉色,再選擇合適的表達方法。所以,看人臉色過日子沒什麼不對,反而那些從來不去管別人感覺的人,才需要好好反省一下。

腰杆子一向頗直的劉羅鍋就是一個例子,他的能力強、有原則,可是溝通起來可機靈得很,讓乾隆皇帝不寵愛他都不行。

有一回宰相劉墉陪乾隆皇帝聊天,乾隆很感慨地說:“唉!時光過得真快,就快成了老人家嘍!”

劉墉看看皇帝一臉的感傷,於是說:“皇上您還年輕哩!”

“我今年45歲,屬馬的,不年輕啦!”乾隆搖搖頭,接著看了一眼劉墉問:“你今年多大歲數啦?”

劉墉必恭必敬地回答:“回皇上,我今年45歲,是屬驢的。”

乾隆聽了覺得很奇怪,於是就問:“我45歲屬馬,你45歲怎麼會屬驢呢?”

“回皇上,皇上屬了馬,為臣怎敢也屬馬呢?隻好屬驢嘍!”劉墉似笑非笑地回答。

“好個伶牙俐齒的劉羅鍋!”皇上撫掌大笑,一臉的陰霾盡失。

一個擅於察顏觀色的人,一定善體人意,機靈乖巧。能了解對方在想什麼?需要什麼?什麼事情都逃不過他的眼睛。

這是一種天賦,有些人天生就比較敏感,能很輕易地看出別人的情緒反應。擁有這種知己知彼的能力,做起事情來就容易百戰百勝。所以這是一種溝通上的優勢,有了這種優勢,溝通時就輕鬆多了。

通過觀察,可以洞察先機,知道對方的想法,就算覺察對方有不同的意見,心裏也有數……可以在心裏有所準備,事先化解;也可以對別人的反應,妥善安排自己的進退應對,依照對方的反應,適時給予鼓勵讚美,把話說在適當時機,剛好說進對方的心坎裏;發現對方不悅,臨時殺車,避免溝通惡化,見風轉舵隨機應變,事情就不會搞砸了;隨時留心對方的臉色,適可而止地指責,讓對方有個台階下。這樣子的溝通,一切都掌控在自己的手中,還能不順暢嗎?

雖說察言觀色是一種天賦,其實也是可以學習的,怎麼學呢?

——和別人說話的時候,要慢半拍,仔細看看對方的表情,判斷一下自己的這句話會引起什麼反應。

傳遞壞消息時:“我們似乎碰到一些狀況……”你剛剛才得知,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出了問題:此時,你應該以不帶情緒起伏的聲調,從容不迫的說出本句型,千萬別慌慌張張,也別使用“問題”或“麻煩”等字眼,要讓上司覺得事情並非無法解決。

上司傳喚時說:“我馬上處理。”冷靜、迅速的做出這樣的回答,會令上司直覺的認為你是有效率聽話的好部屬。

表現出團隊精神時說:“莎拉的主意真不錯!”莎拉想出了一個連上司都讚賞的絕妙點子,趁著上司聽到的時刻說出本句型,做一個不忌妒同事的部屬,會讓上司覺得你本性善良……富有團隊精神,因而另眼看待。

閃避你不知道的事時說:“讓我再認真地想一想,三點以前給你答複好嗎?”當上司問了你某個與業務有關的問題,而你不知該如何做答時,千萬不可以說“不知道”,可利用本句型暫時解危,不過事後可得做足功課,按時交出你的答複。

2.學習欣賞你的上司

一個人能夠成為管理階層,自然有他過人之處(以裙帶方式升級的自當別論)。因此作為下屬,應該學習欣賞你的上司,不應養成看不起上司的習慣。

“你當年如沒有我幫助,哪會有今天?”

“你若非夫憑妻貴,能升得這麼快嗎?”

“你一生就是好運!”

這些不切實際的想法,不單對你的工作沒有絲毫幫助,還會阻礙自己向上的拚勁。因為不論他是靠什麼人升級,或全靠運氣,好歹他今天也是你的上司。

在背後常常說上司不是的人,不會受到別人的尊敬。如果偶然為之,別人也當是訴苦,如常常這樣,別人便會覺得你隻會看不起別人而自己又不努力,因為你可以讓一個樣樣不如你的人作了你的上司,你的能力也好不到哪裏去。

撇開人格不談,單就公事而論,上司必有下屬學習的地方。

例如他沉著、遇事冷靜、富冒險精神或公私分明等,總會有你不足之處,問題是你能否放下對抗之心去欣賞別人而已。

在上司身上找尋一些能令你欣賞的地方並表達出來,不單可把許多怨氣消除,容易容忍和接納他。更重要的,是可以學到自己沒有的長處。

如你能欣賞你的上司,他自會在日常的交往中察覺得到,就正如他能在言談中知道你對他不敬一樣。沒有上司會拒絕別人尊敬的,有人欣賞絕對是快樂的事。

3.指出上司錯誤的技巧

有位朋友最近很不開心,他因為在開會的時候指出了上司的錯誤,事後被召去痛斥一頓……他覺得自己是對公司關心,才會指出上司錯誤,不料反被指責,因此不快。

這位朋友的出發點無疑是好的,但他卻不懂選擇場合,也太欠缺技巧了。

任何人都不想當眾被指出錯誤,更何況是你的上司?

開會時眾目睽睽,你竟然把他的錯誤抖出來,叫他的麵子往哪處放?況且你是他的下屬,豈不是說他不如你?也難怪他會生氣要對你發泄。

即使並非是開大會隻有你與上司兩人,你也不宜直接指出他的錯誤,特別是上司的自尊心最重要,你要指出其錯誤時,須懂得避重就輕,要婉轉但能清楚地傳達意思。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上司寫的英文信中有某個字用錯了,把整個意思都歪曲,做秘書的可以婉轉地問上司,表示自己不明白這個字的解釋,請他指點,待他說明以後,可以問他那個字是否與另一個(正確的用字)相同,此時上司應心領神會,可能會說用你提的字也可以……那時你便可將之更改。

其實,隻要下屬能時常記住自己的身份,便不難避免直說其非的錯誤。

4.與上司聊天時,說你應該說的話與上司打交道時,必須時刻小心才是。當上司問你任何一個問題時,在你的腦際都要很快閃過一這類念頭:他提問的真正“目的”何在?然後針對他的“目的”,具體地回答,而並非問什麼都如實地回答。

我們說上司麵前不要直言不諱,而是說你應該說的話,或許有人會老大不高興地說,這樣是否人品有問題?為什麼不說真話?你難道沒有看到教科書上都說,人不能說假話嗎?

在這裏要強調的是,所謂的不要直言不諱,也並不是讓你滿口胡說八道。人家問你是財經大學畢業的嗎,你答成了清華大學,這當然是不可以的。

但是接下來,當對方問你:“當初為什麼先去當兵?”此時你就不要傻裏傻氣地回答:

“因為考不上大學,隻好去當兵。當兵回來有加分,所以考取了。”這未免太離譜了,哪有人自揭瘡疤的?這種問題是查無實據可以美化的,自然要美化一番。正確的答法:“當時生了一場重病,因此誤了考試。而當兵的役期到了,病也好了,隻得去當兵。”與上司聊天尤其是閑聊時,往往在上司的隨意麵前放鬆警惕而口不擇言,說出一些本來不該說、平常不敢說的話,其結果會很快反應在上司對你的認識和任用上。

5.不可貿然向上司進言

中國古代法家代表人物韓非認為,部屬不能隨便向上司進言。他的論斷雖有些偏激,但反映了進言宜慎重這個真理。韓非列舉了進言者的十種危險,不妨參考一下:

(1)君主秘密策劃的事,不知情者貿然進言就會有危險。

(2)君主表裏不一的事,誰把這個情況說破,誰就會有危險。

(3)在進言被采納的情況下,如果進言的內容被他人得到了,進言的人就要受到泄密的懷疑。

(4)為官的經曆還不深,還沒得到君主信任時,如果把自己的才能全顯露出來,那麼……即使謀劃成功,也不會受賞;如果謀劃失敗,反而受懷疑。

(5)揭露君主的過失,用道德理論加以指責,那是危險的。

(6)君主用他人的意見獲得成功,並把這個成功歸於自己,知道這個秘密的人會有危險。

(7)強製君主從事自己能力以上的事,這樣的事會讓君主難堪,這個進言者會有危險……

(8)如果君主談論人的品格,又別有所指,接著再談論平庸的人,並有煽動之意,幕僚們就要有所警惕。

(9)讚揚君主寵愛的人,如果你想接近他,就會受到懷疑;指責君主厭惡的人,如果是試探,你也會受到懷疑。

(10)在向君主進言時,隻說大話,毫無針對性,當仔細討論時,就會讓人反感;如果發言過於小心,就會被認為是愚笨;如果高談闊論自己的計劃,就會被斥為信口開河。

6.不要和上司稱兄道弟

我們不一定要把組織弄得像軍隊一般的嚴謹,但對於上司和下屬的關係也應劃分清楚;

不可有搪塞馬虎、得過且過的想法。凡事輕率隨便的態度,往往給人無法信賴的感覺。

主從關係必須嚴格劃分,不可亂了分寸,權責不明、未經授權而強出頭,對所指派的任務也任意曲解、自作主張,將使整個組織失控。

舉個較為淺顯的例子;行進間如遇上級,必須等長官通過自己再行進;上、下台階時,必須先停止、行注目禮後再隨後前進。

在企業組織中,上下之間的關係最容易混淆;常有衝犯、而不自知。年輕氣盛的員工,隻為突顯、膨脹自己的角色,往往不知禮貌,動輒直呼長官名字,或者幹脆稱兄道弟,這些沒大沒小的幼稚行徑,都是辦公室裏的忌諱。

上級有事召見時,切忌推三阻四、耍“派頭”,給人氣度不凡且又成不了大事的印象。

尤其不可打斷他人的談話,有意見時須待他人告一段落再表達自己的意見。

交談對象若為上級主管,不可省略對他的職稱,必須冠以“某某科長”、“某某主任。”

等尊謂;即在平輩間,也不可疏於禮貌,應以“先生”、“小姐”或以“某科長”、“某主任”等稱呼為恰當。

7.在公開場合提意見要把握分寸中國人是最講究麵子的,這種偏好源自五千年的文化,又紮根於倫理型的社會人際關係的網絡之中,根深蒂固,幾乎無人能夠幸免。

好麵子,其實就是要做到一團和氣,要“和為貴”。人人頭上有青天,各自相安無事,自然皆大歡喜。這是中國人處理人際關係、整合全社會的一個獨待方式。從中國人在飯館爭著付錢到婚娶喜宴上的“見麵禮”,無不透露出中國人的“麵子”哲學。因此,就中國的傳統而言,在公共場合,都是比較注意麵子的,不但給別人麵子,自己也要爭麵子。

這種“麵子”哲學的另一麵便是除非迫不得已,決不首先撕破麵子。即使是對手心裏已藏滿刻骨仇恨,並且毒計連篇,表麵上卻依然麵帶微笑。而一旦有人敢於直言不諱,不給別人麵子,這在中國人眼裏已是具有相當的敵意了,甚至是發出挑戰的信號。因為在邏輯上我們可以很方便地作出推論,即首先撕破了麵子,那就肯定是出於迫不得已,或者是受人脅迫,或者便是心有怨氣而不得不發。

領導也是中國人,我們都是中國人,即使這種“麵子”哲學是錯的,但在中國這種文化氛圍和社會環境下,我們都會不可避免地套用中國人獨特的思維習慣和模式,得出相似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