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後”是機體處於重建陰陽平衡的時期,所以說此時的飲食、精神、藥物、藥膳等應綜合調理。增強禦病之“正氣”,是病後防複的重要措施。
(1)飲食
飲食不當與複發的關係極為密切,但各人的情況並不相同,病人本人最清楚吃什麼東西容易複發,應提示病人總結自己病情複發的經驗教訓,予以遵守。一般情況下,對病不利的食物如辛辣、濃茶,可以不吃;對油膩多、不易消化的食物應少吃;對飲食習慣不適應的病人應逐步鍛煉適應。
(2)精神
要做到思想清靜、少私寡欲、保持樂觀的精神。思想清靜,並非指“超塵出世”的逃避現實的思想,而是求得精神的安寧、健康;少私寡欲就是要節製各種不良的欲望,消除妒嫉的心理等;保持樂觀的精神可使氣血和暢、營衛流通、精神暢達。精神中樂觀既要有積極進取的精神,樹立堅定的信念,又要知足常樂。實踐證明,具有開朗性格和樂觀主義精神的人,才能保持樂觀情緒,樂而生喜,喜則養人,氣機調暢,五髒功能正常,則對防止本病的複發具有積極意義。
(3)藥物
除腸胃病外,還兼患其他疾病者,而能影響腸胃病複發的藥物均應不用、少用,或同時加服保護胃黏膜的藥物。對胃黏膜屏障有損傷作用的藥物如水楊酸製劑、腎上腺皮質激素類、保泰鬆、辛可芬、組胺、咖啡因、胰島素以及某些抗生素等均須慎用。同時注意感冒,一旦患了感冒,一般對能損傷胃黏膜的抗感冒藥最好不服,改用其他中藥,必須用上述藥品時,就在飯後服;用量宜小。
四、胃病的情誌護理
得了腸胃病護理很重要。俗話說:三分看病,七分養。這個“養”字裏麵包含著很多成分。對於急性腸胃炎來說,由於來勢猛,病程短,如用藥及時便可在較短時間內痊愈;可對於慢性腸胃病的患者來說,要想徹底康複,則需要有一個比較長的調養、護理階段。
凡是精神飽滿、鬥誌旺盛的病人,治療的收效一般都比較快而好,反之,凡是精神萎靡不振、思想疑慮重重的病人,一般療效都比較慢而差。這些療效上的差別,反映了人的精神狀態在慢性病治療中不可忽視的作用,也說明了情誌護理的重要性。
(1)慢性腸胃炎病人的常見思想顧慮
由於本病是一種慢性病,具有病程長、反複發作、部分病人可能出現某些並發症的特點,所以病人常見的思想顧慮有:
①急於求成,對治療方法信心不足,甚至不安心治療。
②隻想到發展為潰瘍甚至癌變的惡果,對好的結局考慮不多。
③認為暫時治好也不能根除,容易複發,治不治都一樣,因而不能積極配合治療。
(2)解除病人思想顧慮的方法
①進行有關慢性腸胃炎的發病原因、治療方法、預防複發的常識教育,使病人正確認識本病,做到心中有數,積極配合。
②鼓勵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保持精神愉快,心情開朗,不被某些較嚴重的並發症所嚇倒。
③要重視向疾病作鬥爭的具體事,革命單純依賴藥物的作用。
五、胃病的生活護理
生活護理的任務是對一般病人給予合理地生活指導,協助重病人搞好飲食、排便、臥位及洗漱等生活照顧。
普通的腸胃病病人,生活多能自理,醫務人員對其生活指導,主要是每天安排適當的學習、休息、體育、娛樂、睡眠的時間比例。做到適時起居,生活有規律,不過度勞累,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勞逸結合,防止消極靜養。
對於有並發症的慢性腸胃炎病人的生活護理,要區別對待。如對並發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在出血期,病人應臥床休息,待出血停止後,可逐步下床活動,但要注意安全,防止跌傷;對有中度以上貧血的病人入廁也要警惕昏倒等。
六、胃病的飲食護理
飲食不當是導致腸胃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發病之後,又影響飲食,若不重視飲食護理,易致營養不良,這在本病的治療與康複過程中是不可忽視的問題。因此,對腸胃病病人應特別強調飲食調養。主要措施有以下三點:
(一)節製飲食
食物的營養補充,對治療有利,但過量飲食,則反而有害,“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即是此意。故在發病過程中不可勉強進食;本病初愈。腸胃功能逐趨正常,最忌驟然暴食。《景嶽全書》指出:“不欲食,不可強食,強食則助邪;新愈之後,胃氣初醒,尤不可縱食。”對慢性胃炎少食多餐就是一種節製飲食的好方法;如《外台秘要》所雲:“食欲得少而數,不欲頓而多,多即難消也。”闡明了少食多餐的重要意義。
(二)選擇飲食
飲食調養,不僅要注意飲食的數量,而且對飲食的軟硬、冷熱、生熟、品種等方麵,也不應忽視。脾胃虛寒,常因進食生冷硬食而加重;胃中熾熱,進食辛辣則助熱生火;痰濁中阻,進食肥甘厚味則助濕生痰,則痰濕更盛。所以,除依據病情選擇流質、半流質、軟食及普通飲食外,還應依其病症選擇飲食。一般寒症宜溫,熱症宜涼;陽虛則厚味溫補,陰虛則淡味滋養。
(三)飲食禁忌
在治療時,飲食禁忌也是十分重要的。有些病人治療難愈,或愈而複發,不少是與忽視飲食有關。《素問·熱論篇》指出:“病熱少愈,食肉則複,多食則遺,此其禁也。”表明飲食禁忌在治療疾病中的重要性。對於慢性胃炎病人,辛辣酒食及肥甘厚味當禁忌或慎食。此外,還應注意藥物與食物之間的關係。如服中藥一般忌嗜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