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獎罰分明,孩子更出色(上)(2 / 3)

如果家規可以製定出合理的獎懲條例,相應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孩子遵守家規,還可以在不打破規定的前提下,額外獎勵給孩子一些獎勵,比如一次外出遊玩的機會,也可以購買他喜歡的書籍。而懲罰要堅守“對事不對人”的原則,做錯事不能打罵,要按照約定好的規矩懲罰,例如禁止玩遊戲、晚睡一小時就要早起床一小時等方法,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偶爾的禁足、禁食或者早起並不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卻能讓孩子深深體會到做錯事情的後果,這要比單純的說教管用十倍。當然無論是怎樣的獎罰,都一定是量力而行,因實際情況而定。

有效的、有益的、能幫助孩子成長的、可傳承的家規,才是真正的好家規!

案 例

媽媽下班回到家,隻見小賓正在電腦前玩遊戲,小賓奶奶告訴媽媽,孩子已玩了快兩個小時,想管,但奶奶的話他根本不聽,隻當耳邊風,她也沒轍了。

媽媽故意問:“小賓同學,你遊戲玩了多長時間呀?是不是應該關掉了?”“等一下,馬上,再等一下就關掉。”小賓眼睛盯著電腦,手還是動個不停。媽媽走過去一看,又在玩植物大戰僵屍,別看小賓隻有7歲,玩的還很熟練。最近小家夥總是迷戀這個遊戲,一關一關過的正起勁。

媽媽真想過去馬上把電源切斷,想一想還是控製住自己的情緒,定好鬧鍾,告訴小賓再給他五分鍾的時間,五分鍾後必須馬上關掉。小賓很爽快地答應了,並一個勁地向媽媽保證。媽媽這麼做是想給他個緩衝的時間,事先打下預防針,強製執行,容易把局勢搞複雜。

隨後媽媽進廚房幫奶奶做飯去了,不一會兒五分鍾便很快過去了,鬧鍾“鈴鈴鈴”地響起來。小賓媽媽趕緊望了望房間裏的兒子,發現他依然一副忘我的樣子,繼續搗弄著鼠標。

“鬧鍾響了,時間到了哦。”媽媽提醒道。“再等一下下嘛,這關沒完呢。”似乎完全不想關的樣子。媽媽有些火了,走到小賓跟前嚴肅告之,她最討厭孩子說話不算數,如果不馬上關掉電腦,媽媽下次就不會再相信他,並失去玩遊戲的權利。

“哎呀!我這關還沒過呢。你都每天叫我關掉、關掉……真是的。”小賓兩嘴撇著、口帶哭音、斜著眼睛、一副心不甘情不願的樣子,對著媽媽抱怨了一番,有點耍賴甚至要大哭表示抗議的勢頭。媽媽心裏又急又氣。小賓跟著奶奶在家過慣了無紀律、無管教的生活,媽媽一管,他就開始抵觸起來,並帶有滿不在乎的表情,斜著眼瞄著媽媽,嘴裏還“哼哼”地發出不以為然的怪聲音,媽媽終於忍不住,對著他一通發火,並朝著他屁屁狠狠拍了幾下。

孩子一開始還忍著,最後“哇”地大聲哭起來,奶奶想過來幫忙,被媽媽製止住了。小賓哭了一會兒見沒人理,停止了哭泣,但說什麼也不肯來吃飯。眼看天氣很晚了,奶奶不停地嘮叨媽媽,媽媽隻好哄他過來吃飯,答應吃完飯可以再玩一會兒,小賓這才破涕為笑。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1)獎勵對孩子的正麵起強化作用

生活中的獎勵無所不在,我們整個社會都在運用獎勵強化這樣的疊加作用。

作為成年人,在單位裏工作業績突出,除了正常的薪金外,還會被評個先進個人、勞動模範等精神獎勵和一定的物質獎勵;在科學上有重大突破,會獲得諾貝爾獎;作戰勇敢的士兵會授以戰頭英雄;金牌會頒給奧運冠軍。對辛勤付出而取得斐然的成就給予榮譽與獎勵,從而鼓勵本人及其他人更加努力,這就是成人世界運轉的方式。

孩子處於世界觀形成的階段,是對自我與外界不斷認知的過程,家長對孩子的良好行為不斷地給予強化,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對孩子積極的表揚與肯定,會讓孩子增強自信心,不斷地完善自己,身上散發著快樂與陽光。剛出生的孩子什麼也不懂,隻知道吃、睡、哭、拉、尿。孩子從幾個月大起,就會看大人的臉色,當你對他們樂的時候,回報你的也是孩子們的笑臉;如果你繃臉對著他們,孩子也會怔怔地望著你,一副不知所措的樣子。家長這時候就要學會表揚孩子了,如孩子學會一個動作,家長要及時伸出大拇指,說“你真棒”,再給孩子一個親吻。家長不要以為,這時候孩子還不會說話,根本不明白大人的意思,其實你實在太小看孩子了,他們的認知度往往超出你的想象。

1~3歲的時候,一些習慣逐漸開始形成,這一階段,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孩子每取得一次進步,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與鼓勵,可給予孩子擁抱、親吻或買孩子喜歡吃的東西作為獎勵。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采取冷處理,對錯誤的做法采取溫和的製止,不能用語言嚇唬孩子,更不能打罵孩子。

3歲以後,孩子基本都已上幼兒園,日常話語都能夠聽懂,生活基本自理。這個階段以後,孩子隻有褒獎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相應的懲戒。

(2)家長要為孩子定規則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自製力比較差,總是要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或有這樣或那樣的毛病,這是不可避免的。犯錯誤並不可怕,隻有在一次次的糾正錯誤中,孩子才會漸漸明白很多道理。

孩子就像一棵小樹,需要不斷地修剪旁杈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在修剪的過程中,會有稍許疼痛,但若怕疼不剪掉的話,這棵樹的頂端優勢被弱化,營養被旁枝所吸收,永遠也無法長高,隻能做燒火材。所以,孩子在懂事的時候,就應開始為他定下規則,這些規則好比電腦裏的殺毒軟件,對係統起到屏蔽、保護作用,把病毒過濾掉,沒有這個軟件,電腦很容易被病毒入侵,導致整個係統的癱瘓。

如本案例中的小賓,媽媽的做法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更多的應該受到批評。

首先,應給孩子定下規則,就像遊戲也要講規則一樣,不按規則玩就得出局,具體規定孩子在什麼時間玩,玩多長時間比較合適。像小賓這個年紀,玩遊戲的時間不應超過1個小時。如果超出這個時間,輕則會被取消下次玩遊戲的資格,重則受到責打。有的家長看到後麵的處罰可能會有些反感,認為孩子無論如何也不該受到挨打的處罰,這種想法太過片麵,這裏的處罰隻是起到警示作用,如果孩子沒有觸犯到規則,是不會受到處罰的。就像刑法規定,故意殺人要被判處死刑一樣。

其次,成年人整天忙於工作,孩子與老人待一起的時間較多,這是社會現象。老年人由於思想已落後於時代,對現代的教育方式還不能完全接受,喜歡遷就孩子,還意識不到錯誤,並且,老年人對電腦不通,並不知道它的好處與危害。所以,這個階段,作為父母要給孩子必要的監護。

再次,媽媽剛見到孩子玩遊戲,並沒有馬上發火,能夠控製自己的情緒,采取了緩衝的做法,這點值得肯定。但孩子任性的時候,失去控製打了孩子,最後屈從小賓,會給孩子造成意識混亂,他會覺得隻要拿一些自我傷害的行為,就會讓家長就範,這樣孩子就會越來越難管理,孩子再大一些的時候更不受家長控製,想要改掉壞毛病就更難了。家長應堅持自己的做法,既然打已暫時起到作用,處罰後,讓雙方的情緒都平複一些,然後跟孩子講道理,告訴他為什麼不讓他玩那麼長的時間是因為玩電腦時間長會對他的視力有影響,對身體造成損傷。

而且凡事要有個度,超過這個度,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樂趣,與孩子做好約定,孩子按約定的時間玩,媽媽可以陪他做別的遊戲。這樣可以有效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不使之沉迷於電腦遊戲。

(3)對孩子實行有獎有罰

“獎罰”本來就是矛盾體,既對立又統一,要正確處理就需要找到最佳的切合點,什麼時候需要獎,什麼時候應該罰,這需要因人、因事、因環境的特性而定。對於現代教育來講,鼓勵與表揚就更適合於孩子創新思維和創新行為養成。

可是對於道德品行的教育,僅僅鼓勵和表揚就有失偏頗,必要的時候還得動用懲罰與批評。例如,孩子從小喜歡偷拿別人的東西,家長簡單地告訴他拿別人的東西不是好習慣,不一定起到作用,有時候孩子往往還是控製不住自己,如果家長這時候不采取一定的措施給予必要的處罰,孩子總會抱著僥幸心理,告訴自己是最後一次,但下一次又會不自覺地拿。當付出成本太高時,他才會改掉壞毛病。比如,社會上的造假行為屢禁不止,抓到了,罰一些款便完事,根本沒有傷到皮毛,之後,他還會經不起利益的誘惑,再次造假,坑害他人。如果抓到一次,就罰他個傾家蕩產,讓他失去自由,那麼對他也具有足夠的威攝作用,相信他是不敢再做違法的事的。

從人的一生來說,都會經曆成功,更少不了挫折和失意,如果家長一味地去表揚和鼓勵,麵對挫折與失敗,孩子有可能失去抵抗能力。

外國有位作家,很小的時候寫了首兒童詩,母親認為精彩極了,不吝讚美之詞;父親卻說糟糕透了,這使他感到委屈。在以後成長歲月中,他一有進步,哪怕是點滴成績,都會被母親捕捉住,給予不遺餘力的讚揚,作者從母親身上得到的信心、勇氣與希望。而父親對他要求很嚴厲,對缺點、失誤,不留情麵地指出來,有時還大聲斥責,作者從父親身上獲得的是清醒、理智與謙遜。再後來,作者成為了知名作家,完全明白了父母的用意,他為自己既有一個懂得欣賞自己的母親,又有一個十分嚴厲的父親而深感慶幸。

教子建言:對於家長而言,孩子是千差萬別的,這要求對他們的教育要有很強的靈活性與機動性。獎賞也好,懲罰也罷,我們的目的隻有一個,讓孩子健康地成長。

3.獎勵與懲罰都要明確標準

“凡事有度,過猶不及”,這就是古代聖賢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家長知道獎勵與懲戒在孩子的成長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但如何把握尺度,怎樣使獎懲起到應有的作用,需要家長能正確地把握。獎懲不是萬能的,隻是一種輔助手段,隻有掌握了合理的使用方式和技巧,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擁有創新精神。如果應用不好,不僅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會產生負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