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製乙型肝炎傳播的根本途徑是使用乙型肝炎疫苗。目前國內使用的乙型肝炎疫苗是血源性疫苗,是從乙型肝炎病毒表麵抗原攜帶者的血液中提純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麵抗原,經一係列化學提純處理,最後用甲醛滅活,再經過嚴格檢驗及動物實驗合格後,又經大量人群安全試驗合格後,才在臨床上應用。因此,血源性疫苗經過多年應用,已證明了其免疫原性強,是安全有效的。但是由於血源性疫苗原料來源不足,使生產受到限製,而且成本高,技術條件要求亦高。目前尚不能滿足全社會的需要。現在國外第二代疫苗已研製成功,這就是基因工程疫苗。該種疫苗是應用重組脫氧核糖核酸(DNA)技術生產的。一次接種疫苗即可誘發機體產生乙型肝炎表麵抗體。基因工程疫苗原料充足,不需大量的血源是其優點,另一個優點是沒有活的乙型肝炎病毒及其他感染因子,價格亦較便宜,可以大規模生產製備以滿足全社會需要。目前國外已經應用於臨床。我國現已引進了酵母菌表達乙型肝炎表麵抗原的基因工程疫苗生產線,近年內即可投入生產,以供國內普遍應用。目前臨床乙肝疫苗主要為基因工程,血源性疫苗很少用。
4.怎樣預防丙型肝炎
我們已經知道丙型肝炎與乙型肝炎一樣,其傳播是多途徑的,但以輸血傳播為主要途徑。輸血後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是國外輸血後肝炎的主要原因,約占90%左右。我國輸血後肝炎仍以乙型肝炎為主,但亦有丙型肝炎發生。我們在醫療實踐中就曾發現過數例病人,由於治療的需要輸注大量的新鮮血或血漿等血液製品後,導致了急性丙型肝炎的發生。因此,丙型肝炎預防的重點仍同預防乙型肝炎一樣,要加強對獻血員的管理,加強消毒隔離製度,加強對血站等血源地的衛生監督和管理,防止醫源性傳播。我國已從1993年7月1日開始對所有獻血員在獻血前都要進行丙型肝炎的篩查,發現丙型肝炎抗體陽性者,嚴禁獻血。如果暫時無條件進行丙型肝炎抗體檢查的地方,也要求先進行血清丙氨酸轉移酶和乙型肝炎核心抗體的篩查,這樣做亦能夠排除一部分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據報導,在排除上述兩種異常的獻血員後,輸血後丙型肝炎的發病率可下降62%。曾有人做過調查,在血清丙氨酸轉移酶和乙型肝炎核心抗體陽性者中,丙型肝炎抗體陽性率明顯高於該兩項檢查正常或陽性者。因此,對獻血員做上述兩項檢查丁作,是對暫時尚無條件做丙型肝炎抗體篩查工作的地區或部門,要求必須做到的一項補救性措施。這對預防丙型肝炎的發生,降低其發病率是非常必要的。
盡管對獻血員進行丙型肝炎抗體的嚴格篩查,能夠去除一部分不合格的獻血員,但由於它不是篩查丙型肝炎病毒本身,因此仍會有一部分被漏掉。這是因為人類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後,其血液中抗體的檢出時間是在感染病毒後的15~21周。因此隻篩查丙型肝炎抗體,並不能全部檢出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近年來人們開始尋求針對丙型肝炎病毒本身的特異性強、敏感性高和簡便快速的基因診斷技術。目前已建立的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法(RT—PCR),就完全具備上述特點,它可以從被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了三天之內的人血液中檢出丙型肝炎病毒。如使用該項方法對獻血員和血液製品進行篩查,那將會有效的控製輸血後丙型肝炎的發生,這對保護人類健康將是一大貢獻。但由於該法設備昂貴,目前尚難以常規應用,但由於聚合酶鏈反應方法具有的優點,以及丙型肝炎的預防需要決定了它引人注目的前景,可以預料,不久定會成為控製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
丙型肝炎的最終控製仍寄希望於疫苗預防。1989年美國學者Choo首次克隆丙型肝炎病毒以來,相繼又有許多學者對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組分型做了更加深入的研究,1993年5月在日本東京召開的第八屆國際病毒性肝炎暨肝病研討會上,已將報導的基因組分為4型,即I、Ⅱ、Ⅲ和Ⅳ型。這對丙型肝炎的致病性、疾病診斷、疫苗研製和治療均有重要影響。特別是將要研製的丙型肝炎多價疫苗,給人以極大鼓舞;它將為丙型肝炎的預防提供了可能性。預計,應用疫苗預防丙型肝炎已是為期不遠的事情了。
5.怎樣預防丁型肝炎
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種缺陷性病毒,它的複製與增殖必須借助乙型肝炎病毒,它是利用乙型肝炎病毒外殼進入肝細胞內才能完成感染過程的。目前丁型肝炎病毒感染仍缺乏特異性預防手段。丁型肝炎的預防依然同乙型肝炎的預防方法一樣,采取綜合性的預防措施。下述措施是減少丁型肝炎的發生,降低其發病率必須的。
(1)對獻血員進行嚴格的乙型肝炎表麵抗原篩查,杜絕含有乙型肝炎表麵抗原的血液流入受血者人群製備血液製品時,應盡量采用單份血或少數人份血合並製作;對需要輸血或血製品的人,尤其是乙型肝炎表麵抗原攜帶者需要輸血時,最好隻輸認真篩查後,乙型肝炎表麵抗原陰性的血液,輸注血製品也應以單份或少數人份血製備的血製品,這樣做可減少輸血後丁型肝炎的發生。