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內經》五髒養生(4)(2 / 3)

(6)供給適量脂肪:脂肪不需嚴格限製,近年的生理學研究已證實,糖、蛋白質、脂肪三大營養素中,脂肪抑製胃酸的能力最強。適量脂肪對胃腸黏膜沒有刺激,但過高可促進膽囊收縮素分泌增加,抑製胃腸蠕動,使胃內食物不易進入十二指腸,引起胃脹痛,而且高脂飲食還易引起高脂血症和肥胖。潰瘍患者每日脂肪供給量以50~60克為宜,應選擇易消化吸收的乳酪狀脂肪,如牛奶、奶油、蛋黃、奶酪和適量植物油。

(7)供給充足的糖類:既無刺激胃酸分泌作用,也不抑製胃酸分泌,是熱能充足的保證。可供給300~350克/天。選擇易消化食物,如稠粥、麵條、餛飩等。蔗糖不宜過多,因可使胃酸分泌增加,且易脹氣。

(8)供給充足的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A、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C有促進潰瘍愈合的作用。美國進行了為期6年的調查研究表明,增加膳食中的胡蘿卜素,可能有預防十二指腸潰瘍的作用。每日食用較多的水果與蔬菜的人比少食用者發生潰瘍的概率降低33%,研究人員指出,潰瘍病的形成除幽門螺杆菌感染外,與腸道內環境因素也有關,建議常吃水果和蔬菜可預防潰瘍病。

(9)進食時要心情愉快,細嚼慢咽:以利於消化吸收和減少對消化道過強的機械性刺激。應照顧患者的飲食習慣,配製可口飯菜。供給細軟、粗纖維少的食物,應注意預防便秘。睡前加餐,對十二指腸尤為適宜,可減少饑餓性疼痛,有利於睡眠。

(10)適當控製一般調味品,尤其是食鹽的使用:由於潰瘍病患者鈉代謝減低,致使鈉瀦留,多餘的鈉可增加胃液的分泌。而胃液中鹽酸含量取決於血中濃度,這與飲食中食鹽攝入量有直接相關。一般認為應該是低鹽,每人每日食鹽攝入量以3~5克為宜。總之,食品不宜過酸、過甜或過鹹,要清淡爽口,不要油膩肥厚。

(11)宜選用細軟易消化的食物:適宜於潰瘍患者的飲食內容有,麵片、麵條、粥、小餛飩、豆漿、豆腐、乳類、蛋類、肉類和菜葉等,刺激性小而易消化,具有較高的緩衝酸的能力,並能夠充分中和胃酸。此外,潰瘍患者由於在膳食中減少了膳食纖維的供給,易產生便秘,所以飲食中可常吃香蕉、蜂蜜、果汁、菜汁和洋粉等,以起潤腸通便作用。

(12)烹調方法:潰瘍病所吃食物必須切碎煮爛;可選用蒸、煮、汆、軟燒、燴、燜等烹調方法,不宜用油煎、炸、爆炒、煙熏、醃臘、醋溜、冷拌等方法加工食物。以免造成食物不易消化,在胃內停留時間較長,增加胃腸負擔。

3.並發症飲食治療

(1)出血:表現為嘔血及黑便,除嘔血者外,一般不禁食。可給予冷米湯、冷牛奶等溫涼的流質食物,以中和胃酸,抑製胃饑餓性收縮,對止血有利。

(2)幽門梗阻:當食物通過幽門部受阻時,可發生惡心、嘔吐、疼痛等症狀。故在幽門梗阻初期經胃腸減壓治療後有所改善,或不完全梗阻可進清流質,凡有渣及牛奶等易產氣的流質均不可食。待梗阻緩解後可逐漸調整進食的質和量,完全梗阻應禁食。

(3)急性穿孔:急性穿孔是潰瘍病的嚴重並發症,此時均應禁食。關於消化性潰瘍的治療飲食,近年來有所改變。過去飲食中牛奶被用作潰瘍病飲食基本食物,每天量較多。近年來發現食用過多牛奶,刺激胃酸分泌作用大於中和胃酸的功能;同時有些人不能耐受牛奶,故主張適量用牛奶,無需長期多量地用牛奶。以前強調,潰瘍病要長期甚至終生食用無機械性及化學性刺激較溫和的飲食,目前飲食供給是,潰瘍活動期用少量多餐,選細軟易消化食物,病情穩定後每日3餐,可給予正常普食,保證各種營養素平衡。

⊙腹脹的飲食原則及要求

1.應避免進食含氣的食物

例如蛋奶類,打起泡沫的奶油、打起泡沫的加糖蛋白,還有汽水。有些人認為喝汽水能助人打嗝,其實打嗝雖能令人感覺氣體排出,但大部分的氣仍在腸內。

2.應避免吃容易產氣的食物

易產氣的食物有蘿卜、洋蔥、卷心菜、豆類、白薯、蜂蜜、韭菜、生蔥、生蒜、生苤藍和芹菜等。吃蘿卜脹氣是因為蘿卜含辛辣的硫化物,在腸道酵解後產生的硫化氫和硫醇,抑製二氧化碳吸收。白薯含氣化酶和植物纖維,所以腸裏產生氣體,植物纖維不容易被消化,易被細菌酵解為二氧化碳及氫氣。大豆類食品脹氣是因為大豆含水蘇糖與棉仔糖等聚糖,這些糖不能被消化,故能很容易被微生物發酵產氣,但大豆製成豆腐時這些糖類已被溶在水中而流失,故較少引起腹脹。

3.應避免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時可進行合理的飲食控製,腹脹時應在飲食中減少蔗糖量及牛奶等脹氣食品。

4.其他個別人有習慣性胃腸脹氣,除以上食物外,還應注意哪些食物會引起腹脹,盡量少吃該類食物。因個體差異,每個人對食物的敏感程度不一樣,故應注意觀察。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飲食治療原則

1.定時飲食

現代人其實都很難做到定時飲食,但應盡量嚐試。

2.進食時要集中精力

在舒適的環境中緩慢進食,避免狼吞虎咽。最理想的是不看電視,亦不應與人交談,當然也不要考慮工作。盡量保持心情愉快,有助於胃液分泌,令食物消化更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