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有效反駁是改變結果的利器(3 / 3)

這種綿裏藏針的反擊方法,柔中見剛,以柔克剛。既巧妙地使自己擺脫受氣的境地,又無損於對方的體麵,以自己良好的修養顯示了內在的威懾力。但運用此種方法時必須態度鮮明,不要吞吞吐吐,粘粘糊糊,拐彎抹角,以致辭不達意,給對方造成半推半就的誤會。

(3)巧用幽默

幽默可以使人在受氣時,以輕鬆詼諧的方式,理智地回擊對方。人們在受氣時往往頭腦發熱失去冷靜,反擊方式往往也是硬梆梆的出言不遜,結果使僵局更僵。幽默則可以使人在處境困擾中放鬆自己,以巧妙的語言體麵地予對方以反擊,收到既緩和氣氛又恰如其分地反擊的雙重效果。

調皮式的幽默,往往化幹戈為玉帛,使事態向良好的方向發展。這種反擊方式,不是針鋒相對,劍拔弩張,而是輕鬆諧趣,話語中透著善良、真誠和理解。言語心傳,雙方會意,在哈哈一笑中皆大歡喜。反擊變成了逗笑,唇槍舌劍之爭就巧妙躲過。因此,幽默是一種與人為善的積極反擊方式。

冬季的北京寒氣襲人,各家商店門口都掛著厚重的棉簾子。由於進出者一裏一外,相互看不見,如果兩人同時掀棉簾子,相撞之事自然在所難免。一天,一位小夥子正掀棉簾子準備進去,恰好裏麵一位小姐也在掀棉簾子準備出來,同時邁出了腳。姑娘一腳踩在小夥子鞋上,冷不防打了個趔趄,不禁哎喲驚叫一聲。小夥子忙伸手扶住並說了一聲對不起,讓開了道,讓小姐先出來。小姐出門後,看了小夥子一眼,說:“你是怎麼走路的!”咄咄逼人的責問令小夥子一時語塞。在門口踩腳本來雙方都有責任,自己已友好地道歉了姑娘還不放過,小夥子也有些急了。但他轉念一想,人家是斯斯文文的小姐,踩了大夥子的腳已有些不好意思……何況又在眾目睽睽中被他扶住,更是不好意思。隻是姑娘因自己的失態心中惱火,便不經意地把氣撒到了這位“肇事者”身上。如此一想,頓時怒氣全消,笑著說道:“對不起,我是用腳走路的,剛才嚇著您了。”小姐一愣,隨即撲哧一笑,“你這個人說話真逗,這不能怪你,主要是我沒看見,腳也伸得快了一點,對不起踩了你。”小夥子對姑娘的反擊,完全是友好的。人用腳走路是正常的,怎麼會嚇著別人?小夥子以自己的幽默,巧妙地告訴小姐……是我的腳害了你,暗示自己對她的理解和尊重。姑娘由責問到道歉,一場口舌之爭得以避免,全靠了小夥子善意的幽默。

先承後轉,在自我打趣中暗藏機鋒,令對方猝不及防。這種方法往往用於一些不適宜頂撞的場合或人。有時候,我們會置身於一咱這樣的尷尬境地:對方有意或無意地傷害了你,但對方是一位領導,你雖然受了氣麵子上還得過的去。或者,礙於你的身份、地位,不宜直截了當地予以駁斥,但心中的確又非常不滿。這時,不妨先以漫不經心、自我解嘲的口吻說幾句順著對方思路的話。最後話鋒一轉,得出一個令對方大出意外的結論。既活躍了氣氛,又解除了尷尬。這種方式,一波三折,很有攻擊力量,讓對方措手不及,又不失自己或對方的麵子。對方最後隻能幹笑兩聲了之。

肖伯納的著名劇作《武器與人》初次演出,大獲成功。應觀眾的熱烈要求,肖伯納來到台前謝幕。此時,卻從樓座裏冒出一聲高喊:“糟透了!”整個劇場立刻鴉雀無聲,空氣似乎凝固了一般。麵對這種無禮的行為和緊張的局麵,肖伯納微笑著對那人鞠了一躬,彬彬有禮地說道:“我的朋友,我同意你的意見。”他聳了聳肩,看了看剛才正熱烈喝彩的其他觀眾說……“但是,我們倆反對那麼多觀眾又有什麼用呢?”頓時,觀眾中爆發出了更為熱烈的掌握和喝彩聲。在這種情況下,對對方無禮的行為予以必要的回擊,既是維護自己體現和尊嚴的需要,也是諷刺對方、批判錯誤的正當行為。但怒氣衝衝地回擊和辯論都不可取,最理想的方法是幽默地回敬。肖伯納的話語、溫文爾雅,表麵看來似乎是對對方表示理解。細細體味一下,則是一種強有力的反擊。

總之,幽默作為化解受氣的積極反擊方式,其根本特征就是具有準確的行為界限。它的有效性就在於能夠根據周圍環境,預測自己的行為後果,據此確定自己反擊的方式和反擊的分寸有禮、有節。

(4)彈出弦外之音,讓對方領悟到自己的潛台詞

這是一種比幽默更微妙的反擊方式。反擊者好像並不是針對對方的言行,而是在談與之全然無關的另一件事情。但若仔細分析一下,就會明白這兩件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說話者在用類比的方式,委婉地向對方傳達自己的觀點,巧妙地否定對方的看法。這種情況下,雙方的指向彼此都心照不宣,言者有意,聽者亦有心。這種反擊方式委婉、得體,潛台詞不言而喻……

運用這種方法反擊,說話前必須經過周密的考慮,確定嚴格的行為界限。說話時目的明確,看似東拉西扯,實則胸中有丘壑。此外,要注意事件的相似性,以此啟發對方。切忌漫無邊際,或毫無聯係地誇誇其談。

(5)轉移話題,顧左右而言他

在交往中,有時對方的話語或問題會使人處在一種進退維穀的尬尷境地。要使自己從這種緊張、尬尷的氛圍中解脫出來,可以對所提問題避而不答,選擇與當前話題無關的問題,把對方的注意力引向別的方向。

轉移話題本是一件挺容易的事情,把話頭給引開不就完事大吉了嗎?但要真正做到不露斧鑿之痕,自然過渡到別的話題上去也並非易事,這需要機動靈活的應變技巧。否則,則會給人造成“裝聾作啞”的不良印象。

一天早晨,上班的人們陸續來到了辦公室。大家進門一看,不禁愣住了:老張的桌子上……東西橫七豎八地亂堆著,兩個抽屜被撬開了,一千元現金不知去向。正當大家議論紛紛之際,辦公室的“活寶”小王來了。他裝模作樣地把辦公室和每個人的臉打量一番,煞有介事地盯著老張說:“這賊也真行!這麼多辦公桌不撬,單撬有錢的你這桌子,肯定是對咱辦公室的情況十分熟悉的人幹的。老張啊,你兒子大學沒考上,隔三差五地往咱這裏跑,你們父子倆是不是裏外串通,使咱這一千元公款不翼而飛?”小王平日裏和老張開玩笑開得慣了,這大夥都清楚。但在這樣的場合,大家還是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老張。丟了公款……老張本來就心中窩火,聽了這不知輕重的玩笑,更火冒三丈。但他馬上鎮靜下來,不慌不忙地說:“按道理說這種可能性也存在。不過我兒子上星期就到上海他姥姥家去了,咱們昨天又在郊區賓館玩了個通宵。這次應該說我們父子倆沒得到機會。現在咱們還是協助公安部門調查一下經常到我們辦公室來,對情況非常了解的人吧。”緊張的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大家又開始討論誰最具有作案的可能。

老張把話題轉移得自然、流暢,讓人看不到任何硬扭的痕跡。人們隻聽到其“言它”,而沒注意到他是如何“顧左右”,巧妙地把話題引開的。

(6)此時無聲勝有聲,適當的沉默也奏效

沉默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具有其獨特的使用價值,在社交活動中,在某些情況下,恰到好處的沉默比口若懸河更有效。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雄辯是銀,沉默是金”。隻要我們因時因地適當把握、運用它,沉默也能成為一種有效的表達方式,其效果有時甚至會超過直言搶白,具有特殊的威力。

適度的沉默是一種積極的忍讓,旨在息事寧人。在人際交往中,各人的生活閱曆、學識水平、社會地位各異,觀察問題的角度和思維方式不同,見解必然迥異。然而,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上的細小分歧,三緘其口,洗耳恭聽,頷首微笑也是一種有效的處理方法。否則,各執己見僵持不下,互不相讓,隻能令雙方都不愉快。此時,若采取積極忍讓態度,保持適度的沉默,撤出爭論,表現出自己的寬廣胸懷,則有利於促使對方冷靜下來,緩和、化解矛盾,避免事態激化。有效地使自己避免、擺脫受氣境地,這對對付一個特別矯情的對手來說更應如此。

老王和小張是處裏的正副職。老王為人穩重,小張年輕氣盛,好勝心強,常常為處裏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同老王較勁。兩位領導若在辦公室裏當著下屬的麵爭論不休,甚至大吵大嚷,既傷了彼此間的同事情分,又在下屬麵前丟麵子,顯然不妥當。老王對此采取了一種偃旗息鼓,洗耳恭聽的策略,不與小張對壘。當兩人之間發生分歧時,老王先說明情況表明態度,轉而保持沉默。任憑小張言辭多激烈,也不與他強辯,不反擊。小張肝火再旺,見此情景,也不好意思再強辯下去,漸漸冷靜下來,進而心平氣和地發表意見,甚至還做些自我批評。因此,兩人雖性格截然相反,但工作配合得很默契,關係也算融洽。老王的沉默是理智的,其動機在於顧全大局,吃虧讓人,避免無謂的爭論。

輕蔑性沉默是對付無理挑釁的有效反擊武器。當對方出於不良動機,對你進行惡意攻擊……造謠誹謗或無理取鬧時,如果你予以駁斥反擊,可是又同他無理可講,反會使周圍的人難以分清是非,反倒有損於你自己的形象和聲譽。這時,你無需爭辯,隻需以不屑一顧的神情,嗤之以鼻。這種輕蔑性沉默會比語言駁斥更有效。

小朱和小吳是同班同學,學習都很出色。但小朱為人熱情,性格活潑,關心班集體,因此在同學中有很高的威信,在班上第一個入黨。小吳卻隻關心自己的學習,同學和集體利益則漠不關心。但他認識不到自己的問題,反而公開對小朱造謠中傷,在公開場合含沙射影地說:“哼,啥叫入黨!還不是靠送禮、請客、拉關係!這樣的黨員,是敗家子!誰稀罕?”小朱明知他是在無事生非地找茬罵自己,不免怒火頓起,但和這樣胡攪蠻纏的人爭吵,又會有什麼結果?還不是自己白白挨罵!不知情者說不定還會對他的話信以為真。於是,他強壓怒氣,對小吳輕蔑地冷笑一聲,瞟了他一眼,轉身而去。小朱的輕蔑性沉默,在當時這種情況下,比語言批駁顯得更有力、得體,更能使周圍的人洞察其中原委。

當然,沉默的方式和內涵多種多樣,但總的來看,日常交際中,最常用的主要是這兩種……在受氣時,要做到沉默不語,積極忍讓,並非易事。這首先需要寬廣的胸懷和準確把握自己行為界限的能力。正如培根所言:“假如一個人具有深刻的洞察力,隨時能夠判斷什麼事應當公開做,什麼事應當秘密做,什麼事應當若明若暗地做,而且深刻地了解了這一切的分寸和界限——那麼這種人我們認為他是掌握了沉默的智慧的。”

7.反駁的藝術

當你想要駁倒對方時,除了必須理由充分,還要靠說話的技巧。你要悉心靜聽對方的說話,摘出他話中的要點與漏洞,如果對方不曾說完,無論如何不要插嘴,麵部表情,也不要露出什麼地方不對,什麼地方讚同的表示,等他說完,有時還需問他一句,還有其他的意思嗎?言多必失,讓他暢所欲言,正是找尋反駁點的好機會。

你開始反駁時,態度必須從容,說話必須穩當,先把他的話總括扼要地提出,問他是否是這些意思,再從他對的方麵,表示適當的讚同,使他高興。說到後來,用“但是”兩字一轉,逐層反駁,把輕的放在前麵,重的留在後麵,越說越緊,越說越硬,直使他無法置辯……如果你要教訓他幾句,更要留在最後,看見他的麵部表情已有感悟的表示,才好開始說教訓的話。說教訓的話,態度必須誠摯才顯出你的善意,千萬不要有斥責或譏笑的意思,免得他惱羞成怒,引起新的紛爭,因為反駁者雖恃理由與技巧使他折服,但也必須動以感情使他心悅誠服。理由越是充分,反擊越是強烈,語氣就越要婉轉。中間有時還要替他設身處地,代為表達苦衷與用意,然後隨即加以反擊,使他知道錯誤。有時還不妨態度激昂,接著又須和悅,春風與雷霆,相互間用,充分表示你的立場的公正,表示你的凜然難犯,表示你的富於同情。就全部反駁過程而論,都是欲抑先揚,但不要揚得過分,否則反使你的抑失去了力量,也不要抑得過分,這會使你的揚引不起他感悟,廢話是絕對要避免的,但是巧譬善喻絕不是廢話,譬得越巧喻得越善,越能激起他的同悟。

反駁完畢,你雖取得勝利,態度仍須謙讓,使他不覺得是失敗,更須丟開正文,隨便談談,總要有說有笑,把反駁時嚴肅的空氣盡力衝淡。爭辯是一回事,交誼是一回事,爭辯隻限於一個事項,不要牽涉到交誼,如果彼此都是代表人身份,隨時要把代表人的本身分開……不要產生有直接人身攻擊的嫌疑。萬一對方盛怒之下,對你作人身攻擊,你必須用和氣的態度向他說明你是代表人,不是當事人。經過多方的解釋必可減少誤會,即使對方出口辱罵,你也要大度包涵,付之一笑。

至於沒有利害關係的辯論,有的是維護各人的主張,有的則是比賽彼此的口才。為維護主張而反駁,多少要承認對方若幹的論點,反駁的語氣,有時可用補正的方式,不必完全以攻擊的態度,倘若是在會議上,隻要爭取多數人的同情,促使各方麵的響應,讓各方麵群起而攻擊,造成他四麵楚歌的局麵,就可以不必單槍匹馬和他相辯。這種四麵合圍,不但力量雄厚,聲勢壯大,而且你也可以不必費極大的氣力。

至於比賽辯論技術,原隻是遊戰性質,不要過分認真,倘使對方假戲真做,你便乘機退出,表示講和。有人不能明白這一點,往往因薄物細故,極力爭辯,弄得雙方麵紅耳赤,不歡而散,其實這又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