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獎罰分明,孩子更出色(上)(1 / 3)

1.要和孩子一起製定家規

在當下的電視劇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節:家裏的長者,動用家法懲治兒子或孫子,先要把家法讀出來,然後再附上懲罰的辦法。每當此時,我就在想,為什麼孩子明明對家法很了解,還要去觸犯呢?難道是不把家長放在眼裏嗎?還是說這個“家法”根本就是霸王條約,兒孫們心中根本不服呢?

細細想來,製定家規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責罰觸犯它的人,而是為了約束家裏的人。了解到了家規的真正意義,在製定家規的時候,就要思考,什麼樣的家規可以約束孩子的行為,怎樣才能讓家裏人對家規心悅誠服地接受。做到了這一點,家規才可以真正約束住他的行為,才能達到原本的目的。懲罰的產生,並不是為了懲罰的本身,而是讓受懲罰的人明白一些道理,以免再犯同樣的錯誤。

隻有了解了家規真正的意義,才能談到遵守。

現在一些年輕的家長,受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缺少家規意識,在家庭生活中,明顯缺少規矩的約束,這不但對家庭建設不利,對孩子的成長也沒有好處。

不管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是國外的教育文化,都很值得家長們借鑒學習。最主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家庭特點的新家規。好習慣是一生受用的,但這需要從小養成,不管是希望孩子成為成功的人、獨立的人、善良的人、快樂的人或者兼而有之,都需要從小對他的方方麵麵進行長期的培養。父母切莫小看了這種教育而耽誤了孩子一生。製定和執行現代家規,重點要征求孩子的意見,最好和孩子一起製定。

案 例

小希是個聰明、乖巧的小男孩兒,剛上小學二年級。小希的爸爸媽媽是大學同學,畢業後,兩個人都在私企工作,每天起早貪黑的工作,為的是把自己這個家庭建設得更加舒適。小希平時也很聽話,家長會上老師把小希當成正麵典型,表揚他作業做得工整、認真。

可是小希的媽媽卻對兒子很不滿意。因為每當她下班回家的時候,總是發現兒子在看動畫片,書包放在一旁,作業也根本沒做。媽媽不止一次跟小希說,寫完作業才可以看電視,可是小希卻“屢教不改”,甚至挨打也不能讓他“長記性”。

這天,小希的媽媽準時下班了,當時天空下著大雨,媽媽又沒拿傘。淋著雨回家的媽媽本來心情就不好,看見正在看電視的小希頓時發起火來。

“你這孩子,根本不把我的話放在眼裏是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媽媽對小希一頓亂吼。最後,連扯帶拽地把小希拖到臥室裏,讓他馬上學習。

晚上九點了,按規定,這個時間小希應該上床睡覺了,可是媽媽發現小希還在寫作業。難道老師作業有這麼多?從媽媽回來到現在,已經有三個小時的時間了,怎麼還沒寫完。

媽媽詢問小希為什麼寫了這麼長時間的作業,小希說,因為之前生媽媽的氣,所以沒心情寫。“我早就跟你說過,寫完作業才可以看電視,你犯錯我說你,難道不對嗎?”媽媽叉著腰說道。

“等寫完作業動畫片都演完了,還看什麼呀?”小希委屈得快要哭了……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1)製定合理可行的家規

想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自律的人,首先要讓孩子明確,怎麼做才是對的。所以,製定家規對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必不可少的。

生活中有很多像小希家這樣的情況,孩子看電視、做作業、玩耍的時間總會衝突,結果,電視看的不開心,玩的不高興,作業完不成。這就是家長缺乏家規意識的表現。如果製定一個科學合理的家規,規定好孩子玩與學的時間,家長輕鬆了,孩子開心了。所以,家長要善於科學地製定“家規”。

製定“家規”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重視全麵素質的提高,不要隻定有關學習的內容。不論是針對全家的,還是針對孩子的,都應全麵考慮;其次,對學齡期的孩子,要突出品德教育和良好習慣的培養。品德和習慣是孩子全麵發展的導向和動力,是成才的基礎和保證;最後,家規要合乎情理,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鬆得沒有奔頭,要在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度”上。

定家規沒有什麼固定的模式,主要原則是從實際出發,簡明扼要,持之以恒。針對孩子的家規,不能多少年一貫製,要隨孩子的成長增減內容。一旦有了家規,家長要帶頭遵守。共同遵守家規會形成好的家風,持久不衰,對全家人的發展都有利。

家規不是父母製定、孩子遵守的規則,而是要全家人共同製定並予以實踐的。各項家規要在孩子能夠理解、實踐的範圍內合理製定。父母可以提出意見,但是不能強求。對於認為無理的條目可以隨時提出異議,也可以通過家庭會議對於需要強化和完善的條目進行定期的檢驗和更新。

另外,最好製定適當的賞罰條目,這將有助於引導家庭成員之間的善意的競爭。通過製定家規,可以簡單、有趣地教育孩子,讓他知曉共同生活所必要的基本規則。

家規製定出來,每一條都讓孩子明確意思,要讓孩子懂得,家規是約束家裏每個人行為的準則,有了這個準則,孩子遇到事情的時候,有一把參考的尺子,可以正確地做出判斷。

既然是家規,除了約束孩子,家長也應該遵守,隻有全家人都做到了,家規才能產生真正的意義。

家規的製定,一定要合理化,兼顧到家長與孩子。就像合同一樣,家規是用來約束全家人的規定,並不是壓製人、針對某個人的,所以一定要禁止“霸王條款”的出現。不要出現“孩子不準講髒話”、“孩子不可以碰電腦”之類的語句。禁止孩子講髒話就寫成“不準講髒話”,孩子不可以講,大人也不講,這樣才是真正的、合理的家規。

家規的製定必須合理,孩子能明白,也有能力做到。根據年齡選擇最重要的幾條,不要長篇大論惹人煩。家規不應該高不可攀,古時某些家規過於嚴厲不值得提倡,例如每天背誦10個單詞、背誦3首唐詩這樣的家規不但難而且無趣,孩子難以接受。但像奧巴馬家的家規注重獨立、注重修養、注重作息,都屬於容易接受的範疇,有的孩子能夠做到,有的需孩子努力一下就能做到,孩子容易獲得成就感。家規主要致力於幫助孩子養成各種良好的習慣,提高他們各方麵的修養。

合理的製定家規,並讓孩子能夠良好的執行,對於培養孩子的自律意識有很大的幫助。孩子小的時候就養成了遵守紀律、自我約束的習慣,長大後一定也會時刻記得約束自己,不管是人前還是人後,都懂得遵守相關的公共秩序,形成自律意識。

(2)和孩子一起製定家規

最初的家規的製定,由於孩子尚小(嬰幼兒期),不必征求孩子的意見,可根據家庭實際狀況及孩子的身心特點,由家長製定執行。孩子大一些(5歲以後)了,製定或是修改的家規必須征得孩子的同意,尤其是涉及孩子的條款,家長要和孩子一起製定家規。

和孩子一起製定家規,不僅表示了家長對孩子的賞識和尊重,而且有效地鼓勵和培養了孩子的自律能力和責任感,可謂一舉兩得。做家長的這些年,我就是遵循以上原則製定家規的,尤其是依依日漸長大,很多內容的製定和修改都是我們共同完成的。

孩子的想法、觀念常常和大人們有很大的出入,這就是所謂的代溝。有代溝是正常的,可是代溝並不能成為家規不合理的理由。既然知道自己與孩子之間有隔閡,不能完全了解孩子的想法,家長就應該主動找孩子溝通,隻有溝通才可以讓彼此沒有矛盾,陌生人之間如此,家長和孩子之間更是如此。

所以,想要製定讓全家人都滿意的家規,就要讓所有的人都參加製定它的過程。孩子雖然年齡小,卻不可以被忽略掉。

孩子正處於成長的階段,可塑性強,家規對他的影響比對大人們的影響更大。因此,讓孩子參與家規的製定是很有必要的。

教子建言:參與的過程也是讓孩子熟知的過程,孩子可以很好地了解家規的每一條,家長可以在製定的過程中舉一些正麵或反麵的例子。孩子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這些意見十分有參考價值。就像案例中的小希,如果他參與了家規的製定,那麼觀看電視的時間,一定會在製定家規的時候就合理化,也就不會出現媽媽覺得孩子不聽話的現象了。

再者,經過孩子參與製定的家規,更能約束孩子的行為。因為規定是他自己列的,心裏的認同感也會更大,孩子自然而然地就會按照規定執行。

2.家規要對孩子獎懲分明

我們知道,溺愛和無度的讚賞對孩子的成長不利,無原則的打罵也會給孩子帶來心靈傷痛,該如何對孩子進行科學、理性的教育擺在了我們麵前。其實,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總得有一個適合的機製來維護責權利益,那就是要獎罰分明。

對於任何一個組織,無論是政府、企業、軍隊、團體,獎與罰都是管理的必要組成部分,若沒有獎懲製度,組織就無法生存,無論這個組織有多少人,幹多幹少、幹好幹壞都一視同仁,人們自然會缺少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因為沒有動力和約束。同理,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一定的褒獎,但也離不開必要的懲戒,獎懲分明才能夠真正促進孩子健康發展,獎懲分明,換句說法也是恩威並用。

傳統教育思想對我國的教育影響比較大,對孩子來講,過去教育更傾向於威(懲罰與批評),在我小的時候,孩子大多懼怕父母,特別是父親,與之交流的也少,家長在家裏是權威,孩子犯了錯誤,打罵與責罰是少不了的,家長要決定什麼事情,不會同孩子商量的,不管孩子願不願意,高不高興都要無條件執行。

現在教育更多提倡的是恩(鼓勵與表揚),提倡人性化教育,家長與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尊重孩子的意願,涉及孩子的問題,要征得孩子的同意,孩子與父母可像朋友一樣交流,打孩子更是被稱之為野蠻人的行徑,遭到一些人的抨擊與反對。家長有時候也很迷茫,麵對孩子一次次的無理取鬧,獎勵似乎失去了作用,被孩子搞得心煩意亂而又束手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