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領導的眼裏,如果自己的下屬在公開場合使自己下不了台,丟了麵子,那麼這個下屬肯定是對自己抱有敵意或成見,甚至有可能是有組織、有預謀的公開發難,正如一位心理學家所說的那樣:“人們都喜歡喜歡他的人,人們都不喜歡不喜歡他的人。”這樣,在公開場合不給領導留麵子的結果便是,領導要麼給予以牙還牙的還擊,通過行使權威來找回麵子,要麼便懷恨在心,以秋後算賬的方式慢慢報複。
這種結果,自然是下屬在提出批評和意見時所不願看到的,也違背了他的初衷。他大概忘記了,無論是領導,還是他本人,都是中國人,都生活在充滿人情兒、十分講究人際和諧的同一個社會中。
領導十分注意自己在公開場合,特別是在其他領導或者眾多下屬在場的時候,這決不僅僅是因為有個文化的潛意識在作祟,更是在於領導從行使權力的角度出發,維護自己權威的需要。這種需要因受到公開的檢驗而變得更加強烈甚至是不可或缺。
如果下級的意見使領導感到難堪,即使他是出於善意的願望,即使他的確是“對事不對人”,但其結果卻必然是一樣的:使領導的威信受到損害,自尊受到傷害。
威信受到損害,便會使權力的行使效力受到損失。它影響到領導在今後決策、執行、監督等各個方麵的決定權和影響力。因為人們不禁要問,他說的是否都對呢?是否會產生應有的效果……這樣,下級在執行中便多了幾分疑慮,這必然會降低領導權力的有效性。因為服從越多,權力的效果就會越好。行使權力必須要以有效的服從為前提;沒有服從,權力就會空有其名。
自尊受到傷害,是最傷人的感情的,因為它觸動了人最為敏感的地帶,挫傷了“人之所以為之”的信條。在公開場合丟麵子,這說明領導正在失去對下級的有效控製,於是,人們不禁對他個人的能力乃至人格都產生了懷疑。因此,無論是誰,身處此境,最先的反應肯定是怒火中燒,而不是理智的對意見內容的合理性的分析。那麼,此後的一係列舉動肯定都是很情緒化的。即使他很有麵子、很得體地將這件事掩飾過去,情感上的憤怒依然是存在的,這個陰影將會把你美好的印象浸沒,使你在後來飽嚐麻煩,悔恨不已。
因此,當一領導當眾受到下屬的傷害,丟了麵子,即使當場不便發作,日後也會有所忌恨,甚至予以報複。因為如果他不這樣做的話,可能還會有其他人會當庭責難,使他下不了台。“殺一儆百”“殺雞給猴看”的道理正是緣由此處啊!
唐代,魏征也算是唐太宗的心腹之臣了,一向為唐太宗所重用,卻也因為麵子受損的事幾欲殺掉魏征。
一次上朝,魏征當著朝臣之麵犯顏直諫某事,頂得唐太宗麵紅耳赤,大丟臉麵,但唐太宗還算是一個清明有為的皇帝,考慮到自己曾叫大臣“事有得失,毋惜盡言”,所以當堂不好發作。但罷朝之後,卻是怒氣衝衝地嚷道:“總有一天我要殺死你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後問他要殺誰,太宗說:“魏征常常在朝廷羞辱我。”皇後聞言心中大驚,因為唐太宗就有過因不聽大臣勸諫而殺人的事,而且她知道太宗的脾氣,於是急中生智,用當庭恭賀的辦法使唐太宗突然醒悟,才免了其死罪。不過,在魏征死後,唐太宗仍是派人去推倒了他的墳碑,這大概是心中之怒氣長期鬱結不得消散之故吧!
試想,如果唐太宗並沒有這麼英明,並沒有這麼大的胸懷和氣量;如果皇後沒有想出一個好辦法替魏征說情;如果唐太宗對魏征並不是那麼信任和了解,恐怕魏征的腦袋早就搬家了。這其中的經驗與教訓不能不為下屬三思,深以為戒。
所以,下級在公共場合給領導提意見時,一定要注意給領導留有麵子。
留麵子,首先表明你對領導是善意的,是出於對領導的關心和愛護,是為了幫助領導做好工作。這樣,他才願意理智地分析你的看法。
留麵子,還表明你是尊重領導的,你依舊服從他的權威,你的意見並不是代表你在指責他,相反,你是在為他的工作著想。
留麵子,其實就等於給自己留下了充分的餘地,下屬可利用這個餘地同領導在私下裏進行更為深入的交流和探討。同時這個餘地還表明,下屬隻是行使了一定的建議權,而領導仍保有最終決斷的權威。留有餘地,還會使下屬能夠做到進退自如,一旦提出的意見並不確切或恰當,還有替自己找回麵子的餘地。
當然,我們講,公開場合提意見要注意領導的麵子,並不是鼓勵下屬“見風使舵”,做“老好人”。我們是非常讚成對領導多提建議性的寶貴意見的,同時也對直言不諱,敢犯龍顏者表示深深的敬意,我們的著眼點隻是在於提意見要注意場合、分寸,要講究方式、方法。
曆史的經驗證明,如果隻注重提意見的初衷和意見的合理性,而不去考慮它的實際效果……這樣的勸諫隻能給下屬帶來災禍。我們衷心地勸戒每一位下屬,一定要在公開場合給領導留麵子。
8.以請教的方式提建議
下屬提出一個建議,試圖讓領導接受,這不僅取決於建議內容本身的合理性,還往往取決於下屬提出建議的方式。注意提建議的方式方法,就是要時刻注意領導的心理感受和變化軌跡,就是要求下屬在提出建議的時候首先要獲得領導的心理認同。
許多的經驗表明,以請教的方式提出建議更易讓領導接受。
請教,是一種低姿態。它的潛在含意是,尊重領導的權威,承認領導的優越性。這表明,下屬在提出意見之前,已仔細地研究和推敲了領導的方案和計劃,是以認真、科學的態度來對待領導的思想的。因而,下屬的建議應該是在尊重領導自己的觀點基礎之上的,很可能是對領導觀點的有益補充。這種印象無疑會使領導感到情緒放鬆,從而降低對你建議的某種敵意。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當你還是個高中生的時候,你會遇到初中的小弟弟……小妹妹向你請教各種問題,充滿敬仰地要求你談談自己的學習方法,等等。這時,無論你多麼不高興,多麼忙,你都會帶著一絲驕傲解答他們每一個稚嫩的問題,並從他們的目光中得到某種心理滿足。如果我們能靜下心來仔細分析這樣的經曆就會發現,成就感是多麼牢固地根植於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深處。別人向我們求教,這就表明自己在某些方麵是具有優越性的,如果說我們受到了崇拜,這大概有點兒過分,但說我們至少受到了重視……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卻是一點兒也不假。在被別人請教時,我們心中湧起的愉悅感和自豪感往往是並不能為我們自己所清醒意識到的,但它卻主宰著我們的情感,甚至是我們的理智……每一個健康的、心智正常的人都會對這種感受樂此不疲,即使是領導也不例外。
請教的姿態,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更有內容上的意義。這樣你可以親自聆聽領導在這方麵的想法,這種想法在很多時候是他真實意誌的浮現,而他卻並未在公開場合予以說明,而且很有可能是下屬在考慮問題時所忽略了的重要方麵,這樣,在未提出自己意見之前,應先請教一下領導的想法,可以使你做到進退自如。一旦發現自己的想法還欠深入,考慮的不是很周到,你還有機會立刻止口,回去後再把自己的建議完善一下。如果你的建議僅僅是源於未能領會領導的意圖,那麼,你的建議不僅是毫無意義、分文不值,而且還暴露了你自己的弱點,這對你決非是什麼幸事。
向領導請教,有利於找出你們的共同點,這種共同點,即包括在方案上的一致性,又包括你們在心理上的相互接受。
許多研究者都發現,“認同”是人們之間相互理解的有效方法,也是說服他人的有效手段,如果你試圖改變某人的個人愛好或想法,你越是使自己等同於他,你就越具有說服力。
因此,一個優秀的推銷員總是使自己的聲調、音量、節奏與顧客相稱。正如心理學家哈斯所說的那樣:“一個造酒廠的老板可以告訴你一種啤酒為什麼比另一種要好,但你的朋友,無論是知識淵博的,還是學識疏淺的,卻可能對你選擇哪一種啤酒具有更大的影響。”而影響力是說服的前提。
有經驗的說服者,他們常常事先要了解一些對方的情況,並善於利用這點已知情況,做為“根據地”、“立足點”,然後,在與對方接觸中,首先求同、隨著共同的東西的增多,雙方也就越熟悉,越能感受到心理上的親近,從而消除疑慮和戒心,使對方更容易相信和接受你的觀點和建議。
下屬在提出建議之前,先請教一下自己的領導,就是要尋找談話的共同點,建立彼此相容的心理基礎。如果你提的是補充性建議,那就要首先從明確肯定領導的大框架開始,提出你的修正意見,作一些枝節性或局部性的改動和補充,以使領導的方案或觀點更為完善,更有說服力,更能有效地執行。
如果你提出的是反對性意見呢?有人會說,這到哪裏去找共同點呢?其實不然,共同點是不僅僅局限於方案內容本身的,還在於培養共同的心理感受,使對方願意接受你。而且,可以說,越是你準備提出反對,你就越可能招致敵意,因而越需要尋找共同點來減輕這種敵意,獲得對方的心理認同。此時,雖然你可能不讚成你的上司的觀點,但你一定要表示尊重……表明你對它的理性的思考。你應設身處地地從領導的立場出發來考慮問題,並以充分的事實材料和精當的理論分析作依據,在請教中談出自己的看法,在聆聽中對其加以剖析,隻要你有理有據,領導一定會心悅誠服地放棄自己的立場,仔細傾聽你的建議和看法。在這種情況下,領導是很容易被說服,采納你的意見和建議的。
請教會增強領導對下屬的信任感。當你用誠懇的態度來進行彼此的溝通時,領導會逐漸排除你在有意挑“刺”兒,你對領導不尊重等這些猜測,逐漸了解你的動機,開始恢複對你的信任。
社會心理學家們認為,信任是人際溝通的“過濾器”。隻有對方信任你,才會理解你良好的動機,否則,如果對方不信任你,即使你提出的動機是良好的,也會經過“不信任”的“過濾”作用而變成其他的東西,這種東西往往是被扭曲了的,帶有懷疑主義的色彩,這使得他不可能很理智地去分析你的意見和建議,你的每一句話都會被與你的“不良”動機聯係在一起。
9.迂回地表達反對性意見
春秋時期,齊景公放蕩無度,喜歡玩鳥打獵,並派專人燭鄒來專管看鳥。一天,鳥全都飛跑了,齊景公大怒,要下令斬殺燭鄒。這時,大臣晏子聞訊趕到,他看到齊景公正處在氣頭上,怒不可遏,便請求齊景公允許他在眾人之前盡數燭鄒的罪狀,好讓他死個明白,以服眾人之心。齊景公答應了。於是,晏子便對著燭鄒怒目而視,大聲地斥道:
“燭鄒,你為君王管鳥,卻把鳥丟了,這是你第一大罪狀;你使君王為了幾隻鳥兒而殺人,這是你第二大罪狀;你使諸侯聽了這件事,責備大王重鳥輕人,這是第三條罪狀。以此三罪,你是死有餘辜。”
說罷,晏子請求景公把燭鄒殺掉。此時,景公早已聽明白了其中的意思,轉怒為愧,揮手說:“不殺!不殺!我已明白你的指教了!”
這個故事就是下級迂回地批評領導,表達反對性意見,並被領導心悅誠服的接受的很好的一個例證。很明顯,晏子是反對景公重鳥輕人的,但他看到景公正處於氣頭上,直諫反而不妙,於是就采取了以退為進、以迂為直的方法來間接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使齊景公得以領悟其中的利害關係和是非曲直,達到了既救燭鄒之命,又得以說服景公的目的。而且,晏子也避免了直接觸犯景公,給自己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迂回地表達反對性意見,可避免直接的衝撞,減少摩擦,使領導更願意考慮你的觀點,而不被情緒所左右。
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一係列的觀點和看法,它支撐著我們的自信,是我們思考的結果。無論是誰,遭到別人的直言不諱的反對,特別是當受到激烈言辭的迎頭痛擊時,都會產生敵意,導致不快、反感、厭惡乃至憤怒和仇恨。這時,我們會感到,氣竄兩肋。肝火上升……血管賁張,心髒加快,全身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狀態,時刻準備做出反擊。其實,這種生理反應正是心理反應的外化,是人類最本能的自我保護機製的反映。
自然,對於許多領導來說,由於曆事頗多,久經世故,是能夠臨危而不亂,沉得住氣的……不會立即做出過激的反應。而且,許多領導還是有一定心胸的,不會偏狹地受情緒左右,意氣用事。但是,其心中的不快卻是不能自控的,而且由於領導處於指揮全局的崗位上,又加入了權力的因素,領導是很難避免出現憤怒情緒的。下屬的直言不諱,往往會使領導覺得臉上無光,威信掃地,而領導的身份又決定了他非常需要這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