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事到臨頭能以軟話緩解局麵(2 / 3)

由上述例子可知,即使是兩小無猜的發小,地位不同了,也要看人臉色再說話。

3.對付無謂爭執避讓為上

避讓忍耐是中國傳統的生存哲學。低頭是一種大智慧,為爭一時之氣不肯低頭,惹出事來恐怕就不是簡單地低一下頭、說兩句認錯的話就能解決的了。

武則天時代有個丞相叫婁師德,他性格穩重,很有度量。他的弟弟當上了代州刺史,臨行之時,婁師德對弟弟說:“我擔任宰相,你現在又管理一個州,受皇上的寵幸太多了。這正是別人妒嫉的,你打算怎樣對待這些人的妒嫉以求自免災禍呢?”婁師德的弟弟跪在地上,對哥哥說:“從今以後,即使有人朝我臉上吐唾沫,我也自己擦去,決不叫你為我擔憂。”婁師德憂慮地說:“這正是我所擔憂的。人家向你吐唾沫,是對你惱怒。如果你將唾沫擦去,那不是違反了吐唾沫人的意願嗎?別人會以為你在頂撞他,這隻能使他更火。怎麼辦呢?要是人家唾你,你要笑眯眯地接受。唾在臉上的唾沫,不要擦掉,讓它自己幹。”

後人對婁師德教人“唾麵自幹”的這種忍耐,總是嗤之以鼻,認為十分迂腐可笑。事實上,婁師德式的忍,是在訓練一個人的韌性,教人知道如何收斂自己,而非以忍耐為目的。婁師德在武則天時代出將入相,總管邊疆事務三十年,他在兼河源(今新疆於田)軍司馬時,和吐蕃大戰,八戰八克,像這樣勇毅不撓的精神和氣魄,豈是一個畏縮者能夠有的氣質?

富弼是北宋仁宗時宰相,字彥同。因為大度,上至仁宗,下至文武官員都稱他品行優良。

富弼年輕的時候,因聞明伶俐,巧舌如簧,常常在無意之間得罪一些人,事後,他自己也深為不安。經過長時期的自省,他的性格逐漸變得寬厚謙和。所以當有人告訴他某某在說你的壞話時,他總是笑著回答:“你聽錯了吧,他怎麼會隨便說我呢?”

一次,一個窮秀才想當眾羞辱富弼,便在街心攔住他道:“聽說你博學多識,我想請教你一個問題。”

富弼知道來者不善,但也不能不理會,隻好答應了。

眾人見富才子被人攔在街上,都湧過來看熱鬧。

秀才問富弼:“請問,欲正其心必先誠其意,所謂誠意即毋自欺也,是即為是,非即為非。

如果有人罵你,你會怎樣?”

富弼想了想,答道:“我會裝作沒有聽見。”

秀才哈哈笑道:“竟然有人說你熟讀四書,通曉五經,原來純屬虛妄,富彥同不過如此啊!

說完,大笑而去。

富弼的仆人埋怨主人道:“您真是難以理解,這麼簡單的問題我都可以對上,怎麼您卻裝作不知呢?”

富弼說道:“此人乃輕狂之士,若與他以理辯論,必會言辭激烈,氣氛緊張,無論誰把誰駁得啞口無言,都是口服心不服。書生心胸狹窄,必會記仇,這是徒勞無益的事,又何必爭呢……”

仆人卻始終不理解自己的主人為何如此膽小怕事。

幾天後,那秀才在街上又遇見了富弼。富弼主動上前打招呼。秀才不理,扭頭而去;走了不遠,又回頭看著富弼大聲譏諷道:“富彥同乃一烏龜耳!”

有人告訴富弼那個秀才在罵他。

“是罵別人吧!”

“他指名道姓罵你,怎麼會是罵別人呢?”

“天下難道就沒有同名同姓之人嗎?”

他邊說邊走,絲毫不理會秀才的辱罵。秀才見無趣,低著頭走開了。

氣量如海,大度待人,對社會交際的順利進行,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人與人之間經常發生矛盾,在矛盾麵前,若能夠有較大的氣量,以寬容態度去對待別人,即使對無理取鬧者也能以低頭說話輕巧避開其鋒茫,就會在時間的推移過程中,逐漸改變對方的態度,使矛盾得到緩和。

4.功勞麵前更要說低頭話

有人說,低頭話該說的時候自然該說,可是我有了大功勞,正是別人對我感恩戴德或欣賞有加的時候,何必自我作踐說低頭話呢?持這種觀點的人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對人情世故仍是不甚了了,照他這種觀點和做法,估計用不了多久,感恩戴德和欣賞有加就變成了你死我活的仇敵。說到底這些人還是打心眼兒裏把自己看得太高了。

郭解,是西漢的一位俠客,為人行俠仗義,在當時很有聲望。有一次,洛陽某人因與他人結怨而心煩,多次央求地方上的有名望的人士出來調停,對方就是不給麵子。後來他找到郭解門下,請他來化解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這個請求,親自上門拜訪委托人的對手,做了大量的說服工作,好不容易使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時不負人所托,完成這一化解恩怨的任務,可以走人了。可郭解有高人一著的棋,有更技巧的處理方法。

一切講清楚後,他對那人說:“這個事,聽說當地許多有名望的人也來調解過,但都沒有調解成。這次我很幸運,你也很給我麵子,我把這件事解決了。但我畢竟是個外鄉人……占這份功勞恐怕不好。本地人出麵不能解決的問題,由我這個外地人來解決了,未免會使本地那些有頭有臉的人感到丟麵子啊。”他進一步說:“這件事這麼辦:請你再幫我一次,從表麵上讓人以為我沒辦成,等我明天離開此地,本地幾位頭麵人物還會上門,你把麵子給他們,算是他們調解成的,好不好?拜托了!”

郭解很懂得照顧別人的麵子,因為他知道,那些當地的頭麵人物是愛麵子的人。如果得罪了他們,以後還怎麼在這裏混?所以自己還是當個幕後英雄,成全他們的美名吧。

明朝的王守仁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以後,權奸江彬等人嫉恨他功勞大,散布流言飛語說……“王守仁以前是與朱宸濠同謀的,等到已經聽說各路大軍開始征伐了,才擒拿了朱宸濠以自脫。”王守仁聽了這種傳說,於是把朱宸濠交給了協同參戰的張永,使皇帝能夠親獲朱宸濠,滿足自己禦駕親征、生擒逆首的虛榮心。後來張永也在皇帝麵前極力稱讚王守仁的赤膽忠心和謙虛讓功的美德,皇帝明白了事情的真相,於是赦免了王守仁。

龔遂是漢宣帝時代的一名賢良能幹的官吏。當時渤海一帶災害連年,百姓不堪忍受饑餓,紛紛聚眾造反,當地官員鎮壓無效,束手無策,宣帝派年已七十餘歲的龔遂去任渤海太守。

龔遂輕車簡從來上任,安撫百姓,與民休息、鼓勵農民墾田種桑,規定每戶種一株榆樹,一百棵茭白,五十棵蔥,一畦韭菜,養兩口母豬,五隻雞。對於那些心存戒備,依然持刀帶劍的人,他勸道:“為什麼不把劍賣了去買頭牛,務點正業?”經過幾年治理,渤海一帶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溫飽有餘,龔遂名聲大振。

於是,漢宣帝召他還朝,他有一個屬吏王先生,請求隨他一同去長安,說:“我對你會有好處的!”其他屬吏卻不同意,說:“這個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說大話,還是別帶去為好!”

龔遂說:“他想去就讓他去吧!”到了長安後,這位王先生還是終日沉溺在醉鄉之中,也不見龔遂。可有一天,當他聽說皇帝要召見龔遂時,便對看門人說:“將我的主人叫到我這兒來,我有話要對他說!”一副醉漢狂徒的模樣,龔遂也不計較,還真來了。王先生問……“天子如果問大人如何治理渤海的,大人當如何回答?”

龔遂說:“我就說任用賢才,使人各盡其能,嚴格執法,賞罰分明。”

這位王先生連連擺頭道:“不好,不好!這麼說豈不是自誇其功嗎?請大人這麼回答:‘這不是小臣的功勞,而是天子的神靈威武所感化的!’”

龔遂接受了他的建議,按他的話回答了漢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興,便將龔遂留在身邊,加官晉爵。

我們常說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人前低頭,說低頭的話也是這樣,必須正確分析情勢,準確判斷何種情況下低頭話是必不可少的,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5.說錯話後及時認錯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關鍵在於如何處理。做錯事情之後,去向人低聲道歉固然必要,但有時僅靠一句“對不起”是不足以獲得諒解的。以黛博拉的事件為例。有一次黛博拉在同同事談話時稱其上司是“機器人”,結果被上司知悉。於是黛搏拉給上司寫了一張條子,約他抽空談一談,上司同意了。“顯而易見,我用的那個詞絕無其他用意,我現在倍感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