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要有規律,符合生理需要,如學習、工作、勞動、休息、睡眠都要有適當的比例;過度疲勞往往為各種疾病打開方便之門,腸胃病也是一樣。中醫認為,勞倦可以耗氣傷脾,即精神過度緊張,身體過於疲勞,起居失去規律,常可導致腸胃分泌和運動功能的紊亂,消化機能降低,為疾病的發生構成了條件。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做到起居有常,防止過勞,既要提高工作效率,又要保證足夠的睡眠和休息;飽食後不要做激烈運動和重體力勞動,工作緊張時更要堅持保證一定的休息和娛樂,以調濟精神體力,保持腸胃的正常?削減機能,做到有張有弛,勞逸結合。
(3)扶助脾胃功能
對先天稟賦不足,脾胃虛弱者;或後天飲食不節,勞倦過度導致脾胃虛弱者,應積極采取扶助脾胃功能的措施,防止本病的發生。
(4)服藥
根據脾胃虛弱的症候表現,予以辨證用藥。
脾陽不足症:症見神疲乏力,食少納呆。脘腹脹滿,胃脘怕冷,四肢欠溫,大便溏薄,舌質淡,脈軟弱。宜溫陽健脾,方用黃芪建中湯加減。常用藥物有:黃芪、白芍、桂枝、炙廿草、生薑、大棗、黨參、白術、陳皮等。若脾胃氣虛明顯,症見倦怠乏力,食難消化者,宜健脾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常用藥物有:木香、砂仁、陳皮、半夏、白術、茯苓、黨參、扁豆等。
胃陰不足症:症見身體較瘦,口燥咽幹,易饑餓嘈雜,大便幹結,舌質紅少苔,脈細。宜滋陰益胃,方用養胃湯加減。常用藥物有:沙參、麥冬、玉竹、生扁豆、桑葉、石斛、桔梗、烏梅等。兼氣陰兩虛,症見口燥幹、神疲氣短者,宜養胃陰而益氣,加黃芪、太子參。
(5)針灸
脾陽不足症,取穴:脾俞、中脘、足三裏、內關、三陰交。方法:針與灸,隔日一次。
胃陰不足症,取穴:胃俞、中脘、足三裏、內關、陰交。方法:針用補法,隔日一次。
(6)按摩
運脾健胃:取坐位或仰臥位,兩手掌分別貼附在上腹部和下腹部,做順時針旋轉摩動,左手旋轉與右手相碰時,可越過右手背繼續摩動。
旋摩全腹:體位同前,左右兩手重疊,右手掌心在下貼附在臍上,左手掌心叩放在右手掌背,兩手均勻用力做順時針旋轉摩動,由臍部開始逐漸加大範圍至全腹部。
指推小腿:用兩手的虎口,分別按在兩膝蓋以下內、外兩側,用力沿小腿內、外側,做直線指推,直推至足踝,反複推數十次。此法可疏通脾胃經絡,增進脾胃功能。
(7)藥膳
脾陽不足症:選用益脾餅(《醫學衷中參西錄》)。配方:白術30克,幹薑6克,紅棗250克,雞內金159克,麵粉500克,菜油、糖適量。製作:將白術、幹薑用紗布包好並加入紅棗;文火熬煮1小時,去藥包與棗核,把棗肉攪拌成棗泥,與雞內金粉、麵粉混合,加水和成麵團,做成薄餅,用文火烙熱即成。常服。
胃陰不足症:選用玉參燜鴨。配方:玉竹50克,沙參50克,老鴨肉1隻,蔥、薑、味精、精鹽各適量。製作:先將鴨肉、沙參、玉竹放砂鍋內,加水適量,文火燜煮1小時,至鴨肉爛熟,加調料。飲湯食肉。每周1~2次。
本病的預防除以上各項措施外,還可以配合氣功、太極拳(劍)及其他體育運動,以增加體質,提高脾胃抗病能力,防止本病的發生。
二、胃病的情誌護理
得了腸胃病護理很重要。俗話說:三分看病,七分養。這個“養”字裏麵包含著很多成分。對於急性腸胃炎來說,由於來勢猛,病程短,如用藥及時便可在較短時間內痊愈;可對於慢性腸胃病的患者來說,要想徹底康複,則需要有一個比較長的調養、護理階段。
凡是精神飽滿、鬥誌旺盛的病人,治療的收效一般都比較快而好,反之,凡是精神萎靡不振、思想頤慮重重的病人,一般療效都比較慢而差。這些療效上的差別,反映了人的精神狀態在慢性病治療中不可忽視的作用,也說明了情誌護理的重要性。
(1)慢性腸胃炎病人的常見思想顧慮
由於本病是一種慢性病,具有病程長、反複發作、部分病人可能出現某些並發症的特點,所以病人常見的思想顧慮有:
①急於求成,對治療方法信心不足,甚至不安心治療。
②隻想到發展為潰瘍甚至癌變的惡果,對好的結局考慮不多。
③認為暫時治好也不能根除,容易複發,治不治都一樣,因而不能積極配合治療。
(2)解除病人思想顧慮的方法
①進行有關慢性腸胃炎的發病原因、治療方法、預防複發的常識教育,使病人正確認識本病,做到心中有數,積極配合。
②鼓勵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保持精神愉快,心情開朗,不被某些較嚴重的並發症所嚇倒。
③要重視向疾病作鬥爭的具體事,革命單純依賴藥物的作用。
三、胃病的調養
病後防複是指腸胃病經過治療後,病情得以控製,病情處於緩解階段時,預防本病的複發。俗語“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即形象地說明了病後機體尚處於待複狀態,氣、血、津、液的耗傷還沒有得到完全恢複,此時,稍有不慎,加之原有病灶便可引起病情遷延和複發。所以在本病初愈或緩解階段要特別注意防止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