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雪接口說:“後山有一大片幽靜的毛竹林,剛才那一小片梅林與之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不棄和歸師傅已在林中等候多時,我們的午飯想必也已經好了。”

他們從雲岩寺塔的後門下去,經過“小武當”、“尹和靖讀書台”,和“賴債廟”。“賴債廟”坡下有石坊,由此可直通後山門。後山中古木參天,碧草如茵,時聞溪澗叮咚、鳥語蟲鳴。走進這個空靈世界,即便是身受名韁利鎖束縛的人,也會暫時忘記世上紛爭,享受到片刻的萬慮俱寂之感

循盤山路往西走,果然看到一大片毛竹林。已是正午,秋陽高掛,他們方才還覺得有些熱,一走進竹林,便覺著絲絲涼意。

明月模仿出布穀鳥的叫聲,三長兩短,這是她跟不棄的暗號。一會兒,幽篁深處也傳來三場兩短的布穀鳥叫聲。眾人循聲而去,尚未到達,便已聞到濃烈的肉香,讓人食指大動。

龍王爺笑說:“是烤羊肉的味道。”

滄雪笑說:“正是。朱大帥的鼻子太靈了!”

龍王爺笑說:“不要‘大帥’、‘大帥’地叫我了,叫我一聲‘伯伯’就好。”

滄雪當即改口笑說:“朱伯伯,我聽雲嵩哥哥說,你最愛吃羊肉,所以想請你嚐嚐我們蘇州正宗的藏書羊肉。我們天香樓的老歸師傅,是藏書鎮人,對烹製藏書羊肉十分有心得啊。還有,不棄自創了‘五味羊腿’,也想讓貴客們嚐嚐鮮。”

龍王爺笑著點頭笑說:“好得很。這人生有酸、甜、苦、辣、鹹五味,這羊腿如人生般有滋有味呀?”

正在烤一隻用錫紙包著的羊前腿的不棄看到他們過來,笑說:“其他菜都已做好,諸位到那個亭子裏先享用,羊腿稍候就來。”站在他旁邊的老歸看到這麼多大人物,有些惶恐,不敢說什麼,隻笑著做了個請的手勢。

老歸也是滄雪安排來幫忙的。那些羊肉和砂鍋、木桶等廚具都是他和一個挑夫在一個時辰以前挑上山的。

他身後那個大木桶,就是藏書鎮人平常用來做羊肉湯用的百年杉木木桶鍋。老歸本身就是藏書鎮人,從小就跟著父親做這個,可謂是世代傳承。

藏書羊肉這個湯要做得好,也是有不外傳的秘方的:首先,選羊以二歲齡羊為優,肉不老不嫩;然以百年木桶蒸煮一個半小時,火候講究,煮出來的肉不硬也不爛,最後適時加入適量的特製調料,一碗熱氣騰騰的羊湯鮮美潤熱,香氣四溢,羊肉細嫩滑口,再配上個人喜好的蔥、蒜、鹽、醋、辣醬等佐料,真是百味雜陳,令人回味無窮。

眾人走進不遠處的那個一個簡陋的小亭子,連牌匾也無,所幸桌椅皆齊全。桌上已有藏書鎮的名菜:白燒羊肉、羊肉湯、紅燒羊肉、凍羊糕、魚羊雙鮮。

雲嵩笑說:“別的倒也罷了,這凍羊糕可是我小時候最愛吃的。”

滄雪含羞笑說:“我記得雲嵩哥哥愛吃這個,所以叮囑老歸,菜肴中必須有這一道。”

凍羊糕是一道冷菜,是老歸昨天提前做好的。它的煮法很有講究,主要就是將羊肉放人盆堂加水旺火燒開,撇去浮沫後取出羊肉,放在冷水中清漂(稱“出水”),並清除盆堂鍋底沉渣(稱“割腳”)。然後,把羊肉放入原湯中,加水,水要一次加準,重新燒開,之後加鹽,把握火候燒三小時左右,待肉爛湯濃後,用勺舀湯慢慢倒入鍋中,觀其連成一線時,即可出鍋拆骨,分裝在圓形盆內,撳平,再放些濃湯,翌日就凝結成羊糕。羊糕已切成塊狀,可以直接食用。

眾人便品嚐起來。不久,不棄的“五味羊腿”也好了。

不棄把錫紙取下來,徐徐走過來,眾人隻覺異香撲鼻。不棄用小刀從羊腿的五個不同部位分別切出一小塊薄如紙的肉片來,放在龍王爺的碗內。四川有說名菜叫“燈影牛肉”,不棄的這個堪稱“燈影羊肉”了。

不棄又將一個五瓣梅花形白瓷碟放到各人麵前。這個特製的瓷碟共分五格,每格各有一種的醬料。

龍王爺嚐這五塊羊肉片,它們分別是酸、甜、苦、辣、鹹味。

原來,不棄在烤之前,將一隻羊前腿分成五個不同區域。他在其中一個區域內挖兩個圓洞,他往圓洞裏釀入甜味的香料,接著又依樣畫葫蘆,在其他四個區域中分別釀入酸、苦、辣、鹹五種味說的香料。最後,他用錫紙包好羊腿,架在後上慢慢地烤熟。

那些醬料也是五種味道,蘸著相應的醬料吃,更有風味。

他刨出來的羊肉也不浪費,都放在老歸煮的羊肉湯裏了。

雲嵩卻又突發奇想,用甜的羊肉片蘸苦的醬料,這樣就甜中有苦,苦中有甘了,再蘸點酸的醬料,味道就更奇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