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給孩子一雙發現美麗的眼睛
在都市裏長大的女兒,這些年沒少往鄉下跑,在她心裏,鄉村的天地更廣闊,鄉村的遊戲更無拘無束。為了讓孩子玩得更開心,更好地親近大自然,在她上小學時,我還特意將她送到鄉下讀了一年書。
那是一個位於膠東半島,叫“黃城集”的美麗村莊,小村給了女兒很多快樂,留下了一生的美好記憶。依依在她的《玩過小學》裏寫道:
我就讀的學校坐落在村南邊的黃城集河畔,站在學校的窗前,朝北可以看到村子裏一排排整齊排列的房屋和樹木,朝南可以看到綿延的小河和大片的果園。這一年的學習生活,讓我飽覽了小村美麗的四季風光。
初到小村,正是冬季。可是小河沒有結冰,河水依舊潺潺流淌著,隻是河水不多,廣闊的河灘裸露著。果樹的枝頭光禿禿的,但路邊還能看到綠意,那是躲在荒草中的青草,在寒風中倔強地傳遞著春意。
轉眼就是春天了,校園裏的迎春花開了一大片。從操場上朝村裏望去,樹木的枝頭上綠意一天比一天濃了,小鳥也越來越多地聚集在大樹上、電線上。而那條小河邊就更熱鬧了,小魚兒暢遊水底,鴨子成群結隊地在水裏遊泳、嬉戲,岸邊還有小孩子在追逐玩鬧,不遠處的田野裏、樹梢上,歇息著各類小鳥,它們築巢產卵、休養生息,守護著自己的家園。
夏天的小河因為接連下過幾場雨,河水漲高了許多,河流也變得急了,帶走了兩岸的垃圾、雜物,河灘變得幹淨清爽了。來河邊洗衣服的人多了,玩耍、捉魚的小孩子也多了,小河邊變得更加熱鬧了……
不同的風景對於不同的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當年在報社的一位同事,她省城裏出生,省城裏長大,然後京城裏求學,之後就業成家,從沒到過鄉下。一天和我一起下鄉采訪,去了一處山村。我用欣賞的目光看田間綠草和林間紅花,她卻捂著鼻子躲著路邊的牛糞。我看到的是美麗,她看到的是汙塵。我不想讓女兒長大後也如此,現在看來,我的擔心是多餘的,我的心思沒有白費,女兒的眼睛裏看到的也是鄉村的美麗。
還是那句老話:“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用心去看,所見之處都是美麗。”所以,給孩子一顆熱愛生活的心,他自然會擁有一雙發現美麗的眼睛。
教子建言:一要找時間帶孩子多到鄉下走動,可以利用回鄉探親或者郊遊踏青的機會;二要保持和鄉下親人的密切往來,讓孩子對鄉下和親友有認同感;三要為孩子創造機會結交鄉下的夥伴,讓孩子間多交流溝通。
6.把孩子送進好學校就可以了嗎?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傾向於把孩子送到條件優越的學校,於是重點學校、實驗學校、貴族學校每到招生季節,總是車來人往。家長們的目的就是依賴學校相對優越的環境,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接觸更“高層次”的人,同時,讓自己的孩子改掉任性、刁蠻等壞毛病,培養自立能力。
這些家長認為,把孩子送進“好”學校,自己的責任便盡到了,便可以高枕無憂,其他的就可以不管了。其實,這是一種推卸自身責任的做法。
個別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就再也不過問孩子的情況了。如某小學一個班級6年之中換了5位班主任,竟然沒有家長想過要給學校提提意見。還想當然地認為,班級如果不好,學校一定會下大力氣去抓的。殊不知,學校抓班級,隻能抓兩頭,一頭是好班,可為學校創名譽;一頭是差班,莫給學校抹黑。
其實班級的好與差,全都取決於班主任和任課老師的能力。而老師抓學生,大體和學校抓班級沒什麼兩樣,也是抓兩頭。好學生自然是老師教的,老師看著心裏高興;差學生也是要抓的,免得給班級添亂。其他同學的好與差,全都在於他們自身的素質了。
對於孩子在學校活動的內容,有的家長漠不關心,他們大多不願意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如家長學校講座等),學校教育有許多地方是需要家長配合的,一般情況下,家長都能夠盡力地配合。但也有些家長以工作忙為借口,從不露麵,因此,在組織活動中總能看到很多年紀一大把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有的家長隻知道為孩子提供物質條件,而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他們認為隻要讓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自己出了錢把子女送到學校,教育孩子就成了老師的責任。
案 例
楊楊今年9歲了,上小學三年級,本來學校離家隻需要步行10分鍾,但楊楊的媽媽上學期還是托人把兒子送去了離家很遠的一所私立學校。
楊楊的媽媽無奈地說:“兒子太調皮了,平時在家裏誰的話都不聽,甚至還與長輩頂嘴。有一次因為被指責而離家出走,害得全家人心急如焚地到處尋找,幸好最終自己回了家。”她說,她對孩子的管教實在無計可施了,擔心如此下去兒子會變壞或誤入歧途。
她同時表示,自己太忙了,沒有太多的時間教育孩子,於是唯有寄望於學校,希望學校的管理能改掉兒子霸道自我的性格,培養自立自律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1)學校教育替代不了家庭教育
根據自己20年的教育研究體會和16年的教子感悟,我認為:縱觀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遠比學校教育重要。對我們一生影響最大的,大多數也都是父母。所以,忽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忽視自身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是家長的錯誤認識。
學校教育主要是孩子成長中的文化課的學習,家庭教育主要是孩子品行和習慣的養成,文化課多考幾分、少考幾分對孩子的影響不大,可如果沒有好的品行和習慣,那就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未來。
在麵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我們的家長應當承擔什麼樣的角色,這是個很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當一個人結婚生子後,他就成為了家長。因此,家長的角色可以說是天賦的角色。天賦角色不能像職業角色那樣可以上班或退休,家長的角色需要一生一世去“扮演”。任何家長都會以自己的方式,教育和影響自己的孩子,任何孩子也不能拒絕家長給自己帶來的影響教育。
家庭的存在,確定了父(母)子間的親緣關係、撫養關係、情感關係,子女在倫理道德和物質生活的需求方麵對家長有很大的依賴性,家長對孩子的撫養關愛和製約管教是別人無法替代的。對於幼兒來說,尤其是這樣。作為長輩,家長要率先垂範,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瑣事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特別是幼年期,孩子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化的特點,模仿性極強,模仿是他們學習做人的主要途徑,而在家庭中,家長就成為了他們模仿的主要目標。家長的行為習慣、是非標準、待人處事的態度、道德觀念等諸多方麵都時刻在影響著孩子。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在小學和幼兒階段,孩子需要和家長多接觸,需要得到一種安全感和溫暖,而這是在學校裏所得不到的。而且,低年級階段的習慣養成,對於他以後的成長十分重要,行為習慣很多時候需要家長的督促與引導。
學校生活對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團隊意識、獨立適應生活能力確實有好處。但另一方麵,由於有些家長思想上過分依賴學校,對孩子在學校的情況,除了分數,別的什麼都不過問,與孩子缺少交流,難免會彼此產生隔閡,甚至是誤解。
為此,家長不應過於“功利”地替孩子選擇學校,然後將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部交給學校,也不應該過分依賴學校,而是應該擔負起自己的責任,爭取更多的機會與孩子交流和溝通。
(2)家長要做孩子的啟蒙老師
我們都知道,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個第一任老師都要教給孩子什麼呢?
我想首先是啟蒙。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後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它讓孩子認識社會,了解世界。
其次是生活。要讓孩子知道:生活不可能總是順風順水的,隻經曆過順境、而沒有經曆過滄桑的人,在麵對逆境時是無法克服困難的。隻有在順境和逆境交替中成長的人,才能勇敢地麵對一切變化,並戰勝一切。也就是說,隻有嚐過酸甜苦辣的孩子,才會懂得在苦的味道裏加點甜的東西,這樣味道就好了。
最後是學習。在引領孩子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家長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教孩子記住了多少東西,而是教給孩子科學的學習方法,要重視對孩子學習興趣、學習動力、學習能力的培養。要給孩子學習的金鑰匙,也就是不僅僅是“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
在孩子出生後,從小到大,幾乎三分之二的時間都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著家長的教育和影響。這種教育是在有意和無意、計劃和無計劃、自覺和不自覺之中進行的,不管是以什麼方式、在什麼時間,都是家長以其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教育影響著子女。這種教育對孩子的生活習慣、道德品行、談吐舉止等潛移默化的作用相當大,伴隨著人的一生。
因此,家長要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要推卸責任,而應以身作則;要多關心孩子,與孩子多交流,做孩子的朋友;要重視自己的言行,真正實現自我教育,用自己的良好行為影響孩子。
(3)要與學校教育有機的配合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學校和家庭要統一認識、統一步調、相互補充、相互配合、各盡其責,使孩子受到全方位的教育和影響。家長應經常與孩子的老師取得聯係,通報孩子在家中的情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與學習狀況,了解學校的教育要求,有的放矢地開展家庭教育工作。家庭教育是學校、社會教育的基礎。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進社區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淨化社會風氣。青少年的素質會直接影響一個國家未來的命運。
孩子的成長,無疑要依靠學校,但不能依賴學校。更何況,學校教育是群體教育,家庭教育是個體教育,二者有著互相支持卻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教育孩子,家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對教師來說,一個學生是幾十分之一,而對家長來說,一個孩子就是他的百分之百,誰的責任更大是顯而易見的。
談到家校配合的事,我想到女兒高一時的第一次家長會,和以往的慣例一樣:主抓教學的副校長、科任老師、班主任各講了一通。末了,廣播裏傳來了“另外”:“還有一件事要和各位家長說一下,我們發現有些學生給老師留的家長電話是假號,根本無法與家長取得聯係……”
乍一聽,我倒有幾分欣喜,喜於學校的負責精神,為了能及時和家長溝通,相互配合,共同培育好孩子,才希望家長留下電話號碼。可沉下心來細想,又有幾分困惑:一是什麼樣的孩子給老師留的假電話?二是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三是家長為什麼不主動把電話留給老師?
因為我的女兒不會做這樣的事,所以我想知道留假電話的是些什麼樣的孩子。經過和家長、老師的溝通,得到答案:這是一些學習勁頭不足、成績不理想、有些不良行為的“問題孩子”,因為怕老師向家長打“小報告”,所以出此下策。一般我們成年人(尤其是老師和家長)會認為,這些孩子真是沒救了,在校不好好表現,在學校和家長溝通時,卻又被其給掐斷了路。
其實,如果我們能夠換位思考一下,情況則大不相同。首先,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沒有上進心,即使後來“上進”無望了,可他還有自尊心。由此說來,孩子的不上進很大程度上是我們的育人者(老師和家長)教育不當造成的。我們捫心自問:對於我們的孩子(學生),我們的耐心、細心夠嗎?我們真正去理解、尊重孩子(學生)了嗎?我們的教育方法科學得當嗎?
思過,答案自然揭曉。
最後,我也來個“另外”:班主任和科任老師講完的時候,都在黑板上留下了自己的電話,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抄下了那個號碼,而我卻沒有,因為開學第一天我就要了孩子老師的電話,同時也把自己的電話留給了老師,而且我們已經有過一次聯係。由此我推斷,大多數家長都沒有主動向老師索要過電話號碼,當然也就沒有主動給老師留電話的意識。
那麼,那些不主動把電話留給老師,卻“認真”記下了老師電話的家長,會有幾個能主動與老師溝通的呢?對孩子的教育觀念和方法不改變,即使溝通又會有怎樣的效果呢?
所以,我們的家長確實要轉變觀念,認清自己在孩子成長中的角色,既要有所擔當,又不忘和學校保持密切溝通,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教子建言:家規的第一條就要明確家長的教育職責,保護孩子受家庭教育的權利;二是家長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以期滿足孩子成長的需求;三是家長要保持和學校的溝通,及時了解孩子的成長狀況,然後有的放矢地對其進行引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