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一切的人,就應包括這位哲學家在內。“都”是幻覺,那就是說從來沒有看到過真象。
想到這裏,他們的破綻就顯示出來了。我們可以問他:
“你是人嗎?”
“這是什麼話?我當然是人!”
“那你看到過真象嗎?”
“沒有。”他隻能這樣回答。否則他就自己否定了自己的幻覺說。
這時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問他:“既然誰都沒有看到過真象,那你何以知道我們看到的都是與真象不同的幻覺呢?”
這位哲學家就很難再自圓其說了。這種方法,可以叫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也就是說用他自己的話來攻擊他,揭示出他話中自相矛盾的地方,從而駁倒他。
齊宣王是個驕橫、喜歡虛榮的人,據《戰國策》記載,有一次齊宣王召見顏蜀,便碰了一個硬釘子。
齊宣王坐在自己的位顯上,露出驕橫之態呼道:
“蜀,走過來!”
顏蜀對此很不滿。他也學著齊宣王那高貴的樣子,竟然對齊宣王呼道:
“王,走過來!”
齊宣王氣得發抖。
左右侍臣慌了,對他喝斥道:“王是人君,你是人臣,王叫你過來。天經地義;你叫王走過來,難道可以嗎?”
顏蜀不慌不忙辯道:“若論道理應該可以。我若走過去、是仰慕王的勢利;而我呼王過來,則是讓王表示趨奉賢士。我覺得與其叫我做仰慕勢利之事,倒不如讓王做超奉賢士的好君王!”
齊宣王盡管心裏明白,但麵對顏蜀這等愛君愛國的高論也不好發作。一場險情就這樣過去了。
首先,在貌似強大的對手麵前,自己的態度要堅毅剛強,旗幟要鮮明,要抱定必勝的信心,始終不渝。
其次,用以揭露強敵的理由要充足有力,舉證要確鑿無誤,不讓對手有空子可鑽。
再次,融機便發,言詞犀利,字字句句都極富分量,極起作用。
最後,釜底抽薪,當頭棒喝。要讓對手感到,再不還以公道,待產生嚴重後果時,就悔之晚矣。
似此,哪怕是對付很有些強權的對手,也能穩操勝券。
不僅如此,反擊的言論或舉動還應比對方的高出一籌,這樣,才能在兩相對照之中,既保持主動地位,又能夠打動對方,產生巨大的說服力或說服作用。
5.把握語言反擊的有效性
在衝突中,我們反擊的目的是調節和改善自己所處的人際關係環境,是為解決矛盾而不是擴大矛盾。這是反擊有效性的重要標誌。良好的口才是戰勝受氣的一大法寶,但良槍在手……用不好也會走火,傷人害己。因此,利用語言進行反擊,必須把握反擊的有效性。
掌握語言反擊的度是反擊有效性的決定性因素。所謂度,就是界限性。根據不受氣的第一大準則,利用語言反擊時,應按照自己對環境的敏銳判斷,明確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準確把握該說什麼、怎樣說、說到什麼程度。也就是說,應根據對語言出口後可能產生的後果的準確預測,確定自己的語言界限。否則,語言不準確或不到位,則會使自己陷入被動尷尬的境地。
掌握語言反擊的度,首先應具有明確的針對性,不要擴大打擊麵。在反擊時,要抓住主要矛盾,丁就是丁,卯就是卯,而不應四麵樹敵,把本來可以爭取的中間力量甚至朋友統統都推到與自己對立的陣營中去,使自己陷於孤立、被動地位。筆者曾在公共汽車上遇到過這樣一件事情。在北京,乘坐公共汽車時,行李超過規定標準應額外買票已是眾所周知,但外地人卻未必了解這一規定。一位肩扛大包的外地人上車後,因購買行李票同乘務員爭執起來。他似乎也挺有道理,責問乘務員道:“我坐火車走了幾千裏都沒因行李多交費,單就你這公共汽車就該多交費?啥子道理!”一句話一下子把乘務員已到了嘴邊的話給噎了回去,不知如何反駁。過了半天,她似乎自言自語道:“就這幫沒素質的外地人把北京給搞亂了。”誰知,這趟從北京站開出的公共汽車上,乘客中三分之二是外地人。她這一句話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乘客們紛紛質問乘務員:“我們這些外地人難道都沒買票?難道都不講道理?這位老鄉初來北京,是他不了解北京的規矩還是他故意蠻橫無理?
這位乘務員依照規章製度認真履行工作職責本沒有什麼過錯,開始時她完全受到大家支持,但她因反擊時語言的度沒有把握好,才使自己一步跨入了困境當中。這是我們在進行語言反擊時應吸取的教訓。所以,語言反擊應三思而後行,話語出口之前先掂量。否則,話語出口如覆水難收,自己會更加受氣。
其次,應控製打擊的力度,不要一棍子把人打死,一句話把人噎死。在大多數情況下,反擊時應為對方留一點餘地,掌握打擊的分寸。因為大多數人都愛麵子,給對方留有餘地,實質上是為緩和彼此間的衝突留下了回旋的空間,也為自己留了一步台階……否則,你把他逼進了死胡同,他別無選擇隻能與你對壘。結果,雙方劍拔弩張,到頭來兩敗俱傷,還是沒有改變你受氣的境地。這並不是我們反擊的目的。然而,在生活中許多人並不能深刻理解這一道理,似乎反擊得越狠越好,實際並非如此。所以說,語言反擊是一門鬥爭藝術。
阿偉暗戀上了佳佳,但佳佳心有他屬,並不為他所動。終於到了佳佳的生日了,阿偉決定在生日party上“火”一把。在搖曳的生日燭光裏,阿偉動情地唱起了“愛,愛,愛不完……”佳佳感覺阿偉在大庭廣眾之中令自己很難堪,但她隻淡淡笑了笑,以舒緩的語調說:
“看不出阿偉平時不聲不響,原來歌喉如此優美。我們該為將來那位有幸擁有他深情歌聲的小姐祝福。”一句話,似是讚美,又似表白,於無聲處給了阿偉當頭一棒。但不知情者不會有任何覺察。既給阿偉留足了麵子,又使自己輕鬆戰勝了受氣。
以上這兩個方麵,可概括為一句話:隻有把握語言反擊的廣度和深度,才能保證語言反擊的力度,有效地達到反擊的目的,使自己避免受氣。
6.運用口才進行反擊的六大技巧在現實生活中,受氣的情形各種各樣,因此在反擊時一定要注意機動靈活,對症下藥。根據不受氣的四大準則,針對語言反擊的特點,可歸納出六大技巧。
(1)針鋒相對,主動突圍
有時候,我們會遇到一些得理不讓人的人。你忍耐,給他留麵子,他不會懂得,也不會領情,反而會變本加厲,得寸進尺。對這種人,隻能采取“堵”的方法,進行積極反擊。
有些人一看到“針鋒相對”就會想到雙方指著鼻子對罵的那種類似於鬥雞的情形。其實……這是口才反擊的下下策。他不仁,你也不義,在對罵中對方撕破了臉皮,你也不過半斤八兩。這種方式實不可取。上上策應以“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氣概,抓住對方的邏輯錯誤,在心平氣和中顯示你的千鈞之力,令對方無地自容。可見,語言反擊的分量不在於個別具有殺傷力的詞彙,更不在於濁詞汙語,關鍵在於運用邏輯推理,以理反擊。
以牙還牙,是一種常用的反擊形式。即運用與對方平行的邏輯推理,達到否定對方的目的,使自己擺脫受氣的境地這種形式,帶有明顯的“鬥”的意味,主要反映人的勇氣和機智。
辜鴻銘在留學英國時,生活的孤獨壓迫著他,常有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思鄉情感。每逢傳統的中國節日,他總要按照古老的中國習俗,設下供桌,擺上豐盛的酒菜,遙祭祖先,寄托自己的思鄉思國之情。有一次,房東太太看到辜鴻銘跪在桌前,叩頭如儀,不無蔑視地問……“喂,小夥子,你這樣認真地叩頭,你的祖先會到這裏來享用這些酒菜麼?”辜鴻銘的心大受刺激,一股怒氣冒將上來,自尊心使他的刻薄和幽默同時爆發,他彬彬有禮地答道:
“想來,你們到處給你們祖先奉上鮮花,你的祖先該嗅到了鮮花的芳香了吧!”在平靜之中顯示著濃烈的火藥味,你打了我的左臉,我也不會饒過你的右臉,但話語中分明包含著這樣的意思:這是不同民族的不同習俗。如果我的方式錯了,你的也不會是正確的。
以謬治謬,讓對方扇自己一記耳光。這是一種語言反擊的高明方法。其高明之處就在於……抓住對方話語中的漏洞,利用他的邏輯,推導出令其自我否定的結論。此之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蠻不講理的人。麵對他荒謬的邏輯,你根本無理可講。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往往一怒之下,大罵其無賴。而對方則會鏗鏘有力地講出串串歪理,令你無言以對。在這種情況下,應冷靜地分析其理論的荒謬之處,將錯就錯地展開推理。這種方法之所以能在對話中取得明顯的效果和成功,首先在於對話者能抓住對方談吐中的語言錯漏或荒謬之處,接著能巧妙地運用類比推理的方式設喻、設例,去迎擊對方,讓對方啞口無言。如我國老掉牙的民間故事“公雞下蛋”與“男人生兒”的巧對就是以謬治謬的一個典型例子。
有位縣太爺想刁難一位憨厚的農夫。他誣陷農夫夥同鄉裏百姓借口天旱年成歉收,抗拒繳納租稅,定農夫抗交皇糧的罪名。農夫被毒打一頓之後,縣太爺限他三天之內交出兩個“公雞蛋”,否則就被處以死刑。農夫不知所措,但其妻聰明機智。三天後,農夫的妻子代丈夫來到公堂回話。縣太爺劈頭怒喝:“你家丈夫為何不親自來麵見?這分明是目無本縣!
農夫的妻子平靜地答道:“回縣太爺的話,我家丈夫不敢抗拒縣太爺之命。隻是他正在家中生孩子,實在脫不開身,才叫民婦代其前來的。”縣太爺此時早已忘了自己要“公雞蛋”的荒唐邏輯,怒喝道:“什麼?你家男人也會生孩子?真是天大的笑話!大膽賤婦,竟敢愚弄本官!來人呀,給我打!”農婦聽罷卻胸脯一挺,麵無懼色,勇敢地說道:“且慢!大人……既然男人生孩子是天大的笑話,那公雞生蛋不也是天大的笑話嗎?縣太爺要賤民交出公雞蛋,豈不也是在愚弄百姓嗎?”荒唐苛刻的縣太爺被駁得啞口無言。
可見,以謬治謬的關鍵是抓住對方的荒謬、錯漏之處,以其自身的邏輯使對方陷入進退不得的兩難境地,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種語言反擊方式的有效性在於一語擊中要害……反擊有力,讓對方既無招架之功,又無還嘴之力,從而使自己避免受氣。
在生活中,有時由於場合、身份等條件的限製,以謬治謬的反擊不能像這位農婦這樣簡捷,針鋒相對在語言交流中不這麼直接。而是要順水推舟,順藤摸瓜,經過有目的、有計劃地層層誘導,才能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入彀,使對方自己否定自己的觀點。但無論是直截了當地反擊,還是誘導對方自己否定自己,都要抓住對方的要害,步步進逼,語出有力,以理服人。
以謬治謬,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應遵循我們的第一大定律:按照事物本身的遊戲規則進行反擊。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邏輯,高明的反擊者不會無理取鬧或情緒用事,而是將對方的邏輯為我所用。這樣,既遵從了事物自身的特定遊戲規則,又有條有理地達到了反擊的目的,使對方心怒卻不能言。這正是語言反擊的效力所在。針鋒相對地進行積極反擊,應注意言辭力度,做到擲地有聲,該出手時則出手,不可詞軟語綿;羅嗦半天不得要領……
(2)以妙語暗示自己的實力
根據不受氣的第二大準則,實力是一個人借以樹立自己不好惹的形象,克服受氣的關鍵……有時候,實力明明白白地擺在明處,別人自然不敢造次。但有些時候,實力在暗處,不為人注意,易被施氣。在現代社交中,人們更多地是追求文明,語言反擊不宜激烈,更不可滿口粗話,動不動來上一句“你爺爺也不是吃素的”。既要做到讓對方明白自己看錯了人……又要點到為止,能使對方保留麵子,能恰到好處地使自己克服受氣,又能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和惡化。這就需要把話說到妙處,於不動聲色中顯示自己的實力,以之壓倒對方。
綿裏藏針,是暗示自己實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其特點是含而不露。在反擊中,語調平和……言辭委婉得體,既予對方以尊重,不傷害對方的情感和體麵,又巧妙地暗示自己也不是好惹的。一般情況下,對方會知趣地就此打住,順著你留的台階下去,彼此相安無事。有位經理,本性好色。一日,見一位公關小姐姿色美豔,便一味令人肉麻地恭維道:“小姐,你是我遇見過的最漂亮的女孩子。真是令人神魂顛倒,永遠也忘不了!今晚下班後我請客,不知小姐可否賞光?”公關小姐雖然厭煩至極,但職業的本能使她必須有所克製。於是,她彬彬有禮地答道:“這位先生,非常抱歉。下班後我必須去武校同一位真正永遠也忘不了我的人約會。”“你是說你的男朋友?在武校?”經理半信半疑地問。“是的。我們是武校時的同學。”這下可令這位經理目瞪口呆了。他怎麼也想不到麵前這位身材勻稱的姑娘身懷武功,這就已夠他應付的了,更何況還有一位武校的男朋友。公關小姐見狀,意味深長地笑起來:“他可是個醋壇子。這事我可不敢含糊。”連她都不敢含糊,這位武功門外漢又哪能惹得起?這位心存非分之想的經理隻得幹笑著退開了。這位小姐沒有橫眉冷對,也沒有出言不遜,而是於淡淡的話語中暗示了自己的實力,使原本輕視她的經理頓時望而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