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宜水量足
冬季氣候寒冷、幹燥,身體器官細胞需要水分滋養,以保證正常新陳代謝的進行。尤其嬰幼兒新陳代謝速度快,水分易於流失,更應及時補充水分。
(四)宜空氣好
冬天天冷,有些人喜歡緊閉門窗或蒙頭入睡,這是很不好的習慣。除了白天要開啟門窗,讓空氣對流外,晚上應開小氣窗通風。人體細胞白天分泌高濃度的環磷酸腺苷,可以增強細胞功能;晚上則分泌高濃度的環磷酸鳥苷,具有減弱、抑製細胞功能的作用。深夜時人體抵抗力下降,對虛弱、患病的人要加強監護,觀察呼吸、脈搏是否正常,以利於及時采取措施救治。
(五)宜粥調養
冬季飲食忌粘硬生冷。養生專家提出,冬季養生宜多食熱粥。如我國民間有冬至吃赤豆粥及臘月初八吃“臘八粥”的習慣,常吃此類粥有增加熱量和營養功能。此外,還可常食有養心除煩作用的小麥粥、益精養陰的芝麻粥、消食化痰的蘿卜粥、養陰固精的胡桃粥、健脾養胃的茯苓粥、益氣養陰的大棗粥等。
晚餐宜節食,以養胃氣。
(六)宜食蘿卜
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流傳著“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這樣的諺語。蘿卜具有很強的行氣功能,還能止咳化痰、除燥生津、清涼解毒。鄭板橋有一幅養生保健聯也提到過蘿卜與茶:“青菜蘿卜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蘿卜的養生、保健、藥用效應與茶有著相融之處。
(七)進補宜對路
冬令進補時,為使腸胃有個適應過程,最好先做引補,就是打基礎的意思。一般來說,可先選用燉牛肉紅棗、花生仁加紅糖,亦可煮些生薑大棗牛肉湯來吃,用以調整脾胃功能。
如果經常感到四肢無力、精神疲乏、講話聲音低微、動則出虛汗,這大多屬於氣虛。可選服人參、黨參、太子參、五味子、黃芪、白術或者黨參膏、參花膏等益氣藥物;食品有黃豆、山藥、大棗、栗子、胡蘿卜、牛肉、兔肉等。麵色枯黃、口唇蒼白、頭暈眼花、心跳乏力、失眠、耳鳴心悸的人,大都屬於血虛。可選服阿膠、桂圓肉、當歸、熟地、白芍、十全大補丸和滋補膏等養血藥,食品有酸棗、龍眼、荔枝、葡萄、黑芝麻、牛肝、羊肝等。
(八)宜入睡早
冬季起居,宜早睡晚起,早睡以養陽氣,晚起以護人體陰氣,使人體陰陽平衡。
(九)宜調精神
冬季使人身心處於較低落狀態。冬天改變情緒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動,依據個人的身體情況可采取慢跑、散步、太極拳、體操、滑冰、打球等項目,是消除煩悶、保養精神的良藥,達到鍛煉身體提高體質的目的。
(十)宜防犯病
冬季寒冷氣候誘使慢性病複發或加重,如心肌梗塞、腦中風的發生,使血壓升高和潰瘍病、風濕病等病症加劇。因此,冬季應注意防寒保暖,特別是預防大風降溫天氣對機體的不良刺激,備好急救藥品。同時還應重視耐寒鍛煉,提高禦寒及抗病能力,也可在入冬前服用保健口服液,提高免疫力,預防感冒和呼吸道疾病發生。
冬季養生需注意的事項
(一)忌衣服穿太厚
穿衣保暖是緩衝外麵冷空氣與體表的熱空氣之間的對流,使人體的熱量得以保存,從而感到溫暖。但穿衣太厚,衣服內空氣對流加大,保暖性反而下降,減弱禦寒能力。
(二)不是人人都宜吃火鍋
冬季氣候偏於幹燥,火鍋調料又偏於溫熱,陽虛者吃火鍋較宜。但氣陰兩虛者不宜食火鍋。注意食物一定要煮熟,以防細菌和病毒的汙染。
(三)關節疼痛忌飲酒
冬季氣候寒冷,關節伸屈不利,關節炎的病人往往病情加重,認為喝酒可以驅寒,活血。其實長期飲酒加速骨鈣丟失,導致關節不利,腰背疼痛。同時飲酒加重動脈硬化、肝病、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病。因此,對關節疼痛患者,在冬天除正常治療外,應充分日照,適當運動,攝入足夠的營養物質。
(四)忌室溫過高
人體最舒適的室內外溫度是18℃~27℃之間,而15℃~18℃是最有益於健康的理想溫度。室溫過高,易感疲勞,如空調溫度過高,易頭疼、咽喉幹燥、鼻塞、免疫力下降。室內外溫差太大,外出更易患感冒,心血管病患者容易發生意外。
(五)霧中少行走
冬季是江南大霧形成的多發季節,大霧時汙染物滯留於近地麵的空氣中,空氣質量特別差,因此,濃霧天氣時少出行,出行時戴口罩。
(六)晨練不宜太早
冬天的清晨,太陽還未出來時,人們認為空氣好,其實不然,早晨空氣相對比較混濁,氣溫又偏低,有害物質沉降於近地麵而不易散去,不適宜晨練,早鍛煉最好在八九點鍾,太陽出來氣溫升高後為宜。
(七)早晨外出戴口罩
早晨空氣質量最差,外出後吸入汙染空氣,鼻子受擾就出現噴嚏、咳嗽、流涕等症狀,長久易患呼吸道疾病,此時外出要戴口罩,預防汙染空氣的侵襲。
(八)皮膚瘙癢忌手抓
冬天氣候幹燥,風力大,皮膚易流失水分,皮脂腺分泌也減少,導致皮膚幹燥瘙癢。此時,切勿手抓,以免繼發感染。注意補充水分,多吃蔬菜、水果,少食刺激性食物。洗澡時水溫不宜過高,避免堿性肥皂,適當塗擦油脂性的護膚品或祛癢軟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